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同伴互评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6-04-18臧吉瑜缪爱明
臧吉瑜 缪爱明
同伴互相评价学习指的是课堂上学生用口语对本班同学的相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互相评价。这种评价综合了多种能力,包括观察、听话、笔记、理解、归纳、口语表达等能力。这里把书面语排除在外而强调指向的是口语,是因为当下学生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课堂上的口语表达意识和能力严重缺失。反观我们的课堂,老师大多能够做到提前备课、认真上课、及时反馈,却缺少对学生评价的关注,往往没有提前预设。评价学生预设不多,让学生评价思考更少。学生的回答问题突如其来且常常充满变数,教师评价脱口而出,来不及推敲,用语匆忙、单一、笼统,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也没有全面发挥评价所应具有的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等功能。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是训练意识没有被唤醒,就是课堂实践还没有完全开始。即使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实践和研究方面的力量不足,就是不能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促使学生用口头语言互相评价学习情况的能力培养探究方面,几乎没有现成的书籍、论文等,也没有完善的思路、策略和方法指导。为此,需要我们从理念上深刻认识课堂上创设学生互相评价的教学环境之必要性,从实践上灵活把握和正确运用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特点与策略;科学建构语文课堂上学生互相评价的有效性衡量指标,并通过学生的集体学习和教师的正常示范,促使学生依据这一指标,有效发挥评价的各类功能。
一、同伴互评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构建“三主”教学新模式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学生课堂学习能力评估为主要核心的教学新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核心依据,它缺少真正的师生互动,缺少生生对话,导致人为地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创设相互对话的环境,也就是为学生拓展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有利于他们意识到坐在教室里的同伴,也是他们深入思考和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2.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营造科学、民主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深受一元和二元为主导思维方式的局限,一元思维特征表现为听从、信服和膜拜;二元思维特征表现为对立、冲突、矛盾和斗争。因此,我们的教学知识传递方式是单向、线性的,师生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从传统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主体性观念),从原来单纯强调认识转向认识与交往的统一(交往观念),由单一的活动转向多种活动的综合(活动观念),由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向学生主动建构转变(建构观念)。由此,主导课堂的思维方式本应是多元的,知识传递方式本应是双向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本应是对话和互动的,特征本应主要表现为交流性、兼容性、有机性、差异性、多样性、共生性和互补性,也就是说需要注重思维的多元和谐发展。如果说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考量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应该具有多重内涵。比如,应该由“主宰课堂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教学中心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凸显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性,促进教师学科素养提高
中学生对自身语文学习上的优缺点了解比较模糊,对自己的思维特点了解更少。评价自身语文学习情况,往往也是一张书面的“试卷定终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应然。书面语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口语能力培养更重要,因为将来进修学习、就业谋生、立身社会必须与他人打交道,其中打交道的主要途径就是口语交际。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老师重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但大多缺少系统性,笼而统之,无量化标准。即使是定性认识和评价,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有些教师试图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学生无法驾驭,课堂上只能用表面的活跃气氛,掩盖实质上教学效果的甚微收益。如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相互评价学习能力为抓手,着重通过生生对话和讨论来促使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本质,促进其他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这不失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
语文学科的特点及性质,语文界争论了多年。但往往纠缠于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的孰轻孰重,对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乃至地方性、区域性认识不够,实践不到位。比如,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海阔天空,山川汇聚,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可以读,可以问,可以说,可以写,有时哄堂大笑,有时屏声静气,有时口若悬河,有时伏案疾书,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读书、写字、作文、对话、听话、采访等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语文教学不应是死记硬背,需要启发思维,带领学生去实践、去讨论、去研究、去创造。语文学科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需要紧紧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紧跟时代步伐,踩准变化节奏。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文化、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和理解其中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审美价值、人生体验等,就是接受精神文化。语文学科的建设内涵非常丰富,如对学生语文课堂评价能力的培养而言,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如何实施四个过程,即指导学生能够确立语文学习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懂得恰当地根据评价情境,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口头语言评价方法,指导学生很好地利用评价原则、特点和策略。这些,都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如此,才能使语文学科建设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二、同伴互评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要评价同伴语文学习的哪些方面?这固然需要他们基于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也需要他们把评价的外延扩展到相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只能围绕重难点进行,不可能让评价者对他的同伴进行面面俱到的点评。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包括:复述应用的能力,为了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而进行反复识记,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学生理解不难,但容易遗忘;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则需要学习者加强意义性理解。精加工应用的能力,如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理解的目的。精加工包括概述课文、做课堂笔记、续写文章、用自己的话进行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组织应用的能力,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在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脉络,列出课文提纲;或者以图表的方式勾勒文章的线索等。在作文教学中,能够面对写作要求,主动设置目标,获取相关信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联系自身情感体验,考虑运用素材,设计写作提纲,厘清写作思路,如遇到困难时能够转换思路并开始下一步行动,自觉审核和评估初稿,主动修改错误以完成写作任务。
2.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
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一般包括:学习活动计划的能力,比如提前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自己查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选择完成适合自己难度的作业或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等。学习活动控制的能力,自觉地控制注意力,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学习方式调整的能力,能够根据课堂情境和任务的变化,加强合作,善于讨论,不断探究,以此来保证自身处于高效的学习状态,使自己的学习与课堂的进展同步。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学习方法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感知、编码、储存、提取和运用等技能。
3.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
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包括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教师、同学都是信息资源库,学生通过与教师或同学互动、交流来获取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通过对学习环境中的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感知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初始认识;同时善于将周围的客观事物作为学习的对象,不断丰富学习内容。能通过教辅资料、时事材料等不同的媒介获取和整合信息,当前特别是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用的学习信息。
三、同伴互评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
1.主观上提升评价者自己
我们要告知学生:它可以逐步提高评价者自身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语文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判断、评价、学习、欣赏同伴的学习行为方式、方法以及效果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乃至反思合作学习行为的方式、方法以及效果。为了使自己的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需要评价者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积极围绕讨论话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当评价者,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档次就可以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使每堂课成为大家实践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的高效课堂。
2.客观上促进评价对象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非常在乎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同学的认可和赏识,并努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以便成为大家庭中的一员。当他人的公正评价被理解和接受时,他们就会内化为自我意识,并且产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激励的心理动力。总之,正向的评价能有利于促进评价对象培养自我意识。此外,还能促进评价的双方培养健全人格品质和提高交流合作能力。具体说,评价双方都要以真诚的态度参与评价。评价者要对他人的学习能力乃至表现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被评价者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认清长处,正视不足。评价者要提出有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关心同学,多方留意他人的日常表现。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课堂上即时评价他人的学习能力,不仅对学生,对老师而言也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能够以清晰和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评价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令人相信的说服力,便于对方的完全理解与全部接受,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此需要评价者特别注意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即使是相同的观点和见解,面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所表达的神态、语气乃至方式也不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每个被评价者的认知、性格和个性不一样。只能说到点子上的评价绝不是最佳评价,它还需要评价者的表达得体(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不会助长骄傲情绪)和表达有效果(被评价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学生在课堂上对同伴学习能力的评价,固然有诊断和鉴定功能,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功能应该体现在导向、启发和激励上。也就是说,为大家的知识相融与吸收、思维相撞与激活、能力相提与共升而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帮助。同时,进一步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大家学会交流和分享语文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凝聚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四、同伴互评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口语交际教学
一是头脑风暴法。首先,引导学生在组内互相问答,把生字难词、文学常识、时代背景等识记性基础知识展示出来;其次,可在组际分享交流,如两两小组结合,统一话题,集思广益,进行课文内容、写法、语言欣赏等能力维度的表达性展示;第三轮师生深度研讨,教师提出话题,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话见解。二是综合演绎法,如采用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说评书等等。三是专题展示法,如现场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知识擂台赛等。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要让学生主动提问,不仅依仗于他们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与气氛,而且还要依靠老师的教学方法及技巧,教师要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设置方式主要有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可根据需要取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有机结合,为学生评价同伴学习能力提供载体。教师要有“前置意识”,比如精心设计预习案,强化它的使用质量和效益。
3.经常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要参与选题、把握论题中心、促使讨论深入、注意控制时间。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认为最贴切的答案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可以从内容上、从写法上、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从题目上质疑。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总有一个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过程,教师急躁不得,在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后,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表达见解,抒发感悟。经过多次实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达里。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式总结、提问式总结、归纳式总结、练习式总结、自主性总结,要交错使用。
4.甘于当好学生的配角
课堂上教师可以有适当的示弱,让学生有发现的成功感。很多时候答案其实就在嘴边,但学生就是一时说不出来。这时教师不妨带着疑惑借机疑问,反而会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教师还可以适当延迟判断。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一个提问下来,如果一个学生作出了准确的回答,那么,这位老师很少再会要求第二、三个学生回答,往往是立刻给予肯定性评价。老师们想不到让学生们去评价它的同伴,学生们也不屑于其他同学的看法,习惯等待老师的结论。我们还常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回答完一个正确的提问后,老师们总是重复学生的正确答案。为什么要重复?因为老师觉得他要传达准确的信息,至于学生们呢,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判断,答案在心中也没底。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公开课,只有师和生的单向互动,基本上没有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动态的,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生出能否取得成效,这需要教师不断修改完善原有的教学方案。在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中,教师的想法与意见等必然要与学生的发生碰撞,由此师生的想法与意见等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学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甚至需要持续调适。
5.作出评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对自身的课堂评价用语原则与方法、特征与策略要了如指掌,并能灵活运用。只有做到规范性、条理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激励性,才能使评价用语充满正能量。课堂评价语应该是心灵明净清澈的交流,是温馨的情感的磁石般的吸引,是深刻的思想互燃般的启悟。在上个世纪末,有老师归纳出“八种成功的课堂用语”:赞扬式、商量式、逗趣式、鼓励式、诱发式、追问式、壮胆式、归纳式。笔者觉得,以此检测我们语文老师臻于至境的课堂评价用语,以期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