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震《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读后
2016-11-25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北京100009
张 勇(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
蔡震《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读后
张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北京100009)
蔡震先生的《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2015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读后收获良多,现作短文以记之。
《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共分为五章,近30万字,全书系统全面的“考察梳理郭沫若著译作品的版本情况”,正如本书的内容介绍中所说该书“是通过对于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情况的考察梳理,去做一些返现历史的工作。”既然是去作历史的工作,那么简单朴素便应该是该书最基本的特征。《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外在封面的装帧设计,还是内在行文阐释都处处体现出简朴自然的学风和文风。纵观蔡震先生以往的论著和文章,便会发现注重考证、严谨务实是他一贯的风格,而《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一书更是此种风格的集中体现,简而言之“实”是此书最鲜明的风格。
一、详实的史料考订
郭沫若作为一位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走到“科学春天”的文化大师,他的创作历程就有60多年的时间,不仅如此,郭沫若的创作活动涉及到了文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翻译等多个学科门类。创作时间跨度长,学科门类多,便造成了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多样性的存在,虽然在郭沫若研究领域中也有对某部作品或著作版本演变情况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却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阐释,《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的出现便填补了这一研究的空白。
《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对郭沫若的著作和译作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考订和梳理。该著作既对郭沫若作品结集出版与衍变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也对主要的版本出版变动进行了考察,还对主要版本的序跋进行了辑佚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郭沫若盗版本的问题进行了爬梳和辨析。从这个角度来讲该著作最大的价值,就应该是有关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最详实史料的辑佚。
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特别是对郭沫若的研究更是如此。当研究郭沫若某一部作品时,可能你选取的版本不同研究的结论就会随之改变,《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一书中列举了郭沫若所创作的重要作品的版本变动的详细资料,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论据和可信的史料。仅就《女神》来讲,我们以前的研究者们很可能都没有考虑到《女神》版本变动的情况,正如蔡震先生在著作中所讲的“罔顾《女神》文本修订变化的情况,在《女神》研究中仍屡见不鲜”。通过蔡震先生在著作中所收集到的有关《女神》版本的资料,我们发现仅《凤凰涅槃》一诗在《女神》的各个版本中都有不同的样态,特别是“在1928年的文本修订中,是改动比较大的一篇。该诗结尾部分的‘凤凰和鸣’,原有15小节诗句,改定的文本仅有5小节诗句,除第一小节文字相同,其它4小节文字均有改动。”这样对于不同版本《女神》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都应该是有所差异的。
《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考察范围几乎涵盖了郭沫若所著的重要版本,如《沫若自选集》、《沫若文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文史论集》等,对每个版本的考察,都是详细列举了每一个版本的演变之处,为郭沫若文艺思想演进、创作手法的改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佐证和论据、从这个角度来看,该书的史料价值就不言自明了。
二、务实的问题意识
郭沫若研究长期以来停滞不前,这是我们都不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的现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呢?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研究者问题意识的淡漠。还是以《女神》的研究为例,言必称“浪漫主义”已经成为《女神》研究挥之不去的情结。《女神》真的就没有新的可待突破的问题了吗?其实不然,阅读了《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中有关“《女神》版本、文本和文学史阅读”部分,你定会豁然贯通。正如书中所说“无论是文学史阅读还是《女神》研究,缺失了关于版本、文本衍变的内容,都还不能算是完整的研究”,这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女神》研究新的问题,那便是是对《女神》版本研究的问题。
因此问题意识是《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一书另一鲜明的特点,在该论著中提出问题的价值甚至要大于解决了某一具体的问题,该书的每一章节都是建立在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解析的基础之上的,不做空洞的表述,不发无用的论断,如此清晰而务实的问题意识是在近些年来郭沫若研究成果中并不多见的,我觉得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才是推动郭沫若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十几年前就有很多人认为“郭沫若研究还有什么值得探究的问题呢?”通读完《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显得多么幼稚,至少在郭沫若研究领域中还有数不清的未知空间。郭沫若研究领域中,不是没有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很多研究者都不愿意下苦功在阅读作品和查阅文献中去发现问题。《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一书中有多处就是在阅读和查阅资料中所找寻到的问题,如第二章“《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的续作何在?”作者为何直接以此问题为题呢?其实作者是以郭沫若在《殷商青铜器铭文研究》中“于共懿诸王时器亦别有新作,已成文十余篇”的表述作为问题线索,来考订郭沫若所提到的这十余篇文章究竟何在,并通过列举具体文章的篇目和出版的时间等论据,得出了“这一册手稿中的13篇文章,应该就是郭沫若一位遗失了的那‘十余篇旧稿’的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看似平常的论述方式,但是却蕴含了明确的问题意识。通篇论著中如上所述的问题阐释比比皆是,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问题的存在,使部论著的学术内涵和影响更加深厚长远。
三、扎实的学风文风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并不算是一个古老学科,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造成了很多文献史料的流失和毁坏,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者重理论阐释轻史料考辨的研究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郭沫若研究亦是如此。但蔡震先生的《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却迥然不同,这部著作还充分展示了蔡震先生自觉的文献意识和良好的学养文风,如该论著中对《文艺论集》的研究就是自觉寻找史料、考辨史料和应用史料学术风格的展现。《文艺论集》郭沫若所著的有关他的文艺思想等方面内容的重要著作,也因此成为了郭沫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在以往对该著作的研究中大多仅仅只关注其内容的阐述,而忽略了版本的变化,以及由版本变化所折射出来的郭沫若文艺思想观念的变迁。通过版本变化的对比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郭沫若思想变化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是多年以来却无人问津。是不是学者们没有注意到呢?我觉得不完全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这样做学问太累太苦也太麻烦了。因为《文艺论集》自1925年12月由光华书局初版后,在1929年7月的第4版和1930年8月的第5版,都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对这些修改和调整需要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后才能发现问题。蔡震先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找出了这三个版次的变化和修改,并且在《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一书中以附录的形式,将这三个版次的目录列举出来,以供研究者们参考使用。
平实的文风也是蔡震先生扎实学风的最好展现,既然是以史料考证为主旨的专著,平实贴切的阐释就应该是其鲜明的语言风格。蔡震先生的《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一书就是这种平实文风典型的体现。这部著作里没有鸿篇大论,没有惊人语录,也没有新式观点,有的只是在平实的话语中,爬梳史料的细微变化。一部论著运用华丽的词藻进行鸿篇大论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曲折的演变条析化,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应是对《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的最好诠释,这部著作也应成为郭沫若研究乃至现代文学研究的典范和风向标。
(责任编辑:廖久明)
秦川编著: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大钊》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张勇,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