先父郭勋祺和郭沫若先生的一段友情
2016-04-19郭开慧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郭开慧(西南交通大学 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先父郭勋祺和郭沫若先生的一段友情
郭开慧
(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山河破碎不须忧,收复二京赖我畴。
此去江南风景好,相逢应得在扬州。
送翼之军长宗弟赴前线题此以为纪念(印)
一副精致的条幅,在我家客厅高挂,朗朗上口的词句,男女老少皆能诵。
这首以还我河山、收复失地相勉的条幅,是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先生送我先父郭勋祺(号翼之)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先父率国民革命军第144师(属川军第23集团军)东出夔门,赴长兴前线打南京保卫战,拱卫国民政府首都、掩护淞沪大军后撤。此役,川军第23集团军五万草鞋兵,以血肉筑长城,阻滞日寇进攻,赢得数天宝贵时间,掩护我几十万大军安全后撤,为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保存下至关重要的主力部队。
先父在该战役中身负重伤。蒋介石明令赞扬:“第144师师长郭勋祺指挥有方,负伤后犹在前线督战,在敌人猛攻下,始终未失阵地。俟有军长缺时,径先升迁。”
1938年2月24日,先父郭勋祺应蒋介石电召,乘机抵武汉,奉令赴第三战区,在皖南组建第50军继续抗日。
“七七事变”后,郭沫若先生从日本归国,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战宣传。
性格迥然不同,一个拿枪杆子和一个拿笔杆子抵御外辱的二郭,在汉口相遇。郭沫若先生在他的暂住地——川界“陶陶旅馆”一楼,为先父赴皖南饯行,并龙飞凤舞书就一七绝,盖上大红私印送给先父。
儿时,我曾问先父:“山河都破碎了,还不须忧?是啥子意思嘛!”先父答:“关键在于后面的‘赖我畴’。他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赶走日本强盗,收复失地。”
诸多政要的墨宝,曾一排排挂满我家客厅,可惜在1949年底,绝大多数被付之一炬。仅有郭沫若先生的条幅和张善子先生的“猛虎下山抗敌顽”图,被存留下来。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两幅墨宝也被焚掉。
不过,我从陈年老照片中(图),找出了一张以郭沫若先生条幅为背景,咔嚓出的一张黑白小照片,放大镜下,部分字句依稀可辨。
小时候听先父说,“郭沫若大脑壳,聪明得很!带儿子来我家做客,住过几天。”他的儿子脸上时常挂着鼻龙。当“青龙”、“白龙”从两个鼻洞中探身而出时,小主人会“呼”地一声,将其招回。一旦二龙不听招呼“跨江越界”,小主人会毫不客气地将其舔食消灭。不过遇见生人,这孩子挺害羞的,会紧抱父亲的大腿躲藏,因而郭沫若先生长衫衣襟当面,常留有“青龙”、“白龙”的痕迹。对此,郭沫若先生倒是毫不介意。
二郭同有一个值得炫耀的祖先——被封“汾阳王”的郭公子仪。郭公子仪为唐朝战将,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平定安史之乱,解除吐蕃、回纥侵袭之危,功伟而不傲,忠勇而宽厚,在唐代朝野威望极高。因此,我们这一支郭氏后人,称自己祖籍是山西汾阳。
西安碑林有郭氏庙碑,乃郭公子仪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为其父郭公敬之建庙而立。郭公敬之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故,也有郭氏后人称自己是陕西华县人。
《郭氏族谱》记载,郭公子仪有八子七婿,皆为朝廷显官。八子为:曜公、旰公、晞公、()(有写为())公、晤公、映公、曙公和暧公。京剧“打金枝”唱的便是暧公这位驸马爷的家庭纠纷。
暧公次子釗公,釗公四子仲公……乃我等一脉先辈。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先世之渊源,后人之脉派,岂可无纲纪。郭氏后人繁衍遍天下,湖、广、楚等地均有。恐百世之后,班辈紊乱,雍正四年(1726),迁湖广宝庆府之郭氏族人,立班辈二十四字派为:
子伯正嘉辅元亨守道贞万世学宗德富贵尚荣华梓柱应永。
我们的先人,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后,“湖广填四川”而迁徙入洪雅县天池坝。后,子孙繁衍众多,分迁华阳、乐山等地。我们是华阳人氏、郭沫若先生乃乐山人氏。
我手头的《郭氏族谱》,由入川的郭氏后人在老族谱的基础上,于清道光元年(1821)、清道光30年(1850)、清光绪14年(1888)三次纂修,公元1978年由后人誊写而成。
郭氏每次纂修族谱,都要重申族规,修改班辈序派。班辈曾减为十字派:
子伯正嘉辅元亨守道贞。
光绪十四年,“嘉”字辈祖宗,定班辈为三十字派:
子伯正嘉辅洪开应世荣万庭承(另有族谱记为“成”)先德学理(另有族谱记为“礼”)尚光明朝邦仕维本元亨守道贞。
溯古论今,二郭有着同一位值得荣耀的祖先,和同一段抗日佳话。不过,按照“子伯正嘉甫洪开应世荣……”的郭氏班辈序派,谱名洪清的先父郭勋祺,不是谱名开贞郭沫若先生的“宗弟”,而是“族叔”。
之后二郭,一蓉一京,地位悬殊,再无往来。
沫若畴文赋诗并书条幅赠先父伤愈赴前线,原件毁损,复制送大邑安仁镇建川博物馆收藏,原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军军长郭勋祺之女郭开惠赠。
丙戌年冬秋潭黄士伟补书时年八十有七
(责任编辑:王锦厚)
作者简介:郭开慧,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