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之前党的“阶级关系”理论演变规律

2016-04-18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阶级革命

王 蕾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89



抗日战争之前党的“阶级关系”理论演变规律

王蕾*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89

抗日战争前夕伴随“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党有关的“阶级关系”理论已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阶级关系的成熟分析与判断,是将其幻化为“人民战争”的战略形式与各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与政策的关键。党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走向“全民族的先锋队”经由了一个曲折的“统一战线”过程,这一过程即有关“党群关系”的历史问题也有关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党的阶级基础;“统一战线”理论;“瓦窑堡会议”

一、党的“阶级关系”理论的基础——“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实质依旧。但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利用一战的机遇实现的重大发展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社会产生变革的关键,它着重体现在工人阶级的发展上。“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二百多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①

工人阶级初期的壮大与所表现出的斗争精神是逐步与党的建立结合共生的。“五四运动”是工人阶级彰显能力的第一个舞台,自6月起,以在沪的六七万罢工工人为代表,工人阶级走到了运动的前沿。在斗争中他们还逐步认识到了运动所应具备的政治意义,并在罢工的实践中意识到了组织与领导的重要性,这不仅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与人才储备还提供了初步的斗争与领导经验。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胜。

“十月革命”的炮声打响了!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辩证唯物主义起源于中国,由马克思进行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归到了中国。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颂扬“十月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影响与宣传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改变国家命运。五四运动中,部分青年学生见证了工人阶级的魄力与勇气,因此那些具备初步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到他们中间去,建立学校、成立工会、发动工人运动,这些实践也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

现实的实践与理论都决定着使工人阶级成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选择。党的一大更是将组织工会与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了实际工作目标,从成立之初就注重与本阶级的亲密联系,这是党的重大优点。党成立一个月后,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首个非隐蔽工会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也很快建立起来了。

二、“大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初步实践

在内外交困状况下的中国,要实现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仅仅依靠年幼的党和局部的工人力量是艰难的。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惨败致使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偃旗息鼓。对失败的感悟表明党对中国“阶级关系”的认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年幼的党是带着“所可恃者以救中国的只有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联合起来,实行国民革命”②的觉悟走入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大革命时期。实际上1922年7月党的二大就参照了之前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议案》与“统一战线”的精神,因此党的二大在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也制订了“联合全国一切革命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③等一系列政策。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了正确的阶级路线。同年8月,“西湖会议”正式明确“党内合作”的方针,拉开了国共合作形成统一战线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大主张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到二大提出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是一个很大的进步。”④这是党处理“阶级关系”问题的第一次重大实践。

(一)“统一战线”理论在各阶层的初步运用

国共合作使工人、农民、学生、妇女等各方面运动有了新的发展。以工人运动为例,1924年7月,广州沙面兴起的反对英法“新警律”的政治大罢工,成为工人运动从低谷迈向新高峰的起点。邓中夏对这次罢工有很高的评价,他说:“自‘二七’失败后,消沉状态直到一九二四年上半年还未改变,七月广州沙面发生大罢工,才表现着这种消沉状态应该中止了。”“此次罢工确哄动了广州与香港,并且影响还及于中部与北方。”⑤工人运动取得复苏与进步的同时,农民运动也有了起色,在澎湃的举荐下,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组织下在广州成立了,此后讲习所共举办过六届,并给20多个省份培养了“初步武装”——农民自卫军。“中国的农民原来素称驯良,近来因为迫于军阀的祸害,也渐渐知道团结反抗了”。⑥中国的农民正逐步走向革命的武装。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青年学生和妇女运动也呈现出了活跃的状态,这更进一步带动了社会精神面貌的变化。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这种新形势下获得了成长的契机。1925年在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过程中,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党组织也普遍发展起来。

但伴随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与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右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共产国际影响下)“左”、“右”两条线路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反应和影响到党的阶级关系发展上来。

(二)党有关处理“阶级关系”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初步积累

伴随革命的深入,如何处理国共合作之间的矛盾?如何掌控民众运动的程度?成为党处理“阶级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自1925年底国民党中的新、老右派便不断制造反对共产党反对国共合作的活动,“《整理党务案》事件”之后国民党中的政治、军事大权一步步落入蒋介石的手中,这意味着革命虽然在发展,但已危机四伏。

首先要看到党对农民、农村以及群众性革命运动的重要性的认识是继续发展的。1926年11月,中央农委以湘、鄂、赣、豫为重点发动的农民运动严厉打击了不法地主劣绅,冲击了腐朽宗法制度与思想并使权利归于农会,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村大革命,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⑦伴随农村大革命形势的是城市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兴起,同时在工农运动的推动与支持下,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更是硕果累累。1927年初,在中共组织以及武汉工人、市民的努力与影响下,国民政府与英国达成协议,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中国人民取得了百年来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首次胜利。

但革命的形势已不再满足于党一味的着力于民众运动,许多地区还出现了民众运动与国民党阶层的矛盾冲突,在湘、鄂、赣等省的工农运动高涨之时,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却极大落后于形势:它所犯的重大错误,就是“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⑧而以陈独秀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对国民党右派又一味妥协,使党的处境更加如履薄冰。1926年12月的汉口特别会议,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已展露无遗,尽管这次会议的决议遭到了毛泽东、瞿秋白等同志的反对但实际上还是确立了陈独秀的有关压制工农运动谋求同右派妥协的投降主义方针,这便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独立的军队,现在连工农力量都削弱了,失败的阴影更加步步紧逼。很快“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重势来袭给党组织带来了几近“灭顶”之灾,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惨败收场。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不能抹煞它在党的历史上的非凡意义:党组织不断壮大的经验与基础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积累的;党有关的“统一战线”理论更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组织各种工农群众运动的实践开展的;党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党对于如何发动、组织、甚至武装群众的思想理论是在这一时期中逐渐萌芽的;通过革命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更使党与党员同志掌握了正反两部分的经验教训,即使党经历了惨重的打击,但这一切的经历,为党把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埋下了伏笔。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其在组织工农群众方面的卓越的领导才能,即使后来大革命失败了,但坚持与工农群众为伍的革命品质却深深烙在了党的成长过程中,这正是大革命留给党最宝贵的财富。

三、土地革命时期“阶级关系”问题在理论与组织上的发展

(一)党自身在处理“阶级关系”问题时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在阶级状况复杂的中国,阶级形势可分为3个营垒,即在对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营垒外,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中间营垒或称中间势力。它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以及农村中的中农、富农和小地主。处理与中间阶级的关系并使大量的工农武装与军队一起参与斗争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党处理“阶级关系”问题的主要特征。

1.整肃精神面貌——革命的恢复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大革命失败后党开始在“反思”中觉醒,“八七会议”便是党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会议在清查“右”倾错误后制定了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土地革命与武装起义的总方针。“自1927年中国共两党分裂后,毛泽东拿起了枪,他所有的共产党同事也都握枪在手”。⑨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有关“枪杆子”的讲话与他会后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是这一时期党群关系特征的缩影。湘赣边“秋收起义”使军事问题与土地问题得到了结合,斗争的主体不再仅限于军队并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农民开始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起义在攻占大城市失败后创造性地创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山初期,毛泽东为部队制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后来又提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⑩这些都是他从日常军民关系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看似细枝末节,但使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并对处理军民关系,争取群众壮大力量,体现人民军队实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2.党的“阶级关系”理论在抵制“三次‘左’倾错误”中的发展

1927年11月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1930年6月开始的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1931年1月由六届四中全会开始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土地革命阶段的三次严重“左”倾危机。其实早在“八七会议”时,受斯大林的影响就出现了将蒋介石与汪精卫的背叛与整个民族资产阶级与上层小资产阶级划等号的现象,这是党阶级路线的严重倒退。“左”倾错误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形势、工作重心以及革命方式有着严重的误解,这是党一次次在鼓吹革命高潮的情势下失败的根源,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与“割据思想”未能得到党的重视,党的工作中心始终远离具有决定意义的农村。

错误的教训是痛苦的,但对痛苦的反思和对错误的纠正就会是前进的,伴随革命的深入发展,对错误的抵制逐渐开始反映到党的理论与组织建设上来。

在农民与土地问题发展的同时,处理与党有关的“阶级关系”问题在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上也有了进步。实际上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已经可以看作党处理阶级关系问题的一个初期理论成果。而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作为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的同时更进一步从组织与纪律制度上对处理阶级关系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吸收了更多的农民党员因而适应了长期处于农村的工作形势;此外还解决了在军队主要构成成分混杂的形式下,如何将其打造为听党指挥,服务政治斗争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难题。这意味着,革命的工农军队已逐步走向有组织有纪律的“人民的军队”。

党有关“阶级关系”问题的经验与理论已然在抵制“左’倾错误的过程中在个个方面发展起来了,但正确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还在于人,在于一个强大而正确的中央领导组织。党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已迫切需要建立这样的中央组织。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一切似乎都不成问题了。会议解决了起决定作用的军事与组织问题并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组织,历经漫长的坎坷之路,党终于迎来了在组织上的坚强保障。

(二)抗战前夕“瓦窑堡会议”的贡献——“全民族的先锋队”

四、结语

从成立初期党逐步奠定自己的阶级基础,到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处理复杂阶级关系问题的历练,党的“阶级关系”理论有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尤其是经由“统一战线”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为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埋下了伏笔。更具体地说,之后党的历史中延安时期对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从“严苛”转向“减租减息”,迅速争取到更多开明士绅对党的拥戴以及文革与改革的正反两种效果,都能从“瓦窑堡会议”中找到注脚。党在新的“阶级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成熟的应对了之后的“西安事变”,使党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中赢得了主动权。中日民族矛盾的火药桶即将点燃,但中华民族全员振奋,党已经做好了抗战的准备。

[注释]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2.

②周恩来.《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赤光》第1期.

③盖军,刘建辉主编.《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11:014.

④《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史》编写组编.《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史》(上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81.

⑤邓中夏.《邓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526.

⑥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8.94.

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16.

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544.

⑨[美]罗斯·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9.

⑩李践为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287.

[1]盖军,刘建辉主编.《新编中共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004-058.

[2]胡绳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2-8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美]罗斯·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9-110.

[5]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8:123-398.

王蕾(1992-),女,河南洛阳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D231

A

1006-0049-(2016)19-0001-03

猜你喜欢

阶级革命
机械革命Code01
中国的出行革命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现代性的身体话语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