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缙云轩辕祭典的传统再造问题研究

2016-05-18钟梦迪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仙都祭典轩辕

钟梦迪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缙云轩辕祭典的传统再造问题研究

钟梦迪①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缙云轩辕黄帝传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近年来,轩辕黄帝作为中国人文始祖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缙云轩辕祭典也举办得越来越火热。一年一度的公祭和民祭吸引了港澳台同胞和华侨的热烈关注。在整个缙云轩辕黄帝的祭祀仪式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但也充斥着当代社会的符号。人们只知道轩辕黄帝鼎湖升天的传说,只看到具有传统意义的祭祀仪式,但是并不知道其与历史的断层以及政府对其的操弄与再造。本文希望通过论述解决以下问题:缙云轩辕祭典既然冠之以传统之名,是否行传统之实?个人认为当今的祭典不仅仅是传统的复兴,而是传统的再造,那么,哪一些是基于当代社会目的的传统再造?为何进行传统再造?以这些问题为主线对“传统再造”进行论述。故本文先从轩辕黄帝与缙云县的渊源入手,对现代的缙云轩辕祭典进行叙述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后对传统再造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缙云轩辕祭典“传统再造”的原因。

缙云轩辕祭典 传统再造 仪式 文化 习俗

一、缙云轩辕祭典的概况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隶属于丽水市。其总面积有149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万。①由缙云县政府祭典办主任樊黎清提供。整个县域多以丘陵山地为主,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浙南山区县。缙云人民世代在丘陵上耕地,在山区里开荒。说起缙云的山,是奇特的,并且是带有仙气的。缙云县域内有两大山脉,东部为括苍山脉,西部为仙霞岭余脉,而好溪从两大山谷中穿过并冲击出了一块河谷盆地。所以来到缙云县,着眼望去,低矮的山总是在不远处。即使是在县政府所在地五云镇,街道也是有明显坡度的,而很多的建筑物干脆就建在了低矮的山上。在缙云的群山中,位于五云镇仙都区的步虚山以及山侧的鼎湖峰是最引人注目的,正是这些奇山秀水使缙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城市。缙云的山地特征加上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给当地的粮食作物种植带来了有利的自然环境,缙云人因地制宜,大量种植水稻,使缙云成为丽水市主要的水稻产区。

缙云县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说起缙云县不得不说缙云山,县以山名。而提到缙云山又不得不引出一个古老的氏族——缙云氏。最早提及缙云氏的著作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撰写的《左传·文公·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谓之饕餮。”(杜预注:缙云,黄帝时官名;孔颖达疏:昭十七年传称黄帝以云名官,故知缙云黄帝时官名。)②[晋]杜预、[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56页。我们可以推断缙云氏为黄帝所封的一个官职,他掌管着当时黄帝统辖领域的南方地区。而中原或者是北方的一个缙云氏后代氏族由于多种原因迁徙到了浙江省缙云县,一方面为了适应当地的文化,但是对于南方南蛮的地域歧视的观念却并没有磨灭,一方面又有着北方所带来的自己文化的优越感,所以他们依旧流传着黄帝传说并坚守着黄帝祭祀习俗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特殊性。从而在缙云县关于黄帝的传说由来已久并且对于黄帝的崇拜也是从未间断。

二、缙云轩辕祭典的现状调查

仪式是整个民间信仰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具神圣性的部分,它是民众生活累积的结果,仪式中不仅存在着民众创造的智慧,同时也融合了民众的文化传统。通过对仪式的探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信仰的建构过程。仪式在民众的信仰心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圣化了的行动——仪式,才产生出‘宗教观念是真实的’这样的信念;通过某种仪式形式,动机与情绪及关于存在秩序的一般观念才是相互满足和补充的。通过仪式,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世界,而他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①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缙云轩辕祭典分为民祭和公祭两种形式,分别在清明节和重阳节举行,每年的轩辕祭祀大典,在缙云都是一件热闹非凡的大事,寄托着当代人们对于轩辕黄帝的景仰与悼念,特别是对于黄帝作为自己祖先的敬畏。在民祭和公祭大典上各种祭祀仪式有序地进行着。

2015年清明节期间,笔者前往缙云县城,旨在实地了解缙云县一年一度的轩辕民祭大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火车缓缓驶入这一个干净整洁的县城。在县城可以直接转城乡巴士前往“鼎湖村”,也就是黄帝祠宇和鼎湖峰的所在地。在城乡巴士去往鼎湖村的途中,车窗外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有浅滩,滩上不规则地生长着南方常见的植被,不远处是俊美的群山,虽然低矮并不高大,但却是各有形态。驱车不到40分钟,便看见一个十字路口中央矗立着一座雕像,是黄帝驾着马车指挥战役的场景。绕过雕像往右拐就可以看到前方远远耸立的鼎湖峰了。车在鼎湖峰广场掉头又驶开去。走下车来,环顾四周,典型的中国景点构造,餐馆旅店一字排开,简易的棚屋沿路搭建,叫卖的也是很常见的商品。笔者有幸在一户村民家住下,简单地吃过午饭便开始在村子里溜达。村委会里,一群村民正在排练,敲锣打鼓,很明显是为了第二天的祭典。据打听了解,这些村民大多是老人,为了消遣时间也是一种爱好,平日里也会聚在一起谈笑说唱,这次是为了第二天的民祭仪式加紧排练。而在通往鼎湖峰的道路两旁已经插满了印有“轩辕祭典”字样的彩旗,景区大门前也已重新装扮,很是隆重。但是听村民说,由于响应习总书记“不铺张不浪费”的号召,今年的祭典算是简单的,往年更加气派,红地毯鲜花到处都是,看来政府对于县里的这一大事还是很上心的。

第二天,正是清明当天,笔者早早地起床,由于之前和仙都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打过招呼,他们给了笔者一条黄色肩带,据说当天只有凭此条肩带才能自由出入祭典现场。而游客需要购买门票且只能在九点五十分之后入场,并且不能进入主祭场,而只能是在主祭场附近的高地上观看。一大早,笔者披挂着肩带走向鼎湖峰广场,已经有好些人在门口等候进场,管乐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此次民祭轩辕黄帝大典主要由县政府祭典办策划部署,由仙都管委会负责实施。上午九点,景区大门打开,人们徐徐进入到飞天广场。此时,举着牌的礼生已经在广场等候,分别有游客方阵、企业代表方阵、乡镇街道代表方针等,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的团,然后有序地步入黄帝祠祭祀广场。在飞天广场的舞台上是舞狮队表演,一只红狮子和一只黄狮子憨态可掬,而舞龙队在飞天广场出口内侧列队(绕广场半圈)欢迎,飞天广场出口是祭祀大旗、迎宾鼓乐队,从飞天广场出口过道至鼎湖桥两侧是整齐的幡旗队,在他们的簇拥中,由各个代表团组成的祭祀队伍整齐有序地步入祭祀主殿——黄帝祠祭祀广场。

在黄帝祠祭祀广场两旁是56面黄色仪仗旗,代表着56个

民族,正前方是高高台阶上的黄帝祠宇。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广播提示保持安静。这时,每个方队整齐排列在黄帝祠宇台阶下的广场,静静等候祭祀开始。九点五十分时,司仪宣布:“祭祀开始。”担任司仪的是缙云县政协副主席,由于是民祭大典,故邀请了县政协副主席来担任司仪。政协在中国似乎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它代表着民主,更加贴近民意。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官方组织。中国古代,常把一代帝王称为“九五之尊”,故选择上午九点五十分开始祭典仪式,象征着对黄帝作为千古帝王无上地位的崇敬。随即,击鼓34响,代表了我国34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撞钟15响,代表了全世界15亿炎黄子孙。之后,是政府和企业代表向黄帝上香和敬献花篮。随后,身穿类似原始兽皮服装的人员将牛头、羊头、猪头三牲和谷、麦、粟、豆、米仁五谷贡献给黄帝。除了三牲五谷之外,七位献供人员又按桔、栗、花生、香菇、蚕茧的顺序将山珍果品敬上。接着,四人共挑一缸美酒缓缓走上台阶。待敬酒者向黄帝敬完三次酒之后。司仪开始恭读祭文,在场的陪祭人员向黄帝鞠躬。随后,由缙云教师进修学校的师生给大家献上悠扬的歌舞表演。最后,参祭代表在黄帝祠宇前集体合影,这张合影将出现在县里、市里甚至是省里的主流媒体上。总体来看,整个祭祀流程共分为九项:第一项,击鼓撞钟;第二项,敬上高香;第三项,敬献花篮;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敬献供品;第六项,敬献美酒;第七项,恭读祭文;第八项,行鞠躬礼;第九项,乐舞告祭。

图15 黄帝祠宇主祭祀广场各部门站位图(钟梦迪手绘)

图16 向轩辕黄帝进献美酒(钟梦迪拍摄于2015年4月5日)

而公祭则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举办,据说这天是黄帝的升天之日。关于缙云民祭和公祭的差别,笔者特地询问了祭典办主任、非遗办主任、黄帝研讨会成员以及当地老百姓,得到的答案是相同的:民祭和公祭的主要差别是参加祭祀的代表团不同,公祭的司仪是县政府副县长,另外公祭比民祭更加隆重。这令笔者很是遗憾,虽然单靠民众的力量没有政府的支持不能操持起这么隆重的场面,但是政府也应该在民祭上把权力适当地让位于民间组织和民众。在缙云县举办的一年两次的黄帝祭祀大典,我看到的,几乎全是政府操办、政府控制的身影。如何把民祭的主体适当让位给民间,这是缙云县轩辕黄帝民祭大典需要调整的。

三、缙云轩辕祭典:传统的再造

在缙云,关于黄帝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晋代,自此之后,此地出现很多与黄帝相关的事迹,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可以明确的是,黄帝文化在缙云的确留下了很多的传统。笔者就要从这些传统出发,探究一下传统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缙云轩辕黄帝祭祀大典之间的关联。近代的缙云轩辕祭典一直打着恢复传统的旗号,那么,既然其冠之以传统之名是否行传统之实呢?经过笔者多次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实不然。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认为“发明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其特点是与过去相关联……是为了相当新近的目的而使用旧材料来建构一种新形式的被发明的传统”①[英]E.霍布斯鲍姆、[英]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传统是如何被现代再造发明的,郑杭生归纳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现代创造出相应的新的传统(新构);另一种是现代赋予传统不同于过去的新的含义(重构)。”②郑杭生:《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笔者就在下文中探讨当代的缙云轩辕祭祀仪式是如何使用“旧材料”来为自己构造起“新发明”的。

(一)清明节民祭的新构

缙云县人民对于黄帝的祭拜活动也是古来有之的,在有缙云堂之前,从中原一直迁徙到浙江的这群部落成员就视黄帝为部落偶像进行祭拜,后来道教盛行,在鼎湖峰脚下建起了缙云堂并塑起黄帝神像,前来祭拜黄帝的信徒们越来越多。即使是因为后来的战乱导致庙宇被毁,但还是有不少人对着鼎湖峰、对着庙宇遗址进行祭拜。笔者曾多次探访鼎湖峰周边的村落,并对村民进行走访调查,在他们口中,他们从来不提黄帝是他们的祖先,当笔者主动提及的时候,他们才会认同。在他们思维模式中,黄帝更像是一位神明,就如同他们口中的菩萨,只是比普通的神有更加独特的地位。他们也祭拜黄帝,特别是自家发生灾害之时,会求他保佑平安,求他给予庇护,甚至也有求子求姻缘的。但是他们从不会把黄帝视为是自己的祖先,也从不会带有对祖上的感情来对黄帝进行祭拜,这与祭拜其他的地方神灵没什么区别。只有几位老者对黄帝进行了定性,其中在鼎湖村的一位黄老先生这样叙述:

“黄帝其实是一位能医治百病的圣人,他救苦救难,给人治病不会看这个人家里有没有钱,给穷人治病也从不收钱。我们这以前的人都爱找黄帝治病,他家门口都排了好长的队,他也从不嫌累……”①被访谈人:黄老先生,鼎湖村人,访谈地点:黄老先生家中,访谈时间:2015 年4月5日下午。

从黄老先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黄帝是一位掌握治百病能力的神人,这也不难解释黄帝祠宇附近有很多售卖中草药的店铺,缙云人民多讲究养身,其实是古时遗留下来的传统。黄帝作为“医祖”的形象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并且《黄帝内经》也是一部医学经典。在民间,老百姓从不会把黄帝视为是自己的祖先,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叙事系统,把黄帝视为“医祖”抑或是一个掌管一切的神明。他们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会独自地或者三三两两地前往黄帝祠宇祈求消灾避祸,把自己内心最朴素、最真实的愿望传达给黄帝。

(二)重阳节公祭的重构

1998年以来,缙云县政府一直把九九重阳节作为公祭黄帝的吉日。在这一天,鼎湖峰脚下热闹非凡,应邀的各位官员会一齐在黄帝祠宇进行黄帝公祭典礼。关于缙云轩辕黄帝得到“官方”意旨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找到明确详细的一笔。其中一件事是据《仙都志》记载,早在唐玄宗时期,在缙云山腰上有彩云缥缈,并伴有仙乐萦绕其间,一副天堂幻境,当时的刺史立即把这一神奇景象上报给了朝廷,当时的唐玄宗知道后,遂敕封缙云山为仙都山,并定时派使者前往仙都山进行朝拜。另外一件事也记载在《仙都志》中,宋天禧四年(1020),朝廷派中使到仙都祭黄帝,投金龙、玉简于金龙洞中。而在之后的黄帝祠宇重建中,施工人员果真在原址上发现了金龙和玉简。①元道士陈性定撰。出自明代《正统道藏》。参考http://wenxian.fanren8. com/03/02/276.htm可以见得的是,缙云轩辕祭祀至少在唐朝以来就受到了官方的指引和官方的认可。公祭轩辕黄帝仪式是有历史借鉴依据的,虽然笔者无法找到史料再现当时政府公祭轩辕黄帝的详细情境,但是缙云轩辕黄帝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关注这一点就足以让现今的公祭黄帝有理有据。

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古时朝廷提倡祭祀轩辕黄帝与现时政府组织祭典仪式,他们的出发点还是一样的么吗?当然,两者都是为了国泰民安,寄予了参拜者对自己、对民族、对国家的美好愿景。但是,关于两者的一些深层次的出发点却是不一样的。唐玄宗时期,道家作为当时全国倡导的主要宗教,朝廷为了宣扬道教的教义,他们很乐意支持道家的发展,所以当得知缙云山有着丰富的道家文化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在这一地区进行道家的教化并最后实现政教合一,达到自己的政治统领目的。另外,黄帝被认为是统治中国的第一个君王,所以中国封建时期的各代君王都急切地希望能和黄帝攀上关系,黄帝成了他们极力攀附的对象,使得自己的当政具有更高的合法性。毕竟,封建君主时期,国家是一个家族的国家,这个家族只要能和黄帝扯上关系,那么就可以更容易得到子民的认同。所以说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之前,黄帝仅仅被视为是君主一家的祖先,朝廷推行祭拜黄帝只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和满足自己的野心。

那么,黄帝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是皇族的私家祖先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呢?这要归功于晚清列强侵略促使民族意识极大觉醒。潘蛟教授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增强自己的凝聚力,强调和证明其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起源,会努力去‘寻根’复活甚至再造那些据信是他们祖先曾有,但现在业已消失或不太流行的古老传统文化”①潘蛟:《勃罗姆列伊的民族分类及其关联的问题》,《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所以黄帝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为了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近几年在缙云盛行起来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祭祀仪式”还特别请来了港澳台的同胞一同祭祀祖先。另外,当地政府也有自己的思考,例如为了提升旅游品味,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虽然各个朝代都在祭拜黄帝,但是出发点和目的是各不相同的,缙云当地政府为了打响“黄帝升天地”这一品牌,重新策划塑造了黄帝公祭大典,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确实给当地带来了不少收益与影响力。此外,对于为什么选择重阳节作为公祭黄帝的吉日,缙云县非遗办的老职员同时也是缙云轩辕祭典非遗申报书的撰写者胡盛伟告诉我说,重阳节正是黄帝驭龙升天之日。关于这段传说的确能找到史料依据,据《史记》上记载,黄帝老年积劳成疾,自知命不久矣,故急速返回老家卧床修养,玉皇大帝得知后,立即派出一条巨龙下凡来把黄帝接到天宫养病,而这一天正好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日。但是,缙云当地的重阳习俗有祭祀黄帝这条吗?笔者在缙云县档案馆翻阅了乾隆时期以及光绪时期的县志,发现缙云当地在重阳节时只有登高敬老的习俗,而并无祭祀黄帝的习俗记载。在寻访了当地百姓后,发现虽然他们都知道黄帝升天传说,但是对于具体日期却无人知晓。所以,缙云县政府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轩辕黄帝公祭仪式也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其与历史上的公祭大典看似遥相呼应实则是基于当代目的的重构。

四、传统再造的原因分析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那些表面上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晚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①[英]霍布斯鲍姆、[英]T.兰杰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而保罗·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中说:“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②[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缙云轩辕黄帝祭祀其实仅仅是利用了史料上记载的文化传统遗存来创造了一个适应新时代规则的仪式,其虽然说是与传统仪式的呼应,实则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传统在断代之后一般不再可能得到自然的承续,而必须经过重新建构;新构的传统并不就是固有传统的翻版,而往往是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的人为创造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并不是个体的产物,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多方互动过程的、集体智慧的成果;经过再创造的文化事项,只有受到其承载主体中的绝大部分民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得到经久与广泛的流传。”③王霄冰、邱国珍:《传统的复兴与发明》,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通过上文一系列关于缙云轩辕祭典的论述,我们几乎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的缙云轩辕祭典与传统存在着明显的断层,是一种基于社会多种目的融合的传统再造的文化现象。那么,何为“传统”何为“现代”?郑杭生给我们清楚地解释了“传统的发明”和“现代的成长”,他认为“现代的成长”是指“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④郑杭生:《论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而“传统的发明”,是“指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中又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传统、新传统和更新的传统”。简而言之,就是传统和现代是非此即彼、亦此亦彼的关系,他们并不矛盾。刘珩也认为“文化转型不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取代和超越,它是一种与自身传统和谐相容的变通”。“人的各类实践活动从中折射出的能动性并非一定要表现为反抗、革新和取代传统的文化模式,文化以自己特有的惯性在吸纳和整合不同的文化特质。”①刘珩:《文化转型:传统的再造与人类学的阐释》,《民族论坛》2012年第11期。所以,“传统再造”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摒弃,我们坚决抵制“文化进化论”,我们不分裂传统与现代,我们在这里只是想要说明传统是如何服务于现代仪式的,而当下的仪式又是如何利用传统来服务于现代目的的。

(一)旅游策略的转变

仙都风景区是1994年由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境内遍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鼎湖峰是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高170.8米,状如春笋,直冲云天,被中外游客誉为“天下第一峰”。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侠客游仙都留下摩崖石刻120处,诗篇1000余首。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长春、北京、浙江等电影制片厂把仙都作为天然摄影棚,拍摄了《阿诗玛》《漂泊奇遇》等30多部影片。在1998年以前,缙云鼎湖峰景区主打山水文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但是,是怎样的契机促使缙云开始挖掘黄帝文化,把主打山水文化转移到主打黄帝文化的呢?为此,笔者专门拜访了已经退休的旅游局老职员王达钦先生。20世纪90年代刚从江西转调到缙云旅游局的王达钦回忆说:

“90年代的时候,大家来缙云都被缙云奇特的好山好水吸引,但是‘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当时我们局的领导包括县政府的领导都很重视对于仙都风景区的开发,在我们的努力下仙都风景区于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这也给我们也带来了压力,如何把这一风景区办好宣传好,让更多的人来我们缙云成了当务之急。我是打小喜欢历史,喜欢看史书,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当我翻开《史记》的时候,就被开篇的第一句话给吸引住了,书上是这么写,‘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这马上把我吸引住了,作为缙云人看到这里当然很疑惑又很兴奋。再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听祖辈讲的关于黄帝的传说,感觉‘缙云’和‘黄帝’总有着一些微妙的关系。后来调到了自己家乡旅游局工作,仙都景区又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就向领导提议挖掘黄帝文化,把黄帝文化同秀美山水联系起来。当时大家都一致觉得华山有‘华山论剑’,泰山有‘参禅祭天’,就连我们浙江的西湖也有‘白娘子传说’,一个景区只要有文化作为支撑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就这样,我和局里的很多同事一起致力于发掘黄帝文化、搜集黄帝传说、查找史书上有关于黄帝和缙云关系的记载、走访老人。同时,局里也向政府请求重建黄帝祠,后来通过民间集资重建起了黄帝祠。就这样,在缙云,黄帝文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直到后来,‘黄帝升天地’成了我们缙云旅游的一大招牌……”①被访谈人:王达钦(1943— ),中专学历,访谈地点:王达钦缙云家中,访谈时间:2015年1月6日下午。王达钦曾任仙都风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长,现退休在家,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以及缙云县黄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专著《仙都风光》《缙云文化研究》《仙都古今山水游记》等。其收集史料及民间传说的举措推动了缙云黄帝文化的传播。

另外,缙云县政府祭典办主任樊黎清向笔者讲述了一个插曲:“2003年的时候,缙云县政府的一些所谓的谋士向上面反映玉虚宫的道教色彩太过于浓烈,不大符合当下潮流,会带来封建迷信的质疑。县领导层开始考虑‘是千年玉虚宫有价值,还是天下第一祠’有价值的二选一命题。最后,决定使用“天下第一祠”的噱头,把玉虚宫建筑群改名为黄帝祠宇,重新修订之前的规划设计,突出黄帝祠宇的主题位置,其他的建筑作为辅助建筑,并提出主打黄帝文化的倾向。从此,‘黄帝飞升之地,仙人荟萃之都’就成了缙云县的旅游金名片”②被访谈人:樊黎清,大学本科学历,访谈地点:缙云县政府樊黎清办公室,访谈时间:2015年1月5日下午。樊黎清为缙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祭典办主任,主要负责每年度两次轩辕祭典的流程策划。。

这一想法一敲定,缙云县政府上上下下就为黄帝祠宇的建设和第一届公祭黄帝大典忙碌起来。当时的缙云当地报纸以及丽水报纸大篇幅刊登了一些地方精英和地方文化写手投稿的有关于黄帝与缙云的文章,首先在舆论上坐实在缙云流传已久的黄帝升天传说。接着,在民间集资筹建黄帝祠宇,并邀请到中国美院的专家为其进行整体设计,至于缙云黄帝祠宇中黄帝的雕塑,当时缙云政府显得尤为慎重。他们特地选派了一支四人队伍前往黄陵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在这四天中,这四人走访了省、县党政机关的有关人员,黄帝陵筹资主管部门,以及当地的群众、老人。后来他们在考察报告中这样写道:

“黄帝晚年经常在外地巡视,已是一个有相当年纪的人,由于蚕丝织品的发展,其服装也已是比他青年时期考究多了,所以我们收集了黄帝的另一个像——老年时期的像,并认为此像较为符合本地情况,且有利于立体塑造,基本可以按小样进行放大,只是认为其面部不可贴金,以形象化着彩还其本来面目较为妥当。”①参见关于黄帝、黄帝陵的考察报告,现藏于缙云县旅游局档案室。

依照考察团的建议,矗立在黄帝祠宇中的是一位老年的黄帝像。这样,就有了祭祀黄帝的物质载体,物质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接下来是规划仪式的活动方案。同样,缙云县政府又组织了一支由旅游局和县文联组成的考察团前往黄陵县观看黄陵县祭典的全过程。之后,由文联执笔设计了整个活动方案。缙云县政府为了使用并突出当地的黄帝文化,不远千里去陕西黄陵县取经,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结合自身特色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当然,为了配合旅游,仅仅一个祭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县旅游局在祭祀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子活动配合缙云整体的旅游宣传,使整个祭祀活动更加的饱满丰富。为了宣传缙云县作为“轩辕黄帝升天地”这一品牌,第一届公祭大典显得格外隆重,这正是鼎湖峰景区山水文化向黄帝文化转型的契机。

1998年11月27日晚,首届仙都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迎宾文艺晚会在县影剧院隆重举行。当时的县委书记蒋剑巍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说:“举办仙都旅游文化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夏先祖——轩辕黄帝,宣传仙都文化,推进我县创建文化名城活动,不断提高缙云知名度,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及仙都风景旅游产业更快发展。这次仙都旅游文化节,我们把公祭黄帝典礼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意在缅怀先祖功德,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希望通过这次旅游文化节,让更多的人了解仙都,让仙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吸引八方能人志士来缙云投资开发,促进缙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①参见在首届仙都旅游文化节上的欢迎词,现藏于缙云旅游局档案室。很明显,在县委书记的讲话中可以清楚看出,缙云县政府极力推动缙云轩辕祭典进行的意图是通过打响黄帝文化来带动旅游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民众的朴素诉求

在缙云轩辕黄帝祭祀的生成过程中,虽然一直是政府在主导这一场“狂欢”,但是作为这场狂欢的见证者的民众是如何看待这次活动,而他们在这场活动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并对其这样下定义:“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的发展去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规复’,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持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②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至于当地民众对于黄帝文化被挖掘并被“再造”后所持的态度如何,笔者在鼎湖村走访了几位村民,当我问及他们对于黄帝传说是否知道时,他们都表示小时候有听说过黄帝在此升天,但当时也都当成故事听听就过了,也是最近才看到这个传说被大量地在报纸上电视上宣传。对于黄帝在缙云升天的传说,缙云当地人都津津乐道并带有自豪感。“民俗文化的‘所有’移向国家和政府一方,但实际上,在与此有关的民俗空间中,国家和政府的举措,无意识地使宗教以及民间其他成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得以提高,进而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的脉络中,促进了民俗文化自觉的再生和创造。”①陈志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大禹祭典”为例》,《文化遗产》2010年第2期。当笔者问及他们对于县政府筹资建起黄帝祠宇并每年举办轩辕黄帝祭祀大典的看法的时候,他们都表示支持。一位正在为了第二天的清明民祭挂彩旗的村民告诉我:“黄帝是他们当地平时祭拜的一个神,给黄帝造一座佛殿等于是给黄帝一个家,让他能够更安定地保佑我们,只不过佛殿里面的黄帝一直都是站着,那样子他会累着的,如果他生气了我们就会遭殃……”②被采访人:王某某,采访地点:通往仙都风景区的车道旁,采访时间:2015 年4月2日下午。也有一些年轻的村民表示:“现在当地的旅游搞上去了,宣传也宣传了,很多上海的江苏的游客都可以利用周末两天到我们这来,特别是每年的轩辕黄帝祭祀大典,村里的宾馆住宿以及餐馆人满为患,基本上是客满的状态,这样子我们村里人的收入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全靠黄帝的照顾……”③被采访人:许某某,采访地点:景区停车场,采访时间:2015年4月2日下午。可见,当地老百姓对于把黄帝文化从传统中重新拾起利用起来这一件事表示欢迎,笔者在平常不是祭典之日的日期里也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黄帝祠宇烧香的游客,他们都表示黄帝是老祖宗,给黄帝烧香可以保佑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平安顺利。在笔者在黄帝祠宇调查的几天里,黄帝祠宇依旧是香火不断。史书上记载,黄帝祠宇在历史上十分辉煌,每天来上香的老百姓络绎不绝,现在虽然不再会有往日的盛景,但是黄帝祠宇也没有冷清过。可以说,修建黄帝祠宇给了老百姓一个抒发最朴素诉求的空间,而恢复并再造轩辕祭典似乎也给了广大老百姓一个集体抒发内心意愿的场所。黄帝时期的民众当时由于对于天灾的认识不足,每遇到天灾总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得到了上天的惩罚,但是当今的老百姓为什么还是不减对于黄帝的崇拜,这么愿意参与到黄帝的祭拜中去呢?可以确定的是,现代的人们几乎没有了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但是还是要面临很多的危机,比如金融危机、事业危机、情感危机等,面对这些危机人们还是会束手无策,这时就要把心理困惑、心理恐惧抒发出来,而祭祀黄帝则成为一个抒发口,给人们带去一丝慰藉。正如钟敬文老先生总结的“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得到调剂的功能”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当今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其实当今社会更加的复杂,人们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的多样化,重新恢复缙云轩辕祭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感受的出口,即使这个仪式过程是多么现代化,多么和以往不一样,但民众是不会在意的,他们只关注自己最内心的欲望与想法。

(三)非遗热潮的影响

缙云轩辕祭典于2008年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搞清楚缙云轩辕祭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故事,笔者前往缙云县非遗中心拜访了编写所有非遗申报书的缙云县非遗办老同志胡盛伟,据胡盛伟介绍,“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全国开展民间文学采集活动,当时我受委托负责收集民间故事的时候,在缙云的村子里就听到过大量的黄帝传说,但是我当时也就当故事听听就过去了,也没有觉得很特别……”②被访谈人:胡盛伟,大专学历。访谈地点:缙云县文化馆非遗中心胡盛伟办公室。访谈时间:2014年12月31日下午。胡盛伟是缙云文化馆非遗中心老同志,负责收集编写缙云轩辕黄帝非遗申报书。后来,90年代,政府开始大量传播宣传黄帝传说,并在1998年举办了第一届公祭轩辕黄帝典礼。2004年,中国加入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非遗项目之中就有民间信仰这一条的存在。随后,在中国,一大批祭祀仪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黄帝祭典、炎帝祭典、妈祖祭典、伏羲氏祭典等都踊跃申报国家非遗。这股潮流也吹到了浙江省的缙云县,当时,胡盛伟就收到政府的任务以及领导的委托,撰写非遗申报书。在此期间,他走访了鼎湖村附近的很多村落,收集了很多的材料,也拍摄了短片,缙云轩辕黄帝祭祀很顺利地被纳入县级非遗名录。此后,他在原来的材料基础上又加以完善,把申报书递交给省非遗办。但是省里的非遗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缙云轩辕祭典过多地显示出官方意志却鲜有民间参与的内容。自此,县政府则在民祭之后增设了游客民众在道士带领下以“两仪阵法”自由祭拜的内容,并要求在黄帝祠宇之外在河阳古民居增设民间祭拜轩辕黄帝的内容。之后,为了采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文字材料和影像材料,缙云县政府在2009年举办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公祭仪式,至此,缙云轩辕黄帝祭祀大典终于在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语

缙云县地处浙南偏远山区,世代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甚少,而在这一片土地上却密集地、不间断地出现关于黄帝事迹的传说和遗迹,这本就是一个令人好奇的话题。现如今,缙云县政府和人民抓住机遇,借“黄帝之力”宣传和发展黄帝文化,不可否认,这一举措是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中国在经历了各种政治文化活动之后,很多的所谓的传统文化几乎是从零开始,政府以及文化人士对于这些遭受了严重毁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创造、发明,事实上有力地保护和延续了这些文化。而对于传统的再造我们不能一味地持否定批评的态度,对于这一现代愈演愈烈的文化现象,其“是”与“非”已经并不重要,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好这些传统文化、如何基于当地政府利益而又不脱离民众的生活制定文化政策,并对于这一文化政策之后的监督和管理给予更大的后续关注。

整篇文章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文章中对于“传统再造”的理论分析以及现象原因分析还不够深入,这是笔者比较遗憾的地方,笔者也希望能利用今后的时间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① 钟梦迪,浙江师范大学2013级民俗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仙都祭典轩辕
龙坂轩辕联 毛选选 书法作品
人间仙都
妈祖祭典
立春为什么又被称为“打春”
立春为什么又被称为“打春”
仙都美照
海上仙都
轩辕颂
First Man
王者之星——轩辕十四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