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字》情景设置中的象征主义

2016-04-17熊灵艳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绞刑清教徒梅斯

熊灵艳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红字》情景设置中的象征主义

熊灵艳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作为十九世纪最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纳撒尼尔·霍桑最为人瞩目的莫过于他的代表作《红字》,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对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本文主要致力于从情景创设来分析《红字》中的象征主义以及它的作用。

《红字》;象征主义手法;情景设置

一、象征主义手法简介

象征主义手法是一种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某个或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抽象概念及情感等主观东西的表达方式,它不追求明确表达,而是介于明暗之间。这种表达方式在霍桑的作品中是极其多见的,如他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牧师的黑面纱》和《胎记》等,在他的中篇小说《红字》中,他的这一写作特点更是明显。

二、《红字》情景设置中的象征主义

提到《红字》中的象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英文版书名中那个醒目的A字,但除了它以外,小说中的情景设置中同样充满了象征,它们对丰富作品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从故事开始时海斯特接受审判的时候还是到最后丁梅斯代尔因不堪折磨而谢罪的时候,整个故事的情景设置中都充满着象征主义。

1.监狱旁的土地上

故事开始第一章在提到陈旧而丑陋的监狱时,作者特意着墨六月初,监狱旁一株野玫瑰盛开得正娇艳,它纤弱多姿,其芬芳更是怡人,似乎想给每个经过它的犯人送去芳香,它在阴森而陈腐的监狱旁开得那么娇媚,这正是海斯特不屈不挠执着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清教徒的世界里,一切都被牢牢地控制着,甚至是人的思想,但是这片野草他们不受清教徒社会的约束,恣意生长,而那古老且丑陋的监狱即是清教社会清规戒律的最好诠释。

2.故事里的光照和黑暗

当海斯特在邢台受审之时,太阳正是耀眼,珠儿因长久和母亲待在地牢里,习惯了阴暗而受不了强光,直往母亲的怀里躲,这就像世人唾弃的目光深深地刺疼了她们母女两个,世人厌恶的目光仿佛刺眼的阳光赤裸裸地打在她们身上。

海斯特勇敢受罚,无惧世人的目光,独自带着女儿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居住着,清苦却自在;虚伪软弱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虽逃过了法官与世人的审判,但他内心饱受煎熬,寝食难安,奇灵渥斯的狡诈报复更是让他心力交瘁。一晚他偷偷摸摸去刑台,祈求一丝解脱,却碰到了海斯特母女,当三人一起站上刑台时,夜空中惊现一个昏暗的红A,仿佛这是上天对丁梅斯代尔迟来的审判。

白日里的丁梅斯代尔,俨然是一副值得人尊敬的牧师形象,而在寂静的深夜里,他的内心是波澜的,他无法承受虚伪给自己带来的漫长煎熬,奈何不了又摆脱不掉,他已快被折磨至疯,无奈,他夜夜只能在黑暗的庇护下偷偷自行忏悔、抓狂和嘶吼,黑暗是他的保护色与避难所。

夜晚的黑暗给了丁梅斯代尔以庇护,同时也让奇灵渥斯内心里的阴暗与狡诈更肆无忌惮。白天的奇灵渥斯只能是丁梅斯代尔的专属医生和挚友,而一旦到了晚上,他如猛兽般初醒,不断地去折磨身心俱疲的丁梅斯代尔。黑暗给丁梅斯代尔提供了避难所,而给奇灵渥斯提供了报复他的最佳时机。

总体来说,小说《红字》中的光照与黑暗在不同的场合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们具有典型的象征主义特色。

3.绞刑台的三种含义

绞刑台在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共出现了三次,其每一次的出现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小说伊始海斯特站在绞刑台上受审,她被视为“荡妇”,不配生活在清洁自律的清教社会里,人们给她戴上了象征“通奸罪”的红字,想让这个耻辱烙印在海斯特的心里。她被遗弃了,被隔离了,不仅仅是因为搬离了原来的住所更是因为她被清教社会所抛弃了。而绞刑台就象征着她的被抛弃与被隔离。

绞刑台第二次的出现是在丁梅斯代尔半夜在绞刑台忏悔的时候,他已快被折磨至疯,所以偷偷摸摸去那里希望获得点安慰,而就在那时,绞刑台上方的夜空中出现了一个昏暗的红A,绞刑台和红A实则代表着上天的审判。

绞刑台第三次的出现是在丁梅斯代尔最后一次站在上面去向世人坦白,他痛苦而释然地揭露出了自己的虚伪、伪善和懦弱。他宣告天下,那个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牧师其实是个彻彻底底的罪人,他就是海斯特的情人,其躲在事件背后整整七年,但也被罪恶感深深地折磨了整整七年,现在,他终于可以什么都不顾地说出一切,向他信奉了一辈子的上天忏悔。绞刑台见证了他的忏悔与救赎,所以绞刑台也象征着丁梅斯代尔的忏悔与救赎。

4.小说中的印第安人和自然

当海斯特站在绞刑台受审时,四周围绕的都是对她充满了愤恨的清教徒,围观者一层又一层,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绞刑台上。此时,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位来自异域的印第安人,其肤色与着装同围观群众都不同。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绞刑台上,并没无太多人关注到他,他对绞刑台上的人和事也没有那么地感兴趣。这让他在层层的清教徒中显得格格不入,他是超脱了清教徒社会的另一个存在,他就象征了不被清教徒控制的另一个外来世界。

对于清教徒而言,大自然是危险的,因为那里没有他们所信奉的神存在,它是未知和危险的,所以他们抵触未知的大自然。然而对于海斯特而言,大自然是指引,是信仰。当她被清教社会所遗弃和隔离的时候,她选择了偏远的乡村,它与清教社会相隔甚远。虽然她和珠儿在那里过得清苦,但是自由自在;也是在那里,她凭借自己的仁慈和坚强获得了世人的认可,获得了重生。所以与清教徒畏惧大自然的态度不一样,海斯特以大自然为信仰。

因此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霍桑在《红字》的情景设置中多处使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来增加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霍桑的《红字》在情景创设中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来丰富作品内涵,使之成为经典。当然,这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解读它,作为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翘楚,它当然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被分析。相信如果从其他的角度来分析它的话,我们也会收益颇丰。

[1]王桂菊.象征主义完美大师纳撒尼尔·霍桑作品中象征主义意义探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项真珍,黄小星.论《红字》中的象征意义[J].语文建设,2014(5).

[3]刘伟.论霍桑《红字》中人物名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D].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4]周绍斌.论《红字》中象征主义的多样性[D].西昌学院学报,2014(3).

[5]NathanielHawthorne,supplementarymaterialswrittenbyMargaretBrantley.TheScarletLetter[M].NewYork:PocketBooks,2004.

熊灵艳,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绞刑清教徒梅斯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美国醉酒史
歌剧《阿依达》的故事(三)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向萨达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