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材研读的实践与探索
2016-04-17陈春文永定区实验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陈春文(永定区实验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数学教材研读的实践与探索
陈春文
(永定区实验小学,福建 龙岩364000)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为依据和指导展开的,只有在全面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考,教师才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材内容,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研读教材的问题展开实践探索。
研读;数学教材;实践;探索
教材既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对象,其中不仅包含着各种数学知识点、习题、思考,更是把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等内化其中。因此,深入研读教材成为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与实质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晰地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然后相应地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和策略进行更合理的调整,让教学行为变得更为有效,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材的研读维度
1.从纵向维度出发研读教材间的联系
虽然从教材设置上来看,其把数学知识划分成不同的年级段、单元和章节,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前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即教材内容在纵向上存在着联系[1]。所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找出其前后之间存在的关联,明晰教材编写、设置的初衷和用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是研读教材的基础和关键。拿蕴含“优化”数学思想的“烙饼问题”来说,它就是教师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的众多载体之一,除此之外,计算方法、统计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等都蕴含着此类思想。另外,优化问题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教材的上册、四年级教材的上册、五年级教材的下册中都有分布,且渗透程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越来越深入,难度越来越大。总的来说就是,在低年级阶段,优化思想并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但也会设置一些简单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对其有所接触和体验,比如,简单的排列、组合等;到了高年级阶段,再通过实际问题向学生讲授解决此类问题的多样化方法以及如何对方法进行优化,加深对优化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2.从横向维度出发研读教材间的联系
如果某些知识点或内容存在相似的地方,就属于教材在横向维度上的联系。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类比和知识迁移,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重构。同样的,我们从“烙饼问题”设置的目的来看,让学生学会烙饼这一问题显然不是唯一目的和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在带领学生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摸索出规律,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材中就设置了“玩电脑游戏”和“体检”“炒菜”这样与之类似的问题,加强了教材横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2]。此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妈妈煎鱼时一次可以同时煎两条鱼,其中一面煎完需要2分钟,问煎完3条鱼需要花费至少几分钟”等同烙饼问题原理一样的生活化问题。
二、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具体方法
1.对比研究法
利用对比的方法来找出各部分内容间的生长点与衔接点,进而确立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采取合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3]。以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统计知识就分布于各个年级的教材之中,只是在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一年级上册中的“物体分类”这部分内容只是要学生对多样的分类标准有所了解;二年级下册中有关数据调查这部分内容也并不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正规的统计图,只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数据结果整理和呈现出来,强调体验性,也就是所谓的衔接点,之后又在三年级下册中再次出现这部分内容。
2.调整视角法
针对问题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相应变化,或是调整学生观察事物角度与方法来丰富知识的表现形式,将隐含于问题之下的本质凸显出来,以此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和认知知识,掌握问题的本质。此外,在掌握数学各知识点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实践
在教授“真分数与假分数”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可以看到,在教材编排上都是把这部分内容设置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后面,且并没有对假分数的产生做介绍。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比如,怎样从被平均分成四份的单位“1”中取出五份?在除法含义和分数意义这两部分内容中提及的都是被除数大于等于除数的除式和分母大于分子的分数。故在教授“真分数与假分数”时应把“平均分”与“分数与除法”结合在一起,将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将平均分的结果以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不断累加分数单位,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假分数的产生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4]。通过这种将真、假分数作为分数概念延伸的方式不仅有效避免了学生容易受除数与被除数大小关系影响的问题,还更加凸显出概念的一般性和普适性。例如,引导学生用分数的意义来理解1/2的含义,当学生回答“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为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后,教师继续提问4/4的含义,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入5/4,问学生们它是否是分数。当学生答案不统一时,明确告诉学生它是假分数,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自己认为的5/4,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最真实的起点和思维状态表现出来,进而通过叠加分数单位带领学生体验假分数的产生。
[1]吴凤虎,王美玲.聚焦文本——研读数学教材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3(7).
[2]戴忠财.读你千遍不厌倦——浅谈如何研读小学数学教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3).
[3]蔡凤梅.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教育,2014(8).
[4]李小元.例谈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3(5).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