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2016-04-17王宗乾张广知袁惠芬
王宗乾,张广知,袁惠芬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王宗乾,张广知,袁惠芬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对我国轻纺产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梳理当前我国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该类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招生宣传、教育管理、专业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角度提出应对措施,为促进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纺类专业;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习惯上将纺织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及其开设的专业方向归属于轻纺类专业大类[1]。轻纺类专业现在是公认的报考冷门专业,尤其从2009年以后,随着生源总体减少趋势的出现,轻纺类专业招生更是进入了“枯水期”[2-3]。从教育部、各省市相关专业的教学会议通报可知,轻纺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90%以上的招生计划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完成,这给轻纺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设轻纺类专业的高校需要对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及专业思想稳定投入很多精力,并从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开设、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但专业报考情况并未好转[4-5]。同时,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已有高校为进入一本招生梯队或为提高学校整体的录取分数线,采取缩减轻纺类专业招生规模甚至停招相关专业的做法。笔者认为,专业停招将进一步加剧轻纺类专业的招生难度,并向社会和公众传递了该专业发展的负面信息,这将使轻纺类专业的高等教育雪上加霜。
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与发展现状看,纺织产业仍将长期占有较大的比重,且纺织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更需要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鲜明的产业基础效应[6-7]。同时,我国传统行业正处于重要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阶段,轻纺产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若没有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将极大地延长我国轻纺产业的“调转促”周期,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8-9]。为此,认清当前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这将不仅促进该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轻纺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二、 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分析轻纺类专业的招生与专业教育现状,可梳理出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1. 持续较低的专业报考率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使考生在报考专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笔者曾对大一新生的专业选择进行问卷调查,由调查结果可知,当今的考生选择所学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向性,他们普遍对新兴专业具有较高的兴趣,而对传统专业非常淡漠。在学生选择专业时,高中教师、学生家长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因传统的轻纺企业向社会展示的形象较差,社会认可度不高,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工作环境差、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导致轻纺类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且这种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2. 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稳定现象突出
通过志愿调剂录取的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又较多地关注生活教育、制度教育等内容,在入学专业教育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学生从入学开始其专业思想就不稳定[10]。同时,普通高校制定了转专业制度,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调换所学专业,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轻纺类等传统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
3. 专业学生数不足与生源质量降低的趋势明显
轻纺类专业即使通过调剂志愿也无法实现满招的情况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同时还存在虽已录取但未实际报到的情况,且这种现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大学生源减少、录取率不减反增的现状,将直接导致大学生源质量的下降[11],专业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加,同时教与学的矛盾也日益显现。有研究表明,生源质量与学风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2]。
4. 学生需求趋于多元化
目前多数高校实行网上选课、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员等制度,借助这些制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他们可通过教学信息反馈、教学提案等形式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筛选,同时也可借助精品课程资源等信息,提出学习专业前沿知识的需求。此外,轻纺类专业学生的需求还表现在对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通过市场的优化配置,很多轻纺企业仅生产或加工独具特色的单一系列产品,已无法在产品广度和产业链完整方面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13],因此必须要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以及持续增加有关专业新技术的设计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5. 教育教学管理难度陡增
一方面,因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学风差的问题日益明显,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陡增;另一方面,高校职能部门对师资管理、专业建设与投入、教师工作量核算的难度也陡增。
6. 研究生生源更为枯竭
轻纺类专业本科教育招生困难将直接影响本专业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现在高校普遍存在研究生招生不满的问题,还有部分高校采用多次调剂志愿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招生,甚至在招生条件上放低要求,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三、 应对措施
上述每个问题都制约了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认清本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才可办出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提升本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和专业价值,实现持续向社会培养、输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 做好独具匠心的招生宣传工作
既然学生和家长在志愿报考上对轻纺类专业存有偏见,作为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更加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将专业的发展全貌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和家长。在招生宣传上,高校若联合本类专业的优质就业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作专业宣传材料(包括纸质材料与音像材料),并一同走进高校生源地,通过学术报告、学科竞赛等形式宣传专业信息,将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2. 制定精细化的专业教育管理制度
轻纺产业是我国优势比较明显的产业。轻纺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高校必须肩负起这个职责。针对轻纺类等传统专业的招生困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招生部门不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建议从学费补助、传统专业奖学金设置、专业照顾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突出宣传该类专业,提高专业的认识度和专业报考率。在具体的专业教学管理方面,不能因轻纺类专业在校生少就对专业任课教师的工作课时按人数进行折算,变相降低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影响专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 专业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基于轻纺类专业招生现状,高校应该试点该类专业的精英化教育。这里说的精英化专业教育意为将本可以多数人享用的教学资源用于较少数的学生群体,这样的精英化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必将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向社会培养、输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扩大专业影响度,吸引学生报考。这种精英化轻纺类专业高等教育与当前我国实行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并无实质性的冲突。我校(安徽工程大学)在轻纺类专业教育中已提出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并通过增设专业方向,因材施教,来满足社会与产业对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4]。聘请优质用人基地负责人协同专业教师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社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促进产、学的协调发展[15]。
4. 探索轻纺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专业更需要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学校的单一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中心,设置创新学分,实现产、学互通的教学方式[16]。笔者还提出基于 “互联网+”理念的诸如“互联网+数码印花” “互联网+纺织品贸易”等教学模块,并付诸教学尝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下一步将完善制定更为详细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宗乾, 刘新华, 黄小华, 等. 浅析入学专业教育对纺织类新生培养的重要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8): 137-138.
[2] 李石君, 吕军勇. “冷招生专业” 大学生培养路径探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 211-213.
[3] 许邦兴. 高校生源缩减的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5): 138-146.
[4] 董震, 丁志荣. 产业升级加速背景下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实践:以南通大学为例[J]. 纺织教育, 2012, 27(2): 99-101.
[5] 田秀枝, 蒋学, 王树根, 等. 轻化工程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 2013 (5): 50-52.
[6] 郭先登. 关于纺织业实施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 山东纺织经济, 2012 (5): 5-9.
[7] 卫小鹃. 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分析[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 (12): 9-10.
[8] 科策. 贯彻落实 “调转促” 任务 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J]. 安徽科技, 2015 (11): 7-8.
[9] 龚进礼. 2005 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 纺织导报, 2006 (3): 6-8.
[10]杜金梅, 王树根, 王潮霞, 等. 专业导论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以 “轻化工程导论” 课程为例[J]. 纺织服装教育, 2015, 30(2): 128-129.
[11]李宁. 谈谈如何面对高校生源质量下降问题[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5(8): 84-84.
[12]张蕴启. 高职院校学风与文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3 (26): 40-41.
[13]徐金玉. 简析我国纺织专业市场的规模化集聚特色[J]. 现代商业, 2014 (30): 24-25.
[14]赵晓燕, 纪俊玲, 林富荣, 等. 学科交叉型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思路[J]. 广东化工, 2013, 40(19): 166-167.
[15]王平, 王潮霞, 袁久刚, 等. 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 纺织科技进展, 2014 (4): 81-83.
[16]周天池. 轻化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共建工程教育中心的实践与思考[J]. 山东纺织经济, 2015 (6): 58-60.
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项目(2013sxsxjd03);安徽工程大学校级教学团队项目(2015jxtd03)
作者简介:王宗乾(1982—),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染整技术。E-mail:wzqian@ahpu.edu.c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3-01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