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解题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6-04-17陈秀凯
陈秀凯
(长乐市湖南中学,福建 长乐 350212)
示范性解题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陈秀凯
(长乐市湖南中学,福建 长乐 350212)
语文课堂应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初中校现状的示范性解题策略,力争做到使其具备程序性、范例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鲜活、详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在农村初中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教师示范性解题;程序性;范例性;情感性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也越来越广。诚然,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或缺的‘教’的主体,失去这一主体,即失去组织和引导等,学生的学习将陷入盲目、混乱,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必然很差。”[1]因此,我们要追本溯源,研究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切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不少农村初中校面对的现状是:办学条件不完善,教学基本设施仍不齐全,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在家学习时间较少,阅读量不足,学生的流动性较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我们试图通过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研究,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初中校学生的学业水平。
什么是教师示范性解题?教师示范性解题即教师示范性解决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对自身解决问题的理论或方法进行示范性的解决问题的展示,使学生直接感受课堂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在农村初中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包括:对阅读文本的教师示范性解读和对具体题目的教师示范性解答。两年来,笔者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初中校现状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力争做到使其具备程序性、范例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在鲜活、详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在农村初中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下笔者将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的程序性、范例性和情感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程序性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序的,因而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关于事物的知识应该放在关于它们的组合的知识之前;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2]他主张,在知识的安排上,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夸美纽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求如此,语文课堂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程序性要求也如此。语文课堂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程序性,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帮助学生能够找到题目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按一定步骤来有序的解答问题。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解题的过程是按一定步骤来解决的;二是解题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是按一定步骤来累积的。例如近年来各地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阅读感悟题”,可以按三个步骤来解答:第一步,提取观点;第二步,结合原文或生活中的事例、名言论述;第三步,所以,我们要怎样。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的程序性的第一个层面。从第二个层面来说,解这类题目实际上解答每道题都是在写一篇微型的议论文,这就要求学生有议论文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引导学生学习或回顾议论文基本知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而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也不能架空来学习,要结合一些规范的议论文阅读文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来学习。就笔者个人而言,第一步是结合《一切皆有可能》这篇规范的议论短文来学习,这篇短文先提出中心论点:一切皆有可能;然后用莫言从放牛娃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事实论据和引用丘吉尔的名言等道理论据,分别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提出“朋友,一切皆有可能,我辈当努力”的期望。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回顾九年级的文言文《〈孟子〉两章》的论证思路。因此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的程序性的第二层面来讲,教师示范性解“阅读感悟题”是这样梳理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先以《一切皆有可能》这篇规范的议论短文为例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再以九年级的文言文《〈孟子〉两章》为例回顾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然后在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写微型议论文的方式来解答“阅读感悟题”。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一定不能架空地讲解知识点,而要根据农村初中校学生的学情,在引导学生掌握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序地进行。
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范例性
语文课堂教师示范性解题的范例性是以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倡导的范例教学法为理论依据,“以范例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是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3]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的范例性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有代表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近年来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的仿句题(包括对联),这类题目解题,笔者选择了一个有代表性、有趣味性的对联题(以“霍去病”为上联,写出下联)作为范例进行示范性解题:结合对联的基本特点来讲授——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霍去病,三个字,姓+名;对出的下联也必须三个字,姓+名);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霍去病,三个字,姓+名:动词+名词;对出的下联也必须三个字,姓+名:动词+名词);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霍去病是历史名人,对出的下联也必须是个历史名人——辛弃疾)。在教师示范性解答完这道题的基础上,总结出这类题目解题的策略,可以按三个步骤来解答:第一步,划分停顿;第二步,分析词性;第三步,关联内容。这样通过这个有代表性的“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仿句题(包括对联)的解题规律,形成解题策略,举一反三,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的范例性能促使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初中校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复述式地掌握知识;促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他们的思维方法和提高运用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三、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情感性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必须融入教师强烈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4]这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就是语文课堂教师示范性解题的情感性。
这里所说“情感性”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说教师示范性解题要懂得换位思考,从普通中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为难学生,通过教师下水作业体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阅读文本的教师示范性解读,务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第二层意思是说教师要用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语文教师要用感动自己的示范性文本解读来能感动学生。例如,学习《黄河颂》教师可以通过充满感情的示范性朗读,把文本的歌颂中华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递给学生。再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示范性解读,引导学习去体会一个民族失去自由,失去使用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的悲哀与沉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及其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了教师这些真情的传递,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美与丑、善与恶、光荣与耻辱、伟大与平庸。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的“情感性”的第三层意思是,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学生是教师情感的交流者,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爱——爱事业、爱学生。作为农村初中校的学生更需要关心与爱护,打造温馨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感爱从而学会爱。例如,鼓励,回顾一学期的语文课堂,想想是否给过每位同学一次狠狠的鼓励?问问自己是否能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下关于语文课堂的温馨片断?给学生足够的关爱,用爱来影响学生!
总之,“语文教育的所有环节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面对农村初中语文薄弱校的现实状况,如果课堂教学少有成效,甚至没有成效,那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不会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会明显提升,就更不用说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了。只有我们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初中校现状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示范性解题策略,力争做到使其具备程序性、范例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才能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当然,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结合农村初中语文薄弱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1]鲍道宏.语文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意识[J].福建教育(中学版),2014(1,2).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朱永新.老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应永恒.本然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G420
A
1673-9884(2016)08-0014-03
2016-07-19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FZ2014GH095)
陈秀凯(1978-),男,福建长乐人,长乐市湖南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