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阅读策略 有效进行散文教学

2016-04-17万桂园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福建福州350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眼情思人教版

万桂园(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运用阅读策略 有效进行散文教学

万桂园
(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350000)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本文试着从情感体验策略、情景想象策略、情思感悟策略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散文教学。

散文;情感体验;情景想象;情思感悟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文体的课文,阅读策略应有所不同。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情思,阅读散文就是读者的情思与作者情思的碰撞、交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散文精选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散文,可以分为写景、抒情、叙事和说理的等等。这些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于借助文本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凝练鲜明的主题;感受情境和获取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文字向画面转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积累优美生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此类文体的阅读策略,并尝试此类文体习作。

根据上述教学取向,可以引出此类文体的主要教学策略,如,情感体验策略、情景想象策略、情思感悟策略等等。

一、情感体验策略:品意境,整体观照,抓散文之“神”

大部分散文有着相互融合的三个要素:语言美、景物美、情感美。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阅读散文,不论是叙事的,还是写景的、抒情的,都要提炼出文本之“神”,整体观照,通读全文,理清文脉,找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这需要教者准确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展开研读,一句话,抓住了散文的“神”,就能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脉博,掌握作者情感的方向。

1.识得“文眼”,由“形”见“神”

构思精巧、富有意境的散文,多数都有“文眼”的安排,“文眼”能揭示全篇旨趣,有着画龙点睛的妙处,能较好地帮助读者领会作者作文的目的。“文眼”的设置往往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名话,或是一个细节,甚至是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识得“文眼”——“甲”。这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堪称天下第一。课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开篇并统领全文,随后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对桂林山水作了具体描绘,末段描绘了山水交相辉映,加上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等景物,交织成一幅唯美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诗句收束,画龙点睛,与开篇“甲天下”遥相呼应。这样一篇写景佳作,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美的享受。至此,识得“文眼”,由“形”见“神”,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行文是表达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2.抓住线索,把握立意

线索使散文“形散”而“神聚”,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散文的线索,不但能对作品的思路做到心中了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透过“形散”的表象把握住“神聚”的精髓,进而把握文章的立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学生在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后,便会感受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洞口——外洞——内洞——出洞”,将自己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地表达出来。摸准了游览顺序就是作者写作的顺序,通过细细品味老舍先生简洁朴素的语言,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并且懂得写游记类散文时,可以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做到情感真实,条理清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课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线索——围绕中心句“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分4个方面展开,都采用先概括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指出“山是野的”,接着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具体写出山的野性美。写游人,先概括说“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接着通过写戴眼镜的姑娘、年过花甲的老人、许多游人分别做三方面具体写出游人的特点,从中感受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并读出自己多元、独特的感受。正如同样是小兴安岭的树木,四季不同,就表现出春意盎然、夏木繁盛、秋果硕硕、冬雪皑皑的多姿多彩的迷人之美。

二、情景想象策略:入语境,涵泳体味,品散文之美

想象是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的必要手段,是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表现,学生表述想象的过程也就是语言表达的过程,教学散文应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美读品味、涵泳咀嚼,体会关键语句和特殊语言形式,有效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语感,感受散文之美。

1.美读涵咏,品味语言美

有人说: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沉潜在语言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中,才能感悟散文语言的滋味,情感的滋味。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访的不是人,访的是自然朋友,古桥、清风、大树、山泉、溪流、瀑布、落花等。作者李汉荣情感真挚,将自然作为亲密朋友,对它们的赞美发自内心,并非“物我两忘”,而是“物我一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揣摩,作家笔下的景物虽然平凡,但以“访友”的角度切入,“熟悉的地方就有了风景”,生动活泼、优美的语句俯拾皆是,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文字充满了跳跃和灵动。让学生或是听课文录音朗读,或是闭眼听教师范读,或是指名美读课文其他精彩片断,想象那动情叙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尽享作者运用童话笔法带来的美妙世界。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要让学生把握这篇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老舍先生将自己对草原及草原人民赞美之情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如,直抒胸臆的语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精笔细描的语句,如,草原宛如一幅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等等,让学生通过入语境,涵咏品读、反复吟诵,或激昂委婉,或舒缓起伏,充分感受草原之美,散文之美。

2.咬文嚼字,体会细节美

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人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1]。散文不同于论点加上论据的议论文,散文的美妙有时藏在细节中。

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有这么一句话:“……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作者简洁朴素的语言里充满情趣,一个“攀”字,一个“爬”字,用得非常传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两个字,感受乡下人家一棚瓜藤满院香的美好,从中体味出“攀”字有着努力向上,呈现出一种不断追求的动态美。相比之下,“爬”字则显现出一种柔和的静态美,相机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品读句子,充分感受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课文还有这样一个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个句子为什么用“探”?通过换词对比,让学生感受如果用“钻”“伸”,可知“探”字这一拟人修辞的运用,作者可谓是匠心独运,细细品味从而感受“探”字蕴涵的感情魅力——原来嫩笋迅速生长也如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幅“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宛若眼前,春天那勃勃生机顿时让人感觉扑面而来。不断咀嚼这个字,从而准确把握“探”字背后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体会细节,让学生静心沉潜于文本的一字一词中,充分感受散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准确。

一般说来,写景类的散文情感表达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景物描写部分加深体验,并对照自已的理解进行校正、提升、丰富乃至质疑、批判。对于蕴含着“情语”的“景语”,则需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咀嚼,从而体会文字描述的是什么,是用怎样的语言或表达方法加以描述的,这样的表达是为了表现什么。如,人教版《秋天的雨》“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句话表面看“你挤我碰”是写出了果子多,但是,如果与“橘子、柿子很多”进行对比,很容易让人感受到课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果子仿佛活了起来,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喜迎丰收之情。

三、情思感悟策略:悟心境,关注表达,悟散文之真

散文是独白的艺术,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散文的情思,是散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化的深刻而含蓄的思想,是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散文最大特征是从“自我”出发,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散文的本质是真实性。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经历或相关作品中体会蕴涵其中的作者性情和独特发现,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散文的情思,并由此达到对于散文由情感的抒发所显示出来的作家精神境界的把握。

1.知人论世,把握“真我”

王荣生认为“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1]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让学生课前阅读《城南旧事》,了解《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自己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小说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了旧北京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充满了怀旧的基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为《城南旧事》的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一般的语言,将读者带进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感受林海音童年的心路历程,那些难以忘怀的情趣在心里亘永不变:默默咀嚼的骆驼,铛铛作响的驼铃,为骆驼剪毛,问夏天骆驼的去向。

学生通过了解林海音的生活经历及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阅读她撰写的整篇《城南旧事》,看清在文本里的“我”和文本外的“真我”,深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逝去的童年的依依流连,进而照亮学生的“自我”。

2.互文比读,探寻情蕴

如果说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台湾女作家琦君笔下,则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互文对比,就能进一步领悟作者的情思。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桂花雨》,引导学生把握《桂花雨》的情思时,可以通过阅读琦君的系列作品《水是故乡甜》《红纱灯》《一对金手镯》《家乡味》《母亲母亲》等,强化阅读体验,探寻作品蕴含的共同主题,倾听到她最真挚的心声——“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由此,让学生领会琦君对故乡的情真意切。桂花雨是故乡留在作者记忆中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读着作者的《桂花雨》,感觉周遭弥漫着桂花香,那桂花香和那摇花乐,分明就是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在萦绕,文章每个字都“浸”在如桂花的香气般浓郁的乡情中。

3.关注表达,把握实质

优美的散文多数是以作者的“用心观察”为基础、“真挚情感”为灵魂、“优美语言和适切的表现手法”为凭借,三者共同完成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的表达,如描写的顺序,过渡衔接,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特点、又是如何描述的等等,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全面仔细地、有重点地观察,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散文为表达作者真挚情感,往往在遣词造句方面非常精准,力求准确生动;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力求形象而富有感染性;此外,还常常采用对比衬托、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力求突出景物特点;采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方式抒发情感。这些语言表达特点都要引导学生关注。

施茂枝教授认为,正确传授知识只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但远不是充分条件,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才是有效教学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价值取向[2]。基于此,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课标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散文教学应着力把握:低段学生以准确生动词句的理解和积累为重点,第二学段以学习和运用具有较强表达效果的词句(包括修辞)为重点,第三学段以学习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为重点。

关于阅读教学策略运用的散文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文体特点及教学取向,作为学科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学生心理逻辑研究,即不同文体在不同学段教学中的相关策略,则更需要深入实践与探讨。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左小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4XB012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眼情思人教版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一湖情思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十月情思
当归寄情思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拗九粥情思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