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域文化有效融入美术教学探微
——以《走进三坊七巷》为例
2016-04-17林颖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福建福州350025
林颖(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福建 福州 350025)
传统地域文化有效融入美术教学探微
——以《走进三坊七巷》为例
林颖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福建 福州350025)
福州三坊七巷独有的建筑特色和美学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美术教师应有效利用传统地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与城市的文化精髓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传统地域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渗透;提升美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学习。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在美术课堂中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地方优秀文化,以达到对其传承与发扬的目的。福州三坊七巷独特的建筑特色,对美术学科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三坊七巷中蕴含的美学文化正是福州小学美术课堂的绝佳素材。那么,如何将三坊七巷文化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从哪些角度去感受、体会和了解三坊七巷的美,又如何去表现和创作?在《走进三坊七巷》教学实践中,笔者得到一些体会,总结出以下三个有效策略,供同行探讨。
一、注重课前考察,激发探索热情
三坊七巷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遗存,是福州城市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它之中具有许多审美价值的传统文化,也蕴藏着许多人文历史文化。在组织《走进三坊七巷》课堂教学前,笔者先请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到三坊七巷去探访,从三坊七巷建筑特色、坊巷结构、墙头风貌、民居门栏窗格的装饰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三坊七巷建筑的古朴美。
课前的探访,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而是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通过自己看、问、听,身处实地地进行考察学习,主动去寻找和收集知识与资料,并将其进行总结和提炼。当学生带着深刻的体会和些许疑问再回到课堂时,他们是带着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进入课堂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有体会,有话说,更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二、游戏贯穿教学,了解地域审美
1.抢答激趣,了解坊巷结构
三坊七巷是福州明清时期建筑的遗存,是福州古民居的代表。要体会三坊七巷的建筑美,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三坊七巷的“坊巷结构”。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在南后街的两侧,东边是三条坊,西边是七条巷,共同构成了三坊七巷的格局。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录像,将三坊七巷的格局从空中进行鸟瞰,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宏观视觉感受,更直观地了解三坊七巷的整体格局。再通过抢答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说出三坊七巷最重要的知识点,即哪“三坊”哪“七巷”,学生因为之前收集相关资料,再看过录像短片,对于哪“三坊”,哪“七巷”,都能踊跃举手。抢答不仅能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与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实现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展示自己,也更加完善和巩固了学生的认知。
2.游戏“连连看”,对比了解墙头风貌,感受地域文化
三坊七巷民宅墙头呈起伏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形状似马鞍,称作“马鞍墙”。马鞍墙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饰以传统的蝙蝠、花瓶、如意等吉祥图案,寓意“福禄寿喜”“平安喜乐”,这是明清时期江南古民居中,极具福州地域特色的代表之作,可作为极为典型的教学素材融入到课堂中。课上选取同为明清时期,南方建筑的代表,如徽州古民居“牛角檐”与三坊七巷“马鞍墙”进行对比,用“连连看”的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探讨“你觉得哪一幅图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墙头的外形是怎样起伏变化的?像什么?”学生通过看、想、说,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生生之间也形成了交流与互动,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三坊七巷的墙头中间高起,两边先凹下,后又向上翘起,形状像马鞍;而徽派建筑的墙头有三层,且墙头两侧冲天翘起,像“牛角”,远看像牛群奔跑而来。”教师通过揭示谜底,分别介绍两个地区古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它们的建筑与地域、气候等方面也密切相关,检验了学生对三坊七巷建筑的辨别能力,更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知识点。最后再展示三坊七巷墙头精美的彩绘图片,品味福州古民居精致的装饰美和吉祥寓意,从而了解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与地域特色,更增强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游戏“说说福州话”,欣赏木雕艺术,感受民俗文化
三坊七巷中的门饰、窗格均以雕刻装饰。其窗扇雕饰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有飞禽走兽,虫鸟花卉,造型栩栩如生,既变化多端又赋有动感,是江南其他地区古民居难以企及的,其中蕴含着与地方方言发音“谐音”的吉祥寓意,更是体现着福州独有的地域审美追求。课上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精雕细刻的窗饰花格,品味福州古民居精湛的雕刻美,再“说说福州话”猜猜雕刻纹样的吉祥寓意。
此外,还有文学典故、民间传说等与人们的生活情感十分贴近的故事题材,它们都与福州地方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生在“说说福州话”的游戏中兴致高昂,在学习中传承了传统文化,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方传统美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巧用美术作品,引导创作表现
1.欣赏名家名作,提高审美,提升艺术修养
欣赏名家名作,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在本课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福州本土著名画家林容生老师的国画作品,了解家乡的书画名家。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名家作品,这两幅作品都是出自福州本土画家——林容生老师之笔。你们看出来了吗,这两幅作品画的是哪里?你们对这两幅作品有什么感受,讨论一下,再谈一谈。
生: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三坊七巷。左边这幅画出了红色的木头门,这是三坊七巷的特色之一。画家画的巷子蜿蜒辗转,画出了巷子幽深的意境。白色的墙壁很斑驳,有古朴的气息。但是房子有点歪斜和倾倒,是想体现房子的古老吗?
师:你们的观察很仔细,对画面的感受也很到位。歪斜倾倒的房子呈左右开合之势,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不仅表达坊巷的古朴,更突出画面的装饰意味与情趣。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福州古城被群山包围,又时而多雨,画家通过描绘远处缥缈的山,近处的青石路、朱红门和悠远的深巷,将这样阴雨绵绵而又幽静古意的三坊七巷,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林容生老师生在三坊七巷,长在三坊七巷,他笔下的三坊七巷作品,可以说无不表达着对家乡的深情厚爱,无不体现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在这一环节,从画面构图、色彩所产生的情感等方法,用对比的首段欣赏两张冷暖色调的三坊七巷题材作品,让学生讨论,理解画面意境,体会画家情感,并自由表达对名家作品的所感所想,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锻炼了学生评述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美育的目的。
2.欣赏学生作品,教师范例结合,引发创作激情
孩子们眼中的三坊七巷充满了童真童趣,同龄人的作品天真、质朴的绘画语言,更加贴近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让学生更善于、易于去表现三坊七巷。在教师示范环节,通过欣赏三坊七巷古朴的民宅,舒展的大红斗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三坊七巷的色彩,并最终小结为:黑瓦、白墙、朱门、青石路。围绕这些色彩基调,教师指导学生作画,从构图、线描、着色等方面示范三坊七巷建筑、人物、街景等,通过示范画局部图“马鞍墙”“雕花门窗”,提示学生也可对墙头、窗格花卉进行美化、装饰,让学生有更多的素材,更广阔的思路进行创作,拓展了学生创作空间。
这样的课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学生继续沉浸在对三坊七巷的热情探究和美术创作中,学习不再止步于课堂,更是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遗存有进一步了解,让美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美术学科教学效果,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将它们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让学生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感知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意识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他们崇尚文明、热爱祖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从中汲取养分,将它们更好地运用到美术课堂中,让更多学生接触、了解、学习、感悟,使学校美术教育得到升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林那北.三坊七巷[M].福州:海峡书局出版社,2011.
[3]王岗峰.文化明珠三坊七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