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小学德育价值取向研究文献综述

2016-04-17李佳临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德育工作

李佳临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当前中小学德育价值取向研究文献综述

李佳临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实用性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学校就用抽象神圣的、被认为是合理的社会规章制度,为学生拟定了孩子世界所难以理解的崇高的德育目标,这就使德育从谆谆教诲变成机械的背诵与执行,将德育书本化和形式化,并没有落实到中小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行为当中。所以,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完善对中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德育机制,在这个过程当中创建一个能让学生接受并且能具体落实到日常行为中的德育标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道德教育;中小学德育;价值取向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科技与教育的进步,人类逐渐步入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主导、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走向深入。在此次改革中,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也在渐渐嬗变。德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抉择以及用什么途径才能将德育内容更好的传授给学生,使其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三)研究背景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化迅速而剧烈,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并存,理想的冲突、价值的冲突、规范的冲突弥漫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社会问题重叠交错,存在着多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是青少年社会化不可回避的社会事实与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同程度地目睹了各种社会问题,甚至社会的丑恶和黑暗面。因此,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给青少年的成长以及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面对着诸多新情境与新问题。在我国现实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很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教育没有生存空间”。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价值取向研究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不断深入和拔高。随着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外,我们还教会了学生什么?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会学生去适应生活和改变未来?我们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标准是谁来制定?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也做出了不懈努力,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网等知识平台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含有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的相关文献约10000余篇,近一年的有1000余篇。同时,在万方网搜索含有关键词“中小学德育价值取向”共计54篇。这说明我国学者们对中小学德育价值取向这一领域是有一定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因此,本文仅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实施这几个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述。

二、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德育的研究

1.对德育目标的研究

杜时忠教授在《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一文中,将“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看作学校德育的第一大矛盾。“德育无位”的实质是学校教育道德性的遗忘与失落,即学校教育本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承担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而现实的学校教育却遗忘了其社会使命,没有承担起社会大系统赋予的育人责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德育对其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影响其终身发展,而脱离现实的德育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或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有责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摒弃一切虚假粉饰、假大空的说教,使德育更加真实可靠,同时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

2.对德育内容的研究

当前,中小学校中“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重视教育者人格示范和现实生活中榜样典型的诱导、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奖惩措施强化等方法”。这种教育的价值理念导向是成人的,目的是为既定的价值目标服务,却忽略了儿童的实际需要,同时这样的德育也没有帮助儿童适应当下的生活情境。

江天等学者认为,我们在确定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原则的时候,首先要“教育青少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志向”。从德育的政治目的来看,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而且合理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常常将这样的宏大话语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理解起来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不是在一个相对平等且容易理解的话语体系中,所以德育的实效性也有可能大大减弱,学生在德育中往往也是得之甚微。

王祖亮认为,德育工作当然有自己的目标选择,但是德育目标的设立讲究一个合理性,如果“学校德育目标定得太高、太大,习惯制造学校德育的‘神话’,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而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实施,导致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乃至‘落空’的现象”。可见,中小学德育的目标选择应该是着眼于可以落实在现实中,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接地气”。

3.对德育实施的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传统的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德育知识的传授来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相对而言是比较贫乏的。学生群体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他们是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对周围和课外发生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而对于思维之中或者抽象之中的问题则较难理解,因而往往会回避。所以,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尤其注意选取那些有着一定的两难性或者矛盾性的事物来为德育工作丰富材料,进而引发学生对其中的道德判断进行思考。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充满了现实的挑战和多元的并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因此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所确立的方向应该是帮助学生在多变的环境中如何确立自我最基本的价值坚守,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求道德理想境界的出现。如果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盲目地追求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事实上这已然脱离道德教育最为本真的价值——生活取向。

青少年时期是形成基本伦理道德与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的时期,教会学生如何甄别、选择、判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今天就显得更加艰巨。现在,新课程改革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德育教育应转变目标取向,积极实现德育内容、德育实施取向的嬗变,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切实确立科学的道德学习取向,完成德育整体取向的重构,从而奠定未来德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1]张明悦.传统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现代德育理念的建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吴伟波.道德养成:中小学德育的应然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6)

[3]张伟.德育为何?德育何为——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德育危机及其走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

[4]许峰.对素质教育和德育关系的几点认识[J],教育导刊,2001(2).

[5]金燕娜.发达国家中小学德育研究新特点及新趋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7).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德育工作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