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淋巴瘤的MRI表现
2016-04-18马洪宇顾志强郭文伟高江晖
马洪宇 栗 敏 顾志强 郭文伟 高江晖
肾脏淋巴瘤的MRI表现
马洪宇1栗 敏2顾志强3郭文伟1高江晖1
【关键词】淋巴瘤;肾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扩散张量成像
【作者单位】 1.郑州市中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 450007 2.郑州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 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磁共振河南郑州450014
肾脏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仅占结外淋巴瘤的0.62%[1-2],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临床上误诊率较高。MRI检查可以多序列多平面成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在肾脏淋巴瘤的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的MRI资料,分析其MRI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5月—2015年3月郑州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脏淋巴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1~79岁,中位年龄51.5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临床表现:4例腰部疼痛不适,2例发热、消瘦、乏力,2例体检时偶然发现,1例以发现肉眼血尿3 d就诊。
1.2仪器与方法采用Siemens 1.5T超导型MR仪,联合应用标准6单元体部相控阵线圈和脊柱线圈,扫描矩阵256×256,视野36 cm×36 cm,层厚7 mm,层间距2 mm。平扫分别行抑脂呼吸导航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轴位成像,TR 2500 ms,TE 104 ms;行2次屏气2D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2D FLASH)T1WI轴位成像,TR 170 ms,TE 5 ms。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平面回波(SE-EPI)序列,b值取0、800 s/mm2,TR 2300 ms,TE 62 ms。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15 ml,流速2 ml/s,注射开始后25 s、60 s、90 s和3 min行4个回合的1次屏气抑脂2D FLASH序列动态增强扫描,TR 230.0 ms,TE 2.47 ms。
1.3图像分析由2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信号、强化程度、伴随征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统一。
2 结果
2.1病灶部位、形态、大小本组9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灶部位、分布及形态见表1。病灶均为实性,分布以肾中极为主,8例发生于肾中极,其中4例累及下极,1例发生于上极。瘤体直径0.6~7.8 cm,平均(4.2±2.6)cm,瘤体不规则时以最大径为准。
表1 9例肾脏淋巴瘤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及MRI分型
2.2MRI表现根据MRI特点,主要分为4种类型:①肾内结节/肿块型:2例肾内单发肿块,肾脏基本保持正常形态,呈等或稍低T1、等或稍高T2信号(图1A、B),1例信号均匀,1例信号不均匀,累及肾窦致其轻度扩张;DWI病变均呈高信号(图1C),皮质期病变轻微较均匀强化,髓质期4例轻度持续强化,1例明显强化,延迟期均呈低信号。②临近腹膜后侵犯型:3例表现为腹膜后肿块直接侵犯肾脏,包绕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1例累及腰大肌。病灶呈均匀稍低T1、等T2信号(图2A、B),DWI呈高信号(图2C),皮髓质期轻微较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呈低信号(图2D、E)。③肾盂型:2例均表现为肾盂不规则肿块,侵及肾盂及上段输尿管,肾窦脂肪间隙消失,无肾盂扩张。呈稍低T1、稍高T2信号(图3A、B),DWI呈高信号(图3C)。皮、髓质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低信号,其内见正常走行肾动脉及肾静脉(图3D、E)。④肾周型:1例肿块位于肾包膜下,呈新月形均匀稍长T1稍长T2信号,皮、髓质期呈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低信号。⑤弥漫浸润型:1例表现为双侧肾脏弥漫性增大,皮髓质分界不清,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病灶持续轻度强化,呈低信号。
图1 男,27岁,左侧肾脏淋巴瘤肿块型。T1WI肿块呈均匀稍低信号,边界不清(A);抑脂T2WI示肿块呈稍高信号,并可见流空血管影(箭,B);DWI示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C)
图2 女,66岁,左侧肾脏淋巴瘤腹膜后侵犯型。左侧腹膜后淋巴瘤侵犯左肾及腰大肌T1WI肿块呈均匀稍低信号(A);抑脂T2WI肿块呈均匀稍低信号,并可见流空血管影(箭)及小片状囊变坏死区(箭头,B);DWI示肿块呈均匀高信号(C);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均匀轻度强化,肾动脉呈漂浮征(箭,D);增强扫描髓质期肿块持续强化呈不均匀低信号,其内见斑点状无强化坏死区,肾盂无扩张(E)
图3 男,58岁,左侧肾脏淋巴瘤肾盂型。T1WI示肿块位于左侧肾盂呈不均匀稍低信号,边界不清(A);抑脂T2WI示肿块呈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其内高信号囊变坏死(箭,B);DWI示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C);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均匀轻度强化,肾动脉呈漂浮征(箭,D);增强扫描髓质期肿块轻度强化呈不均匀低信号,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肾盂无扩张(E)
3 讨论
肾脏淋巴瘤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由于肾脏缺乏淋巴组织,当肾脏有慢性炎症刺激时,使淋巴细胞向肾实质浸润,在某些致癌因素的影响下可引发肿瘤[3-4];也有部分学者[5-6]认为肾脏淋巴瘤起源于肾包膜或肾周脂肪组织,并向肾实质浸润导致本病。肾脏淋巴瘤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7]。本组患者中位年龄51.5岁,与文献报道一致。肾脏淋巴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因肾脏占位引起腰部疼痛不适,很少出现血尿、少尿等泌尿系统症状及肾功能损害,可能与肿瘤对肾脏损害较轻有关,故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或由于肿瘤较大出现压迫症状时发现。本组4例表现为腰部疼痛不适,2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仅1例出现肉眼血尿,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目前国内外关于肾脏淋巴瘤的MRI特征大样本量报道很少,其MRI表现类型多样,与肿瘤的发生机制或增殖模式密切相关。一种发病机制认为肾脏慢性炎症刺激,使淋巴细胞经血行播散向肾实质浸润,并在间质内增殖,以侵犯髓质为主,MRI表现为弥漫浸润型及肾内结节/肿块型,边界不清,肿块较小时,肾脏体积增大但保持正常形态,本组3例具有此特征。另一种发病机制认为肾脏淋巴瘤起源于肾包膜、肾周脂肪组织或腹膜后淋巴瘤侵犯肾实质,MRI表现为肾周型、肾盂型及腹膜后侵犯型,本组6例与其相符,肿块包绕肾脏周围,肾脏形态基本保持正常,具有一定的特征。
肾脏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了其MRI信号特征。肿瘤细胞核仁较大,富含液体的胞质较少,肿瘤细胞密实,同时瘤细胞间排列密集,肿瘤血管及间质成分相对较少[8],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本组所有病灶均显示此特征。肾脏淋巴瘤由于肿瘤间质及血管成分较少,故一般不易发生坏死、囊变及钙化,本组所有病例均无钙化,信号均匀,仅1例较大肿块中心有小片坏死,可能与肿块较大中心血供不足有关。淋巴瘤肿瘤细胞成分多,间质成分少,质地较软,沿组织间隙浸润生长,故占位效应较轻,多包绕临近血管、肾盂、输尿管,挤压推移不明显,肾动静脉穿行于肿块中,表现为特征性的血管漂浮征,很少引起血管栓塞,也很少引起肾盂积水,本组2例肾盂型均无肾盂积水。肾脏淋巴瘤间质血管成分较少,属乏血供肿瘤,动脉期多呈轻度均匀强化,间质纤维成分相对多而导致造影剂滞留,静脉期呈典型延迟强化特征。本组8例患者均为此典型强化特征,仅1例肾内肿块型动脉期出现均匀明显强化,可能由于肿块较小血供相对丰富、肾动脉穿行其中影响肿瘤血供、肿块临近肾皮质血管参与供血等多因素所致[9-10]。
肾脏淋巴瘤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肾癌:主要与结节肿块型肾脏淋巴瘤鉴别,透明细胞癌含脂质,易坏死、囊变、出血,T2WI信号较高,富血管,强化方式速升速降,非透明细胞癌T2WI信号较低,DWI信号不如肾脏淋巴瘤高,强化程度较淋巴瘤明显。②肾盂癌:主要与肾盂型淋巴瘤鉴别,前者较小时即引起肾盂梗阻、肾盏扩张,临床易出现肉眼血尿等症状,向肾皮质侵犯引起肾脏形态改变,T2WI信号较后者高,强化较后者明显,后者较大,肾脏形态保持正常,极少引起肾盂梗阻,一般不出现泌尿系统症状。③肾脏炎性疾病:主要与肾周型及弥漫浸润型肾脏淋巴瘤鉴别,前者泌尿系统症状明显,周围渗出明显,肾周筋膜多增厚,中心区多有液化坏死脓腔,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后者多无泌尿系统症状,病变包绕肾周,边界清晰,或表现为肿胀肾实质内多发结节,肿块一般无坏死,周围无渗出,肾周筋膜无增厚,呈轻至中度均匀延迟强化。
总之,肾脏淋巴瘤病理学基础决定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肾脏形态基本保持,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很少发生囊变、坏死,占位效应不明显,包绕临近血管呈血管漂浮征,一般不引起血管栓塞或肾盂梗阻,增强扫描多呈轻度均匀延迟强化,当出现上述典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肾脏淋巴瘤,并建议行穿刺活检。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同时每个病例的病理亚型及对应的MRI表现有无相关性未进一步分析,有待扩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Weng SC, Shu KH, Wen MC, et al.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kidney mimicking rapid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Clin Nephrol, 2010, 74(6): 480-484.
[2]章顺壮, 周建军, 马周鹏, 等. 肾脏淋巴瘤MDCT表现的分析研究. 放射学实践, 2012, 27(3): 321-324.
[3]Cyriac S, Rejiv R, Shirley S, et al. Primary renal lymphoma mimicking renal cell carcinoma. Indian J Urol, 2010, 26(3): 441-443.
[4]葛湛, 潘恒, 谢长浓, 等. CT在肾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3): 207-209.
[5]王旸, 李俊来, 高永艳, 等. 原发性肾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3): 176-178.
[6]卓越, 徐婷, 李健丁. 肾脏少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30(12): 2024-2026, 2031.
[7]李颖, 马林, 王英伟, 等. 原发性肾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学表现. 临床荟萃, 2012, 27(8): 691-693.
[8]侯志彬, 李欣, 王春祥, 等. 儿童肾脏淋巴瘤CT诊断价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2): 125-127.
[9]刘霞, 张巍, 王玻玮, 等. 肾脏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2(7): 870-872.
[10]熊伟, 张雪林, 李洪生, 等. 肾脏淋巴瘤的影像诊断.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11): 1639-1642.
(本文编辑张春辉)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结构式摘要由目的、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组成。目的中需简要交代研究的前提(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资料与方法中需简述研究类型(如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人口学(研究对象)或材料、分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摘要方法中不需要指明具体使用的统计学方法;结果中针对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简要列出主要的、有意义的或新发现的研究结果,指出临床与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是针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应用,肯定经过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及其获得的某些结论,但不能超出研究结果的范围而过度推论,同时指出这些结论的理论或实用价值。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参考文献,英文缩略语首次出现需注明中文全称。中文摘要以35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需与中文摘要对应。
【收稿日期】2015-11-16【修回日期】2015-12-21
【通讯作者】马洪宇 E-mail: 563965867@qq.com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6.02.019
【中图分类号】R737.11;R7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