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荣誉军人社会融入问题探究
——以广东省某荣军医院为例
2016-04-17石鹏
石 鹏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残障荣誉军人社会融入问题探究
——以广东省某荣军医院为例
石 鹏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残障荣誉军人是一个特殊的残疾人群体,由于参加革命工作或者国防建设造成身体严重残疾,由民政部门按照相关优抚政策集中安置在荣军医院休养生活。日常人际网络局限,身份的急剧转换,长期与社会的封闭隔离,造成残障荣誉军人群体产生诸多问题,很多残障荣誉军人无法正确认识接纳自我,社会角色失调等,不仅影响身体康复,而且随之产生心态不平衡,情绪容易波动等困境,给照顾荣军休养生活的医护工作人员也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和负担。专业社会工作的引入,为残障荣誉军人康复工作注入了新的元素,为分析残障荣誉军人产生问题的各种因素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社会工作;残障荣誉军人;增能
广东省Y荣军医院是广东省内一所专门安置不同时期在部队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一到四级残障荣誉军人的优抚安置医院。残障荣誉军人简称荣军,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因战因公因病致残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统称为荣军,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一到四级残疾军人可以选择由民政部门集中安置到荣军医院休养康复。目前荣军医院安置住院荣军共有45人,荣军医院的住院荣军是一个特殊的残疾军人群体,共同特点是身体都有严重残障或者精神障碍,日常生活由民政部门集中供养负责,医疗康复费用由国家财政承担。在荣军医院集中供养的荣军中,既有参加革命工作期间躯体和心理遭受过战争创伤,同时伴随很多慢性疾病的老年荣军,又有新时期因军事训练或参加抢险救灾造成重度残疾的中青年荣军,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青年时期部队退伍安置入住荣军医院休养康复,需要在荣军医院度过他们人生中剩余的时光,荣军医院对他们来说既是康复治疗医院,同时又是他们的赖以生活的家园。
荣军医院安置休养的荣军大部分为高位截瘫和卧床等重度残障人员,生活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日常衣食住行经常需要依靠医护人员协助进行。自身残障和环境客观因素限制了住院荣军与外界社会的接触与交往,主要社会关系局限于一个经常只有医护人员的小圈子里。缺少社会参与,且亲属朋友探视较少,社交网络局限,使荣军群体常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封闭隔绝的环境中。长此以往,造成很多荣军性格比较孤僻,拒绝和他人交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使荣军常产生无助感、自卑感,自尊心非常脆弱,往往怀有强烈的被遗弃感。荣军的内心容易走向封闭与极端,心理情绪波动较大,不仅影响自身正常人际关系,还会影响与医护人员之间关系,给医护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和增加额外负担。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很多荣军在内心深处非常渴望与他人交往,渴望参与社会活动,渴望被社会所接纳,所表现出的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一、荣军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问题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持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接受自己现实中所处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身缺点而自卑自责。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可能性,也就是怎样在一个不完满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自我上面,建立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趋于完满的自我。这就必须要经过三个环节: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变。①
荣军医院的住院荣军经历由军队到地方、有军人到百姓,尤其是由健全人到残疾退役军人,在实现角色模式转换过程中,由于对新旧角色认识不清、理解不一,往往造成心理失衡、角色失调、行为失范、对个人身份地位普遍具有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的心态。
自我接纳与荣军心理健康联系密切。正常的自我接纳产生于人际交往中,又影响人际交往。很多荣军具有社交恐惧心理,其根源就在于自我不接纳,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无法接受因为自身残疾而需要别人照顾生活的事实,不能有效确立自身完整的形象,在内心自我对立,自我批判。面对自己的缺点和身体缺陷,经常采取逃避自嘲的态度,对自己不满、失望甚至否认、拒绝。
在这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技术帮助荣军明确辨析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认识非理性信念和思维对其今后生活的影响,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引导荣军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积极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二、相关人际支持网络的构建
人际关系网络通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而住院荣军由于身体残障,活动受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很多困境:自我封闭,缺乏自信,严重自卑,矛盾心理、面子问题等。由于环境客观原因的制约,人际关系比较单一,医护人员构成了荣军的主要人际网络,外界社会层面能发挥互助作用的资源有限,照顾荣军生活的医护人员经常工作繁重,还要兼顾家庭生活,心理压力较大。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构建家庭支持网络、朋辈群体交流网络,以及医护工作人员支持网络等改善相关困境。
第一、构建家庭支持网络。针对荣军家庭之间,特别是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很多荣军自感因身体残障原因长期远离父母家庭,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心怀愧疚感。社工可以链接医院内部资源协助荣军双亲开展定期亲情探亲活动,或者协助荣军回乡探亲,增进荣军与父母之间感情交流,提供亲情支持。
第二、构建朋辈交流网络。很多荣军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有的喜欢下象棋,有的擅长写作,有的喜欢唱歌,社工可以建立支持小组,联合动员附近大学院校的文娱团体,以及医院青年职工开展志愿者探访和文娱联欢活动,结合荣军特长与兴趣,组成棋艺小组,读书小组,歌唱小组等,鼓励荣军敞开自己的内心,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小组活动,通过社会参与使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荣军这个群体,促进荣军与社会的交流沟通,让荣军感受到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关怀。积极构建朋辈支持网络。
第三、构建医护工作人员支持网络。医护工作人员与荣军朝夕相处,面临很多压力,工作任务繁重,经常不被荣军理解,甚至出现针对荣军的情绪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帮助进行压力释放和情绪调适。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医护人员支持小组,给医护人员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帮助,让工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帮助医护人员掌握冲突化解技巧,情绪的放松技巧等。
三、住院荣军社会角色转换问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是阐述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关于我们与他人关系以及他们的期望和反应导致我们以具有特色的方式进行回应。角色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的社会影响方面,而不是心理方面。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社会角色是人在一定社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角色理论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角色采择。既对自己和他人所扮演角色的设想。二是角色扮演。即个人按照他人和社会的期望所表现出的行为。三是角色冲突。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每个角色之间很难达到和谐和平衡,经常会出现角色间的冲突和矛盾。
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在荣军医院休养的荣军,基本都是青年时期服役受伤致残,进入医院休养的平均年龄在十八九岁,安置休养到荣军医院后,整个人生的剩余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封闭的生活认为自己被社会抛弃了,是社会的包袱,拖累了别人,认为自己失去存在的价值,自我价值感低。
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荣军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树立新的社会角色。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掘荣军身上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帮助荣军社会角色的回归,实现自身可以实现的价值,引导和协助荣军实现力所能及的助人活动、参与服务社会,促进个人成长和提升个人自尊感。可以根据荣军的特点可以开展助人助己双赢活动,比如联系附近中小学,开展革命荣军为小学生做课外辅导员活动,组织荣军为小学生讲革命故事,一起唱红歌等。
四、残障荣誉军人的增能
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增能理论又称为充权或者赋权,意思是让人有更多的,更大的责任感,有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增能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增能强调恢复个体丧失的机体及社会的功能,同时关注面对生活的勇气,通过助人自助的理念激发其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从理论上来说,弱势群体的增能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增能模式。根据西方成熟的社会工作理论,增能模式主要有个体自身的增能和外力推动的增能两种模式。②
“个体主动模式”强调个体在增能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增能并不是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者激发案主的潜能。③增能的关键在于案主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增能,个体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得到提升及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获得了更多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技巧,能力,资源和机会。
“外力推动模式”则强调外部力量在弱势群体增能过程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主张通过外力来激活弱势群体主体,并通过客体与主体的不断互动和构建达到不断增能的目的。④外部力量推动即指营造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外部环境制度,舆论保护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也只协助弱势群体实现自助和自我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过程以及其他社会帮助过程。
然而现实来看,荣军个体内部增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如存在行动不便,人际关系单薄,社会参与程度低等问题,但是荣军群体内心具有学习和希望改变的愿望,渴望改变自身生活质量和追求幸福生活。作为独立个体,荣军具有其自身潜能、资源,但是由于个人和社会的限制,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些优势,也不知如何激发这些潜能。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掘其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努力实现自己提升和改变。
要改变荣军目前困境,实现有效增能,外部的推动力量是主要和必须的。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与荣军一起致力于其潜能的发现和发掘,如个人特质、人际交往和社会资源等;其次社会工作者应清楚荣军的需求,了解其理想的改变,激发其改变现状的动力;再者,社会工作者需要对住院荣军表现出耐心、细心,专注和同理心,形成彼此之间信赖关系。发掘每个荣军的优势特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案工作,又可以利用小组工作的方式组织住院荣军参加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协助住院荣军处理个人心理,社会交往与生活环境的问题,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积极维护自身的尊严和自身的权益,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现实,实现自我完全接纳,提升自我价值感,丰富荣军医院的休养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实现社会生活正常化,实现自身的成长。
五、结语
本文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分析荣军医院残障荣誉军人所面临困境,探讨改善或者解决残障荣誉军人在融入社会时存在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问题,如荣军自我接纳认知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较低的问题,自身社会角色转变自我价值感低的问题等。通过相关理论解释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相关社会环境因素,解决或改善荣军医院残障荣誉军人目前存在的困境,希望通过残障荣誉军人的增能,使荣军的休养康复生活得到改善,以及荣军个人能力得到改变与提升,荣军人际关系网络改善加强,实现荣军融入社会,提升自我价值,树立创建美好生活的信心,努力促进社会生活走向正常化,营造荣军渴望的幸福生活家园。同时,改善医护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和住院荣军的关系和谐互动。保证荣军医院能够稳步发展,圆满完成政府所交付的荣军休养安置任务,促进国防事业稳定和民政优抚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康丽颖.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J].中小学管理,2000.05
②范斌.弱势群体的增能及模式选择[M].学术研究,2004.12
③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M].社会学研究,2003.05
④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M].社会学研究,2003.05
[1]本书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石鹏(1985—),男,汉族,广东广州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