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中的效果监测问题论略

2016-04-17王燕群

关键词:发布者受众监测

王燕群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江淮法治》杂志社,合肥 230022)

□新闻学、图书馆学研究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中的效果监测问题论略

王燕群*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江淮法治》杂志社,合肥 230022)

人的社会行为大都由一定动机引起,因而可以说动机是行为的原因。政府新闻发布的动机,就是发布者希望通过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人群发布特定信息,实现回应民情、引导舆论、还原真相、重塑形象的效果。因此,加强对新闻发布效果开展监测,有利于确保新闻发布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了解公众反应,把握舆论走向,为政府在相关问题上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进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政府;新闻发布;效果;监测

作为一种“制度”,新闻发布是政府在面对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时,针对这些事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中,作为政府的代表--新闻发布者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新闻媒体和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是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涉及公众利益的信息和新闻,达到主客体之间沟通与互动的目的,是公共信息传播的机制之一。

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比较晚,学界对新闻发布的科学化研究和实践也比较薄弱,对新闻发布效果的监测意识不强,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监测环节,也缺乏相关的监测手段,更没有制度保证。如应如何及时发布信息、如何发布才能够使得发布的信息完整、如果发布的不真实的信息等行为,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等,也是重要的原因。本文试就新闻发布效果的影响因素、监测指标、监测程序及监测方法等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新闻发布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新闻发布效果的因素很多,如何找出这些因素,与我们对新闻发布的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界和业界,一般将新闻发布视为一种复合的传播方式,也就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复合,传播方式的复合性决定了传播要素的复合性,这些复合要素是影响新闻发布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际传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面对面的交谈是其主要形式,通过中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属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与及时反馈。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都会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整套的生活方式,“文化有着数不清的方面参与到决定和指导传播行为的使命之中。文化有三个要素,都是潜在改变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的交流环境:(1)认知,(2)语言过程,(3)非语言过程”[1]。正因为如此,新闻发布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新闻之外的信息来促成有效传播,实现特定的传播目的。

新闻发布者与媒体记者间的信息传播无疑属于人际传播,但由于媒体记者是特殊的受众,代表着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相关的内容又是通过媒体发布出去的,因此,新闻发布又是一种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传播技术和手段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广大社会受众的过程。透过文字记者的记录、摄像机镜头、录音设备以及互联网视频点播,媒体能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把新闻发布的内容及现场环境带入千家万户。发布人与媒体记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只是发布制度的手段和起点,通过媒体记者向社会传达信息才是发布人真正的目的所在[2]。在新闻发布现场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这两种传播的集合。新闻发布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的社会传播形态,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其本质在于传播,在理论上对传播研究主要有三种研究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系统论模式。线性传播一种单向传播,在这一模式中,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单向传播强调了传播的说服作用,但忽视了反馈问题,即只有传播者的信息输出,而没有从接收者反馈信息的输出。这样的新闻发布往往会导致发布机构对信息掌握不充分,对事态发展不了解,难以满足记者和公众对更多信息的渴望。为了克服线性传播的不足,一些学者提出了具有反馈机制的传播模式,即通过反馈信息来改善传播行为,实现互动交流目的,其代表人物如奥斯古德、施拉姆、德弗勒。施拉姆在奥斯古德首创的基础上建立了循环模式,其中,传播者既是制成编码者、释码者,也是译码者;反之亦然。传受双方在传播过程中互为主客体。该模式将信息接受者(受众)提高到与传播者平起平坐的位置,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可以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可以进行全新的自我解读,其反馈意见可以影响传播主体和传播效果。据此,新闻发布者不仅要充分做好拟发布信息的整理,及时发布信息;还要收集、整理反馈信息,充实调整所要发布的信息,调整优化传播方式,完善发言人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技巧,甚至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政府有关工作。另外,传播过程还会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此,有学者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传播过程,提出了社会系统模式,主要有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新闻发布是复合性传播,其传播的方式十分复杂,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也比较多,主要包括:发布者(或信源)、信息、接受者(或信宿),三者相互之间及三者与外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作为信息的来源,新闻发布者与信息、媒介有关,与接受者有关,也受到自身、组织、环境等影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实验结果表明,信息源的可靠性与传播效力和传播效果成正比。信息传播的可靠性与信息传播者有密切关系,具体有三个指标,一是权威程度,二是专业程度,三是知名度和号召力[3]。有学者认为,新闻发布作为信源,需要具有:(1)信誉度。即新闻发布活动应在一个充满信任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的建立有赖于新闻发布机构对公众的迫切要求所作的反应,与会的记者应对发言人有充分的信任。(2)来源。新闻发布的方案应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要为参与者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从而为反馈提供必要的条件;信息的呈现方式应是肯定式的。(3)内容。新闻发布的信息对于接受者有意义,而且应与其价值体系相一致,因为人们只会选择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兴趣或需要的信息。(4)清晰度。新闻发布应使用简单的词语,将复杂的问题浓缩成主题或标题,使之简单明了。(5)确认。新闻发布应在反复选择的基础上,最终确认受众所需要、所关注的内容[4]625。

发布的信息应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准确性是指被披露的信息在内容上必须完整、真实和有效,不得有重大遗漏、虚假或不可利用性,还应尽可能详尽、具体。及时性是指新闻发布最好在新闻事件出现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这是事件在社会舆论中酝酿时期,是各种信息比较混乱的时期,用最快的速度发布信息,既能引导舆论,也可以占得信息控制的先机。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有关,也就是说,要让公众赞同某种意见,不应过于片面和武断,而应摆出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又要突出一种正面信息来强化引导作用。

二、新闻发布效果的监测指标

(一)传播效果

新闻发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说服的过程,从受众被说服的过程看,存在一个“注意→兴趣→欲望→确信→记忆→行动”的心理变化过程,传播效果的测定就是根据这一心理过程而设定相关指标,主要有:知晓度、理解度、赞成度、支持度[5]。

知晓度,就是要满足公民的知晓权或知情权,这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知晓度是指信息公开并被受众认知的程度,认知是传播的第一步,只有受众注意和接触到相关新闻发布的内容才会产生认知,因此,知晓度也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也就是通过调查特定时段,了解并接触到这类新闻发布内容的人数与实际调查人数之间所占的比例。为了更加细致和准确地了解知晓度,还可以按照区域、媒介和发布的类型等分别加以测试。

理解度“是指传播内容的清楚度,对传播内容的主旨、本意、特色的把握度和对传播内容及其所言概念与相似内容的区别度”[5]。这就要求在新闻发布时,要根据发布的内容,或注重思想的表达,或注重目的的表达,或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将严密的逻辑表达与直观形象结合,有利于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当然,注重情感表达也十分重要,因为,带有情感色彩的表达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理解度作为一种监测的指标,也可以根据理解人数与被调查人数比得出。

赞成度“是指传播内容中的观点与受众对传播内容中的观点的认同度”[5],亦即受众对发布内容表示同意,表明发布的内容契合受众的想法,得到受众的认同。新闻发布的目的,是要让受众感知信息,领会信息,引起情感变化,进而认同信息,最终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

支持度的字面意思就是支持的程度,无论是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主张,还是政府对热点、难点问题态度的发布,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大众的支持,是赞成度的延伸。作为考察新闻发布的一个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来确定大众对发布内容的支持程度。

(二)传达范围

传达范围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到达的范围、到达频率、接收效果等。这类指标主要是就媒介效果而言,因此对其监测也主要是围绕媒介进行,包括单一媒介监测和媒介组合监测。比较常用的监测是对传播媒介和公众进行监测。媒体监测主要是对媒体的类型、规格、报道方式、报道的相关度和倾向进行监测。

新闻发布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内容进行报道的媒体类型、规格进行监测,即考察发布的信息受到多少媒体的传播以及受到哪些类别媒体的传播,以此审视所发布信息的传播价值和传播范围。媒体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通过显著度来显示的。形式显著度即报道的呈现形式:报道体裁、编排方式、多媒体联动、现场直播等;内容显著度即报道的规格与规模,比如主流媒体的刊播、刊播时段和时长、版面的位置、篇幅的大小等等,还有刊播的及时性和刊播频次、报道的连续性和系列性、转载援引情况、网络报道、网上直播,等等。对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与新闻发布关键信息的相似度以及媒体对新闻发布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突出程度的监测,可以看出新闻发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耗程度,以此可以判断政府议程对媒体与公众的影响。媒体对于新闻发布信息内容的态度决定了其在报道中的各种表现,这对公众的信息接受与判断会产生直接影响,对媒体报道的立场与倾向监测也是重要指标[6]。

传播影响力,即影响公众做出积极回应并采取相应行动,是政府新闻发布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效果评价的核心要素,重点是关注新闻发布内容通过媒体的报道在公众中引起的反响,从而来评价新闻发布活动在解决社会问题或处置突发事件等事项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在塑造政府形象方面的效果。对受众的影响因素包括:在新闻发布活动结束后,通过相关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好感度、认同度,即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接受与认同程度、看法的改变程度、态度的改变程度以及改变的目标人数、态度发生变化的方向(包括正向、反向)与程度等,公众行为的改变程度,亦即公众回应指数。

(三)综合指数

除上述指标外,对新闻发布效果的监测还应考虑综合因素,也就是既要反映新闻发布过程本身,又要揭示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从传播五要素的角度把握新闻发布效果监测,就是一种综合测试的方法。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

新闻发布者作为政府信息传播的源头,在发布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因此,新闻发布者应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和综合素质,能正确把握和运用新闻报道规律,发布信息既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又有立场;善于透视和解释事件,全面、准确、生动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具有良好的气质和亲和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从而被媒体和公众接纳,完成沟通信息的使命[7]。在新闻发布的过程中,可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哪些信息不可以透露,通过怎样的语言将发布者的意图传达给媒体和公众,使他们的态度朝着新闻发布者希望的方向发展,是新闻发布工作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新闻发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新闻以吹风会方式发布(非正式)、以通报方式发布(较正式)、以定点定时方式发布(正式)、或采用媒体专访方式(单独接受采访和集体接受采访,正式)发布,等等。新闻吹风会是政府将相关信息先通过吹风的特殊形式披露给媒体,形成一个正式发布活动的前奏,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探测方式,通过给媒体吹风,来收集社会不同的反应。新闻通报发布以发言人简单通报新闻为主,有时可允许媒体记者少量提问,有时也可以不允许记者提问,通报结束即可。定点定时新闻发布是当下新闻发布的主要形态,也比较正式。媒体专访是通过主动约见或应邀约见独家或多家媒体记者,通过他们发布新闻信息。政府可根据不同的发布内容和时机选择恰当的发布形式,还应根据发布的内容和希望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确定发布对象的范围。一般的省内问题向本省和有关国家媒体普发通知,对于涉及国家或对外事务的问题,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国家级媒体或境外媒体。关于参加新闻发布媒体类型的选择,除了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外,尤其应注意邀请新媒体。

三、新闻发布效果的监测程序、评定模式和评定方法

新闻发布效果监测是一个过程,因而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为使新闻发布效果的监测更加科学和系统,建立相关的监测理论或依据既有的理论模型,十分必要。而方法是人们巧妙办事或有效办事应遵循的途径、线路或路线,新闻发布效果的监测方法,是通过一定的监测手段发现和寻找新闻发布对受众的影响程度,三者相辅相成,是保证新闻发布效果监测的重要内容。

(一)监测程序

从工作流程和新闻发布程序看,新闻发布者工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可以用相关的量化标准来考察。新闻发布者工作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影响阶段。基于此,新闻发布效果测定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明确测定目的和标准,制定测定方案,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什么人在什么范围内测定什么内容,以何种方法收集分析资料,费用多少等;设计调查问卷或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正式调查。由于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对新闻发布效果的测定又分为事前测定、中间测定和事后测定。

在准备阶段,应对准备发布的信息的背景进行全面的考察,主要是针对发布文稿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事前实验性的监测,比如对新闻发布者所用文本可读性的评价[4]626,旨在制定出更加完备的发布计划,把握发布内容可能带来的心理冲击力,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在实施阶段,应对准备发布信息的数量、媒介接受的过程、参与发布的人数以及最终传出媒介数量要有精确的考察,了解新闻发布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媒介传达效果,为把控发布活动提供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和修改计划。

在影响阶段,也就是发布活动结束后,应对发布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测定,比如对知道发布内容的人数、接受发布内容的人数,以及发生态度改变或达到发布预期目的人数,都应有准确的统计。此外,还应对新闻发布者工作效果用跟踪报告法进行评价,不论发布了多少信息,信息在媒介上的曝光量决定了目标公众是否有机会接触到已经发布的信息。确定目标受众中有多少人接收到信息,可用阅读率、收听率和收视率等数据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新闻发布者的工作效果。

(二)评定模型

媒介传播效果的评定应有相应理论的支撑,不同的理论会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评定标准。由于新闻发布的研究在我国还不成熟,有关新闻发布的效果评定模式也比较少,这就需要借鉴其他评价模式。

1.共同作用模式

美国学者白德尔认为,广告有效的原因,是广告、广告活动、广告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作用过程正是通过强有力的刺激,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其购买欲望,最终发生购买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过程。广告的效果就在于促使这一过程顺利完成”[8]。用公式表示为[8]:广告效果(AE)=广告主题(P)×广告活动(Ad)×其他因素影响(IOTA),可列式为:AE=P.3A[(I.PP.CQ)A]TF.FT.S.D,其中的3A代表item appeal(本质诉求)、value appeal(价值诉求)和 name appeal(名称诉求),I代表趣味(interest),A代表受众(audience),PP代表说服力(persuasivepower),CQ代表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quality),TF代表时机(timing faction),FT代表广告后政策(follow through),S.D表示刺激和抑制(stimulates depressants)。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新闻发布效果与广告传播效果有相似之处。如果按照上述效果模式,新闻发布的效果与许多因素也成正比,主题当然重要,它决定着发布的整体取向和方式。三种诉求是和趣味、受众、说服力和沟通能力相互联系的。时机对于新闻发布十分关键,特别是重大或突发事件中尤其如此,发布时机体现在重大、重要的事件需要及时发布,时间节点的选择也属于新闻发布时机的重要部分。后期的相关行为和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调控好受众的情绪,也是效果实现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个理论提供的是评价效果的思维方式,虽然操作性比较差,但通过对相关要素的观察来了解传播效果还是有启示意义的,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2.系统评价模式

就是通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监控、测定,不断修正传播偏向,使其始终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进。实质上就是对信息传播过程每一阶段所必需准备的资料加以测定,主要包括主题测定、文案测定、效果测定三个方面。主题测定旨在寻找影响受众接受程度的因素,并加以评价分析,然后决定各主要内容选择偏好,了解接受者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主题。文案测定包括说服力和吸引力测定,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来获取相关信息。效果测定是对传播活动进行定期评价,检查预设目标的达成度。系统评价注意动态跟踪,强调必须对整个传播过程加以评估,弥补了单一传播效果评估存在的缺陷。

3.绩效监测模式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从事社会管理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绩效评估从最初的效率导向型逐步转向结果导向型,“即以结果为理念,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效果、质量、公平性和顾客满意度为基本内容的评估模式,其对应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效果指标、质量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指标”[9]。而作为政府沟通和危机公关的新闻发布也属于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责范围,因此,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效果标、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三个指标,也可作为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的指标。

政府绩效评估一般侧重于对策略表现或影响面的评估。从新闻发布制度看,立足于对新闻发布全过程的监测,以此来检验政府在通过新闻发布这种方式进行沟通的策略是否恰当而有效,其关涉的指标应包括议程设置、媒体效果、公众效果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政府绩效评估相吻合。

(三)评定方法

新闻发布效果的显现是多方面的,而不同阶段效果显现的程度也有差异,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因而效果测定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新闻发布传播效果监测的效度和信度出发,对发布的内容、媒体和社会效果等方面不同的测定方法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1.发布内容的测定方法

有效的传播不仅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新闻发布的内容角度看,对新闻发布的主题、文本、表现手法等方面内容的测定能够让发布者明确新闻发布的定位是否准确,主题是否有新意,文本是否能体现主旨、是否有新闻点等。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可采用实验、意见评定、评分、实地调查等方法。实验法就是通过选择与目标相符的测定方法在实验室完成相关内容的测定,这样的测定比较可靠、可信,但费时、费钱,也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完成。意见评定法是广告效果研究的一种方法,但对于新闻发布效果的研究也很有价值,就是在文稿写作的不同阶段选择各类测评人员对内容进行测评。评分法是将有关意见进行量化处理,比如可以列出对文稿中的评价项目,制定表格,请目标对象打分,最后以统计方法进行测评,并据此确定新闻发布内容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实地调查法是由调查员访问样本户,获取对象对所观看文稿和相关传播内容的反应,尽量排除人为控制因素,以便了解受众的自然态度。

当然,也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如,Goonie(英文Goonie international software的缩写)已经成功开发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微舆情监测系统、企业竞争情报管理系统、媒介传播效果统计分析系统、网络口碑监测系统、定向搜索引擎系统等软件产品。Goonie媒介传播效果分析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依托传播学、统计学,对一个事件或多个主题的传播源头、传播媒介、传播路径、传播规律等,通过软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统计分析指标。

2.媒介效果的测定方法

媒介效果的测定是通过调查受众对于各种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接触新闻发布相关内容的情形。其测定的标准主要有:媒体分布、媒体的受众群、相关内容的受众群等,不同的媒介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于报刊等印刷媒介,测定的内容包括发行量、读者对象和阅读状况。国外由独立的机构来发布报刊发行量,而我国目前大都由报刊出版单位自身宣称发行情况。测量受众群和目标阅读群状况,有利于了解相关受众对新闻发布内容的认知效果,可以独立完成相关调查,也可委托独立的机构或部门进行调查。对于广播和电视,主要是通过视听率调查来测定受众在接触媒体时产生的效果,常用的视听率调查方法有日记调查法、记忆式调查法、电话调查法、机械调查法等。

网络媒体测评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及时掌握媒体传播效果,其涉及的内容有:网络媒体最近是如何报道所发布新闻的?主流媒体有报道吗?网民关注情况如何?他们是怎么说的?转载传播情况如何?这次新闻发布现场情况如何,媒体如何报道?所邀请的媒体都到场了吗?新闻通稿是否都采纳了?它们在什么时候、什么版面报道?传达的信息主题主要是什么?读者对这些报道是否感兴趣、有何反应?评测纬度包括知名度:网络上所呈现出来的传统媒体(主要为平面媒体)报道量和相关论坛上议题的数量之和;关注度:网民就相关报道和议题后的跟帖数和评论数;收视度:在网络中被收看和被下载的数量;推荐度:不同网站相关信息的页面位置安排;满意度:相关评论网民观点和意见的分布,尤其是正负向分布集中度、不同类型网友的分布及集中度[10]。

3.社会效果的测定方法

新闻发布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新闻发布的社会效果测评方法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采用事前、事后测量法,即通过比较受众接触相关内容前后在认知、记忆、理解及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测出其短期社会效果。二是运用宏观、综合、长期跟踪的调查方法来测定其长期社会效果,即新闻发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

新闻发布传播效果问题,是随着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逐步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许多值得发掘和研究的领域,而本文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只是探索性的甚至是肤浅的。随着社会发展、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新闻发布制度也会不断完善,而与之相关联的效果研究也会更多受到学界的关注,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会进一步增强。

[1]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

[2]杨正泉.新闻发布者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1-12.

[3]郎劲松.新闻发布者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8.

[4]高钢,孙聚成.新闻发布与新闻发布者实务[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5]董关鹏.政务公开理论与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186.

[6]候迎忠.政府新闻发布小效果评估要素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4):99-102.

[7]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52.

[8]余序洲.广告理论与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216.

[9]侯迎忠,赵梦琪.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的多维理论视角[J].现代传播,2012(12):58.

[10]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3.

A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onitoring of Governmental Press Release Effects

WANG Yan-qun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Hefei 230022)

Most of human social conducts are generated by motivations.So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that motivation is the pre-factor of conduct.Generally speaking,the motivation of Governmental Press Release(GPR)is to respond to public voices,guide public opinions,restore the truth,and rebuild its public image through deliver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to specific people at specific time.Therefore,by reinforcing the monitoring of the effects,we will be able to warrant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effects of GPR,keep an eye on public responses,get hold of public opinions,and finally help the government make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decisions.

government;press release;effect;monitoring

G203

A

1004-4310(2016)05-0148-06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5.32

2016-08-01

王燕群(1965-),女,安徽巢湖人,编辑。

猜你喜欢

发布者受众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新加坡新法规引争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基于NDN的高效发布/订阅系统设计与实现
广告发布者的著作权审查义务问题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加权映射匹配方法的站内搜索引擎设计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