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互 动总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2016-04-18蒋七耀

教育界·中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晨同学老师

蒋七耀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是关键。只要我们教师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同学有参与机会,那么学生就会通过独立尝试、二人交流、小组讨论、几人合作等学习形式自主解决问题。

【关键词】先学后教教学相长小老师

独处时,我常常在思索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上课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有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平常闲谈时,我也总和同事们交流;课堂实践中,我更是经常尝试变换方式,改变教法,留心观察,我发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总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一处教学细节,一个教学片断,甚至一堂课……

【案例】

那天,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九年级数学)。我刚在黑板上写好课题,准备开始上课。学生小晨又开始激动了,嘴里念念有词:“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交、相切。而且判断的依据是……”于是我灵机一动,说:“看来小晨同学对今天学习的内容充分掌握了,老师建议这一节课就由小晨同学来给大家上,蒋老师呢就当她的助教,怎么样,大家同意吗?”

还没等到全班同学们表态,小晨却已经走上了讲台落落大方地当起了小老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

——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

——相离无公共点

……

预习的不错嘛,还有吗?

——判断位置关系有具体的方法

谁来说一下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什么叫距离?

——就是垂线段

你刚才乱插嘴不好,而且还说得不完整(说到乱插嘴,她自己都笑了,同学们更是笑翻了天。)

……

还有哪些疑惑?

——相切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吗?(小晨听了已经在抓头,她不会。)

这———

——证题时用哪一个判定方法?

——线段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说?

……

没想到,在小晨的组织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交流讨论,七八个问题都顺利地解决了,只是“相切是不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和“线段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说?”两个问题无法解决,这时小晨向我投来求助的眼光,我微笑着引导学生……

不知不觉一堂课就结束了,融洽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热情又一次出乎我意料,更让我惊讶的是,课堂作业的正确率——两道填空,三道选择,一道证明题。全班48个同学,47人全对,只有一人有一道选择题错了。

【教学反思】

一、 我为什么让学生当老师?

——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已经连续多年执教初三数学,我对初三数学教学内容了如指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线索清晰,“旁枝末节”较少,并且在集体备课时,我和大家一起又对这一课重点、难点和要点进行了详细梳理。还有就是初三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哪些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哪些问题学生会出错心中有数。

——先学后教,以教导学是有效教学的“铁律”。

课堂教学改革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让学生课前“参与”,即让学生在新课前充分预习新内容。

学习是一种主体实践的活动,是一种主体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时,就有能力去学习新的知识。

而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重构”的进程和结果也各不相同。

只有让学生个体根据自身实际,去感知、理解、融合新知,才能真正“消化”知识,长久“储存”知识。

同时,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百思不解,处于“愤”“悱”状态时,老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时,才是真正“懂”了: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和“学”才是真实有效的,

二、 我为什么要让小晨当老师?

——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我让小晨当老师,一是因为小晨个性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渴望有机会有舞台展示自己;二是因为,小晨思维敏捷,基础扎实,对新知的领悟能力强,但是,有时也表现出不够沉稳,满足于一知半解,并且好表现自己,常常随便插嘴。

我估计到哪些内容她能讲清,哪些内容她自己懂但不一定能讲清楚。不出所料,她在“相切是还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和“线段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说?”这些问题上,她自己都没有真正弄懂,更别说让同学弄懂。我让小晨当老师,就是要让她明白“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经过不断深入的探究,学习才能有成效,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有效的。

——教学相长。

小晨执教这节课,一方面有我这个教师与她的合作,有她与同学的合作,有我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也有教材与每个同学的合作。从教学流程来看:知识的回顾,学生与小晨配合得很好;知识的释疑,小晨、同学、我三方面配合虽略显生疏,但效果一流;知识的拓展,更让我们之间的合作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是关键。只要我们教师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同学有参与机会,那么学生就会通过独立尝试、二人交流、小组讨论、几人合作等学习形式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获得成功。所以我们教师一方面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拓展,增设一些利于学生讨论合作的学习内容,这对培养她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上,当小晨发现有同学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就随便插嘴时,感觉不对提出批评时,猛然间,明白了这也正是自己身上最明显的缺点时,这样的感悟就是无言之教,无声之教,比老师直接的批评教育要强上一百倍。

三、 为什么有时候“小先生”教,反而比“大先生”教的课堂氛围更热烈?

——互动交往,生动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互动交往是人类学习交流本质特征。能过交往,由分歧走向统一,由模糊走向清晰。互动交往产生结果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

“小先生”执教,使课堂更具有张力。让“小先生”执教,一方面保证了互动生成始终贯穿于整节课,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更加到位。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教“学”。

“小先生”执教,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让学生客串教师这个角色,能够让“教”赋予新的涵义,应了一句老话叫“教学相长”。立足于学生层次的“教”,可以让学情更加稳定,也让其他同学有一种挑战的欲望,这样每个同学的参与度就大大提高,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提高课堂生成的效果。

教法常变,兴趣常在。

“小先生”执教,可以克服学生学习倦怠情绪。偶尔让学生“客串”教师角色,不失为强化学生“合作”的新途径。由学生代替教师上课,首先让其他同学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好胜心也增强了。这就是所谓的“教法常变,兴趣常在”。

由此可知:精彩课堂虽然总在意料之外,其实又在情理之中。

【注意点】

这节课虽然成功了,但个人认为,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客串不能经常为之。毕竟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较低,偶尔使用“小老师”能让人耳目一新,但经常使用,那么课堂秩序、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均会受到强烈冲击。

2. 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客串”,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互动强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但课堂效率的提高、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就需要我们教师去调控,教师的主导意识不能丢。

3. 新教师不宜尝试。由于其他同学带着竞争的态度对待“小老师”,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小老师”不经意间也有错误的语言产生。新教师由于临场经验少,应变能力可能较差,也许就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的大方向,这对学生的发展有影响。

偶尔的尝试让我振奋,的确,教无定法,这堂意想不到的好课让我意犹未尽……

猜你喜欢

小晨同学老师
读书真快乐
因“头痛”不去上学的孩子
年轻人的任性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