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情境开发中的古村落保护
——以浙江省金华市琐园村为例
2016-04-17张茜
张 茜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旅游情境开发中的古村落保护
——以浙江省金华市琐园村为例
张 茜①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琐园村拥有丰富的明清时期古建筑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金华市的历史文化名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现代旅游开发背景下,借助国内外平台来宣传和传播村落的文明,成为保护和开发的主要途径。在旅游业的影响下,古村落与外界的联系加强,也出现了一系列从内到外的改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借助旅游的手段唤起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自身内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 古村落 旅游开发
引 言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古村落研究的关键问题,当前浙江省金华市共有历史文化村落195个,其中能发展旅游业的有11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6个,这些古村落集中展示了金华地区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明。而在当前背景下,这些古村落中有经过保护留存较好的,有新老建筑相结合的,也有一些由于缺少经费无人管理而被荒弃的。怎样在发展中进行保护,将旅游情境作为保护途径和手段,让古村落不再只是“遗产”,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化石,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琐园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琐园村地处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东北部,距离澧浦镇北一公里。全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得名源自村内古建筑均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制,而三合院形似古代的铜锁,四合院形似两把对合的铜锁,故名“锁”园,后先祖认为“锁”有固守的意识,将其改为“琐”意为美玉沿用至今。
琐园村历史悠久,从明万历年间建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现全村共有478户住户,1200多人。村内严、俞、徐等为大姓,而第一主姓严氏为汉代名士严子陵①严光,又名遵,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公元前39—公元41年,汉族,河南汝州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后裔,始迁祖为其第61代世孙严守仁,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孝顺镇严店村迁居于此。琐园村主姓严氏繁衍发展较快,到清乾隆时开始陆续有多个客姓来琐园定居,琐园日益兴盛和繁荣起来。作为严子陵后裔聚居地之一,琐园村怀德堂的墙壁上挂着十块牌匾,上面书写着严氏家风家训,这些训条从“信、义、礼、智、仁”方方面面规范严氏后代的一言一行,也显示了村落内的精神文化。
琐园村古建筑资源丰富,规划体系较为完整,村内建筑、街道、桥梁、碑石、水井等村貌均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村内拥有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琐园严氏先祖从明末清初开始,经过不断修建,盖起了十八座厅堂。虽然年代已经久远,部分已毁,但仍是金华现存不多的古建筑群。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敦伦堂(严氏宗祠)、永思堂(小祠堂)、崇德堂、集义堂、继述堂、忠恕堂、怀德堂、务本堂等。在严氏宗祠西侧还有一座旌节牌坊,这是金东区现存最完好的一座石牌坊。
1996年,原金华县(今改金华市)人民政府将琐园村古建筑群公布为金华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将琐园村古建筑群评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琐园村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少年“同乐堂”板凳龙灯会、金华道情、打年糕、编草鞋、捏糖人、磨豆腐等,集中展现了村落的地域特色以及传统生活文化。
二、古村落保护语境下旅游开发的创新方式
(一)“家十”新型民宿
借鉴国外“Homestay”的模式,琐园村在发展现代旅游业中采用“家十”的新型民宿开发运营方式。在全村择中选优,挑选出15户村民成为首批新型旅游民宿的运营者,每一户村民家门口都会挂有“家十”字样的牌子。在村落的旅游中,只要游客看到挂有牌子的人家,便可以敲门进去。此时,这15户人家既是家庭旅社也是餐馆还是便利店。村内还为这15户村民家家颁发了家庭旅馆的营业执照,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进一步规范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家十”模式的提出融合了社区参与的理念,在旅游开发与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和参与主体,保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运用民宿旅游的方式可以让游客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此同时,不同的游客在体验中会有不同的体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播也有不同的方式。琐园村采用这一模式,既丰富了原有民宿的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当地民居的作用,保护了原有的建筑群。村民没有迁移出村落,而是继续以自身的生活方式居住在村落中,从而对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会造成过多的改变。村民同时充当民宿经营者的角色,顺应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延续历史生态环境,在村落的活态发展中开发旅游,从而降低旅游开发对村民的影响程度。使古村落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依旧活态地留存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民俗体验模式
琐园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开发中采取民俗“体验式”的方式,使得旅游观光从观赏型向参与型发展,来借此传播当地的传统民间文化,让游客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成为琐园村的一大旅游特色。当前民俗体验的内容有打年糕、磨豆腐、编草鞋、五经拳、道情戏、剪纸、书法、捏糖人、踩水车、独轮车、板凳龙、乡村绿道骑行等,从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给予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这些传统民俗项目均有村内或镇上的民间艺人现场展示教授,让外来游客在琐园村可以亲身观摩体验这些传统技艺,并花一定的金额买下做成的手工艺品。而民俗体验的场所正设立在村内的古建筑中,使得村内的传统建筑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进一步还原了传统社会村民的生活状态。
民俗体验式旅游为游客提供了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进一步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在旅游行程中,外来游客逐渐从游客的身份向文化的旁观者转变,又在衣食住行全方位的体验观察中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换使得每一个人真正了解到古村落的文化,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在游览观光中,每一个参与者通过体验当地传统民风民俗,以不同的方式向自己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传播古村落的文化,描述自身的体验以及对当地的古村落开发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外界进一步认知中国的传统,提升关注度。从而对古村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唤起世人的保护意识,达到保护古村落的目的。
(三)“国际研学”项目
为了进一步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使得古村落得到保护,琐园村开始借助国际平台来传播和展示村落的传统文化。借鉴国际上研学旅游的形式,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主办了“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面向全球招募50名海外名校学生,请他们来中国浙江省金华市的古村落内进行为期三周的体验式入住。体验期内,主办方会向他们展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古建筑的情况,参与者可以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学习传统技艺。与此同时,参与者需要在三周内为他们所在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提出建议;用母语制作古村落的地图、宣传册、网站等,并以一定的形式在本国媒体、网络载体等上面宣传介绍古村落。参与者抵达上海后的交通、食宿费用由主办方承担,此外,主办方还将提供每人750元人民币的零用金。①参见金华市政府拟定的《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介绍》。活动第一期在金华市的澧浦镇琐园村展开,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结束之后,琐园村仍以接待外国旅行团为主,陆续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海外学子前来参观游学,在当地体验传统文化。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成为传播古村落文化的动力。同时,海外参观者以各自不同的文化视角进入古村落进行文化体验,通过了解古村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资源,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的了解,并利用海外名校的平台,用国际化的语言广泛进行宣传,在各自的文化背景环境中去讲述、宣传古村落的文化,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拓宽村落的视野,扩大知名度,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古村落度假,使金华古村落的认知度得到提高,唤起全世界的保护意识。
三、旅游开发中对古村落的保护举措
(一)修复古建筑群
琐园村保留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古建筑都受到毁坏。做工精致的窗棂日渐残破,雕刻着形象生动的人物、楼台、山水风景的花板受到风化的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厅堂里的楼梯、木梁、牛腿等,也大多受到损毁,即使留存较好的几座古建筑也因为受日晒雨淋的侵蚀,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现代旅游开发的准备过程中,琐园村启动了修复古建筑群的工程,对当地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都进行了加固、刷新与不同程度的维修,采取“就地保护”与“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当地的传统村落文化,显示出鲜明的地域历史特征。
在国际研学旅游开发中,严氏祠堂作为文化礼堂成为海外学子在琐园村的活动中心,而务本堂则成为海外学子的工作站,是他们进行每晚的沙龙和完成项目任务的场所。亨会堂是海外学子体验磨豆腐、打年糕、包粽子的场所。而两面厅则成为体验编草鞋、捏糖人、剪纸、书法和道情的场所。古村落中保存的古老建筑空间都得到充分利用,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中,让前来研学的海外学子切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
(二)建造乡土文化展示场馆
琐园村为严子陵后裔聚居地之一,同姓居民较多,宗祠文化也比较兴盛。在发展旅游观光的进程中,除了对村内的古建筑进行翻新与修缮,还建造了一系列场馆来展示和陈列村落的历史文化,再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地方名人馆、爱国教育基地、非遗展示馆、乡土建筑馆四大场馆,展示当地的民风民情。在地方名人馆中,可以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八路军解放军指导员严朴等人的介绍。在非遗展示馆展示了琐元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少年“同乐堂”板凳龙和金华道情。这些场馆的建设,得以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自己所属文化的价值,提升对自身地方身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一定程度上得以向来此的游客展示陈列当地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琐园村在2014年建立了全市村干部优良作风陈列馆,将陈列馆分成优秀事迹馆、建设成就馆、劳动场景馆、工作场景馆四个展馆。分别展示村干部老物件、老照片、劳动老器材和一些农具,对早先村干部办公场景进行还原与恢复。除此之外,琐园村还建立了文化苑、积道讲堂、农家书屋村邮站、同乐园志愿者服务驿站、琐园村志编委会、居家养老中心等场馆,逐步完善了村内精神文明建设,对早期村民的生活场景进行展示,使得村民日常生活得以长效展现。
(三)完善村落公共设施
在古村落的保护中,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留修复,同时也需要融入现代科技的生活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建,把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使其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这样才能使得对古村落的保护进程更加长久。为了方便“国际研学”项目中海外学子进行成果展示,务本堂配备了投影仪、打印机和音响设备,与此同时,还准备了五块融入古建筑特色的白色布景板,作为活动结束之后张贴陈列海外学子成果作品所用。这些现代设施的配备,让琐园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所收获的成果可以以文字或影像的形式及时展示出来,作为村落保护的资料留存。村内还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旅游接待室,及时解决村民与游客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村内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先后配备了音响、广播,还在全村覆盖了无线网络。在安全卫生方面,琐园村在每一条小巷都配备了灭火器,提高了村卫生所的条件。在交通方面,琐园村在每一处标志性建筑处都贴上了指路牌,为每一处古建筑都做了文字简介,绘制了全村的地图,中英文标出15户民宿和古建筑景点,方便游客在这里生活。为了改善交通情况,村落在文化礼堂停放了公交自行车,从而方便居民或游客的出行。
(四)修缮居民房屋
古村落的保护主体是当地民众,而对于民众来说,保护的动力来自于实际效益,民众的生活不能因为保护而停滞不前,而需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每家每户都是村落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家庭成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信仰崇拜、民情民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是一个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缩。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昔日的老建筑现在已经被纳入村民的居住范围,在旅游开发中,居民的房屋成为民宿的主要资源,一些荒废的民居也成为古村落的景点。在琐园村的旅游开发下,当地的村民对自己的房屋都进行了一定的翻新与装修,提升了生活质量,也完善了家庭旅馆的建设。使得传统村落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能够有效融合,让古村落在旅游情境开发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入选为15户“家十”模式的村民家,当地政府均拨款一定的金额来辅助居民进行修缮工作。每户人家经过修整,均配有空调、彩电、淋浴器,当地政府还请了酒店客房专家对村民家房间布置进行指导,以适应旅游开发的方式。
四、旅游开发对古村落保护的影响
现代村落在全球性背景下,不再是静态的原始居所,信息与人员的不断流动,使得古村落与外界进行着飞快的信息交互。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会对村落的建设与村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旅游开发中,协调保护责任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在当前旅游发展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村民地方认同感的提升
在旅游开发进程中,琐园村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在与外来游客的来往中,村民通过对游客在文化体验方面的评价来开始重新认识和衡量自身所属文化的价值。若是好评度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地方认同感也会提升,从而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动力和支持。若是收到差评,村民会反思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各方面的改进来增强自身在旅游开发中的能力。当前,琐园村的村民在与周围村子的对比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与自豪感,他们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村落的归属感也有所增强。同时,一村之内,村民的优越感也因在旅游开发中参与度的多少和获益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如被选为15户“家十”新型民宿的运营者、进行非遗展示的村民、参与少年“同乐堂”灯会的孩子们,他们在村落中的自豪感与受关注程度明显得到提升。
(二)村民保护动机的激发
村落的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不断得到传播,昔日被忽视的传统文化或已经被人习以为常的民间艺术在旅游开发中重新得到重视。地方认同感的提升与传统民间文化的恢复,也不同程度地激发了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动机。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多,村民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所属文化的内涵,为了旅游业可以在村落中长久发展,村民对村落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都开始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保护。与此同时,在非遗文化的表演过程中,村民所收获的经济利益、产生的兴趣以及获得的荣誉感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对村落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
(三)村落民俗文化的变迁
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村落与外界的信息交互不断加快,古村落在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与异域的联系逐渐紧密起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村落的传统文化事象也开始有所转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迎合游客和旅游活动的需求,民俗事象时常会改变自身的形态或原有的情境以适应环境。琐园村原有的板凳龙表演原本是在元宵节前后,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板凳龙表演成为民俗体验的内容之一,只要有外来旅游团到来,村内就会组织青少年进行表演。这样的方式虽然传播了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但也弱化了民俗事象的本真内涵,“展示”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失去了其本身的象征性与神圣性,沦为一种旅游消费品,这对古村落传统民间文化的长久性保护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古村落集中展现了较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旅游开发的热潮背景之下,古村落旅游成为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古老文明的渠道之一,也成为保护村落的建筑与传统的方式之一。借助旅游的手段可以使得昔日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及在自然风化作用下残破的建筑又一次重回大众的视野。一方面,古村落的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的运营宣传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古村落的文化,二者需相辅相成,才能使旅游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看来,旅游开发是保护传统村落的手段之一,但是古村落保护的关键还在于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自身内心意识的提高。只有从内心认识到古村落文化的珍贵以及保护的刻不容缓,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保护传统村落的效果。琐园村所采取的旅游开发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对其的可借鉴性与可持续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当前在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是,在旅游开发中要协调好多方关系,尤其是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与传统保护之间的权衡,显得尤为重要。借助现代旅游开发,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一大途径,无论如何发展村落旅游,对其中古老文明的保护与传承都不可忽视。
① 张茜(1991—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民俗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