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区域分享交流模式化 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
2016-04-17张丽卿南靖县山城中心幼儿园福建南靖363600
张丽卿(南靖县山城中心幼儿园,福建 南靖 363600)
克服区域分享交流模式化 提升幼儿游戏教学有效性
张丽卿
(南靖县山城中心幼儿园,福建 南靖363600)
分享交流作为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而模式化的分享交流现象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组织中普遍存在,教师应通过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梳理典型的交流案例;观察幼儿的活动情绪,把握适宜的交流时间;明确各区的活动目标,抛出合适的交流话题;发挥灵动的回应作用,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等途径去克服区域游戏模式化的分享交流现象,让分享交流活动发挥应有作用。
区域游戏;模式化;分享交流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贯彻落实,区域游戏的评价环节不再被忽视,评价方式也由原来的说教式评价变成开放式的幼儿集中分享交流活动。但是,纵观各个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笔者发现多数教师组织的区域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似乎都在套用同一种模式。如时间安排固定化,习惯把分享交流安排在区域活动结束部分进行,即使幼儿无心交流,教师也要勉强把分享交流环节组织完才肯让幼儿自由活动;引导提问模式化,每次交流教师都在问“你玩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之类的话;教师回应格式化,教师对幼儿交流的问题要么直接给出答案,要么简单重复幼儿的回答,没有针对交流内容做适当点拨和引导。这种模式化的区域交流分享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以幼儿为本,其实理解有些片面。真正有意义的分享交流活动,应该是能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实际体验、分享真实发现,通过这种分享和交流使幼儿以更高的兴趣与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中。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克服模式化的分享交流现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幼儿为本”的分享交流活动呢?
一、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梳理典型的交流案例
有效的分享交流活动是建立在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耐心细致观察、认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交流的问题源于幼儿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探索发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而不是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用心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结束后,对幼儿众多表现进行筛选,梳理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根据案例所引发的思考,提出交流问题。如在操作区《毛线变变变》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由于一次疏忽使得毛线没有按原来的规律缠绕,然而,正是这种错层的缠绕使得绕出的毛线变得有层次感,于是教师就把观察到的案例作为引导分享交流的内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种创新的绕法,激发幼儿下次绕毛线的兴趣。又如在表演区《三只小猪》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在表演第二遍时,不用提供的故事录音,自己表演得更有创造性。于是,在交流时,教师请幼儿谈没跟故事录音表演的感受。交流中,扮演大灰狼的小朋友说:“我可以在小兔家门口东张西望,转悠几圈,还可以趴在门缝看小兔是否在家。”扮演小猪的幼儿说,没有跟故事录音,他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表现小猪建房子的过程和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大灰狼的过程。听了幼儿的交流,其他区的幼儿也纷纷要求尝试这样的表演。可见,教师对活动中典型案例的关注和梳理,可以让分享交流环节变成有血有肉,真正引发幼儿交流体验、分享发现,激发幼儿以更高的兴趣与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中。
二、观察幼儿的活动情绪,把握适宜的交流时间
幼儿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他们容易受感染和暗示,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1]因此在收拾区域材料时,班上只要有幼儿来说要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跟着要上厕所;只要有幼儿起来走动,其他幼儿也会跟着在教室转悠。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如果整理玩具后大部分幼儿能主动回到座位安静等待交流或坐在座位上兴奋地与同伴谈论着区域活动中有趣的事,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直接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交流活动;如果整理玩具后幼儿不停地往厕所跑,情绪还很躁动,吵吵闹闹的,这时教师就不要强行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可以先让幼儿去喝水等,给幼儿适度自由活的时间,使得幼儿的生理、心理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再来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幼儿情绪不稳定时,教师如果马上组织交流活动,其结果往往是教师台上吼,幼儿底下吵的局面,这样的分享交流是没有意义的,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只有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情绪,灵活安排交流时间,才能让幼儿乐于交流、主动交流,从而达到我们所预期的分享交流目的。
三、明确各区的活动目标,抛出合适的交流话题
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目的是“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以幼儿为主体,能让幼儿在活动的结尾部分享交流体验,分享发现,从而使幼儿以更大的兴趣、高涨的热情去期盼和投入下一次区域活动。”[2]然而在区域游戏集中分享交流环节一般时间有限,那么怎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幼儿参与交流讨论,达到有效的交流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个区中各个活动内容的活动目标都非常清楚,并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抛出与活动目标相一致的交流话题,对幼儿的交流内容和交流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确保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
首先,教师的提问应直接指向回答对象。一次区域活动一般都会开放4-5个以上的活动区,交流时教师往往是希望每个区都有代表起来交流游戏情况。然而在模式化的提问中,面对“今天你玩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幼儿的回答是有很大的随机性,有时连续请了3-4个幼儿,结果讲的都是同一个区的活动内容,有时甚至连他们“发现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为了避免雷同的交流内容出现,让幼儿的交流内容都具有代表性,教师应直接指向回答对象,如想让科学区的小朋友交流时,就说:“今天,谁玩了科学区?”,如果想了解幼儿对具体某种材料的活动情况,还可以进一步问:“今天科学区里谁玩了XX游戏?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提问,就可以避免有些区交流的幼儿很多,有些区没有幼儿上来交流,或者幼儿说的都是某一材料的操作探索情况,而有些材料的探究过程没有一个幼儿交流的现象出现,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体现区域特点。在区域游戏的交流分享中,笔者发现像“今天你玩了什么?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这种模式化的提问,幼儿往往会因为它与自己所玩的区挂不上钩而不敢交流。要想让抛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各个区的活动目标设计个性化的问题。不同活动区,其目标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如操作区的目标主要是侧重掌握操作方法及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引导交流:“你是怎么玩的?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而科学区的活动目标则侧重探索发现,这时,教师如果还是抛出“你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之类的话题,幼儿可能会为没有碰到困难而不知怎么回答而纠结,交流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如果抛出“你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之类的话题,幼儿交流的积极性马上会被调动起来。表演区是侧重培养幼儿的表达、表演能力,因此,可以提出“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么表现的?你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之类的交流话题;在棋类区可以抛出“你和谁一起玩?你们是怎么合作的?”等体现合作的话题;美工区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之类的话题,让幼儿在交流分享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四、发挥灵动的回应作用,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
在区域的交流分享环节中,常常会发现有些教师喜欢在幼儿交流中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或者只是对幼儿的交流内容进行简单重复,这样往往会影响幼儿的再思考和再发现,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幼儿产生思维与创造的惰性。意大利教育家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3]因此,在区域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及时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将问题反抛给他们,引发他们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疑问,从而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如幼儿在交流科学区《泡泡能当球来拍吗》时,有的说:“我用塑料手套拍泡泡,一拍就破,用毛手套就能把球拍起来。”而有的说:“我也是用毛手套拍泡泡,可是泡泡还是一拍就破。”这时,笔者没有马上说哪种手套可以把泡泡拍起来,而是这样回应:“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他用毛手套就可以把泡泡当球拍起来,而你用毛手套却不能把泡泡拍起来,是你们俩的毛手套有什么不同?还是你们吹出的泡泡有不同,或是你们顶起泡泡的方法不同?下次你们两个在一起探讨好吗?”教师的巧妙回应,既为幼儿留下再次探索的内容,又为幼儿指明探索、解惑的方向。
[1]王保林,窦广采.幼儿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宋淑珍.简析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最后环节交流分享[EB/OL]. [2008-11-29].http://www.docin.com/p-3843732.html.
[3]〔意〕艾米利亚.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闽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