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亲水性工程治理农村河流的效益体现和实现途径
2016-04-17黄涵锦
黄涵锦
摘 要:科学合理地整治农村河流,对于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提高农作物产量、美化乡村、保护生态等等,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对已建农村河流亲水性工程的实地观察和了解入手,分析了农村河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亲水性工程治理农村河流的效益体现和可实现的途径,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亲水性工程;农村河流;效益体现;实现途径
1 项目背景
本文采集的已建亲水性工程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该镇的主河流叫雁乐溪,全长约15公里。沿溪两岸分布5个行政村。之前,这里逢雨必涝并发洪水;逢旱必干庄稼歉收。五年前,赤溪镇试探性地在最上游的河流两侧,使用鹅卵石和混凝土建起了长约1000米的亲水性工程,每隔190米左右做一条滚水坝,河面宽约50~80米。亲水平台和滚水坝建成后,这里的景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丰水时期,道道滚水坝就像一帘整齐的瀑布,有规则地依次亮相;干旱时期,每段分隔的河流中皆有蓄水,满足了下游几万亩农田的灌溉。三年前,在河流下端的黄田村,仿效上游的做法,建成了多段滚水坝,同时沿着两岸做成了约200米长的亲水平台,形成河流面宽约100米的水面。亲水平台和滚水坝做成后,蓄水防洪功效明显。一年四季这里波光粼粼,形成了一个个不可多得的人工湖。
最为重要的是,亲水性工程建好后,农田的使用率大为提高。一家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征用了几万亩田地用于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以及火龙果、台湾咖啡番茄等特色农业;农民们则种植了大量的果蔗和园林作物。荒芜地因有了水源保证不再荒废,河里的鱼儿也成群成长。经历多次洪水考验,已建亲水性工程的河流通畅,说明经过改造后的河流经受得了洪涝暴雨的冲击。
2 未经整治河流存在的状况及问题
2.1 状况
此次调研的未经整治的河段,周围的农田受到洪水的冲击后多数呈不规则地被分割着。河床的下切或溪石堆积致使跨河大桥、小码头、坡岸等涉水建筑物多處下沉、坍塌;加上河流两岸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垃圾堆放和随意焚燃现象严重;生产生活废水直接排放现象比比皆是。
2.2 问题
2.2.1 管理意识薄弱
从全国分布来看,中小河流多分布在农村地区。福建省是个水系发达的省份,各地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河流,许多地方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随意排放和堆放,加上没有专人管理,堆放河道上的垃圾基本上是由山洪暴发时“随波逐流”,造成了污染物从“点源”到“面源”的破坏。
2.2.2 缺乏长远规划
以笔者观察的样板河流来看,早些年建设的防洪设施基本上是哪里需要建哪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多数河段防洪标准低,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上就没有防洪设施。加上河道没有人进行整理或清淤,一旦遇到暴雨或者洪水,洪涝灾害就在所难免,给所在乡村造成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2.2.3 体制机制限制
据了解,自20世纪以来,我国河道治理的资金投资政策多集中在大河大江的治理上。以福建省为例,“五江一溪”基本上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小河小溪很难纳入视野。乡镇一级河道治理人才和队伍缺失,水利专业技术薄弱,导致中小河流治理管理机制和水平停留在较低水平。加上我国目前“重干轻支“的河流防洪治理政策,不太适合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如果不问基础,不顾水流特点采取机械的方法进行治理,势必会事倍功半。
2.2.4 建设经费不足
据调查统计,以一段河长为180米、宽为100米左右、两岸修筑亲水平台、分隔处修一滚水坝这样的标准计算,费用约需60余万元。这样的标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要想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并非易事。
3 效益体现
通过已建亲水性工程在农村河流的应用情况来看,农村河流应用亲水性工程不仅可以提升两岸土地的利用价值、美化区域生态环境,而且其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3.1 经济评价指标
笔者在当地采集到其中的一个工程,改造的河流总长在1300米左右。按照国家计委和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及《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进行分析,并以现行财税制度及影子价格等国家和行业技术规程规范要求进行计算。由于本工程属于社会公益型的水利建设项目,因此按有关规定仅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认为这一项目按照建成后运行期取20年计算,效益体现极其明显。
3.2 土地利用价值
4年前,雁乐溪上游修建亲水性工程后,蓄水排洪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很快就引来了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入驻。之前,这里的田地除了少部分用来种植水稻外,多数田地荒芜不耕种。土地流转后,如今这里一亩地每年给农民400斤稻谷,当地农民还可变身“工人”来这里干活,每月工资是2000元。因此,土地的利用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3 生态价值
农村河道成为生活垃圾的堆放场所,这在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同时,生活污水直排河中,这也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情。通过同一条流域治理前后的情况对比可以发现:在已建亲水性工程的河段,再也看不到随意堆放的垃圾和破坏现象;而在未整治的河段情况完全不同。事实说明,人们意识的养成,除了素质提高之外,环境的改变也能让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改变。
4 实现途径
农村河流的治理兼具多种功能,它的出发点与城市及旅游景点大不相同。根据观察、了解和水利专家的指导,利用亲水性工程做好农村河流的治理工作可采取以下几条途径。
4.1 就地取材
农村河流可分为山溪性河流和平原性河网。笔者所调查的河流系山溪性河流,典型表现是河床和河岸边高低不平地堆积着大量的鹅卵石以及沙土。这些材料皆是建筑材料,在治理河道时可就地取材,质量、储量基本满足要求。笔者认为,合理使用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治理效果。福建省水科水利技术设计开发有限公司对该流域的设计方案也印证了这一点。
4.2 综合规划
每条河流的权属可以和确定山权林权一样,纳入当地政府管辖。权属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应将流域范围内所有水域纳入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调查中,我们所了解的“雁乐溪”权属当地政府,正在利用亲水性工程的示范作用,将整条河流进行了规划,为综合整治创造条件。
4.3 健全机构
当前,农村河流破坏较为严重的自然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破坏,其中就包括排污、取水、建设和开发等等,因此,需要多部门配合执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县一级水利(务)部门应探索建立行政综合执法机制,联系和整合国土、建设、农业、环保、林业、交通、畜牧等部門,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所有行政违法违规事件进行综合执法。
4.4 源头治理
农村河流范围大,涉及群众人数多,对农村河流的投入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是最直接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在注重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要对农村河流给予足够关注,在资金、技术上加大投入力度,将防洪安全、生态保护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加快农村河流综合治理。同时,要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减少河流污染和淤积,减轻下游河流的治理难度。
5 建议
5.1 滚水坝改造工程
在堤坝相应位置开一口与河流相接,使河水可进入堤坝内的“n”型排水道,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可使堤坝内外水位一致,当水位上涨至高过排水道最高点,则河水会顺着排水道流入预先修好的地下河流中,将多余河水转移至不会殃及居民区及良田处(此处应低于河床的正常高度,同样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可将多余河水引向远方)。因为入水口在河流相应位置及河水自重很大的原因,可在水位急剧上升时也加快排水的速度。
5.2 滩地净化
建立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河流两岸建立了亲水平台,就可以有效地将生活生产污水管埋放在亲水性工程下,然后集中到河流两岸滩区埋设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人河内,这样就可因地制宜地改善水质,比起用工业化的手段进行污水处理要现实很多。
5.3 垃圾收集
农村河流中污染物的处理,只有做到“点源”的控制,才会做好“面源”的洁净。因此,在相应的河段,可采取一种分流的形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污染物,然后实行集中处理,这比“大海捞针”要高效得多。:
5.4 抗洪预处理
农村河流的行洪抗洪,关系到未来整个亲水性工程的寿命。从已建的亲水性工程来看,曾有一场洪水让上游一段滚水坝溃坝。好在之上一段的滚水坝当初灌注的基础较深,没有被拉空。由此建议,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农村河流的治理标准应以5年以上一遇洪水的标准来设定,保证工程质量满足行洪抗洪需要,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
6 结语
亲水性工程措施治理农村河流,不仅要考虑蓄水排洪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河流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河流的整治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农村河流建设不仅要发挥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还要融入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 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真正做到让河流在人们的改造下回归自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水利部,2011年10月24日.
[2] 吴加宁,董福平.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中国水利,2004(01).
[3] 谭震.农村山区河道整治存在的难点及对策.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08).
[4] 胡志平,岳翠霞,胡玉升.黄垒河治理突出生态景观新理念.山东水利,2007(4).
[5] 董琦,张晓英.平原地区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综述.治淮,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