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习作——学生幸福习作新探索
2016-04-16幸卫芳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幸卫芳(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互联网+”习作——学生幸福习作新探索
幸卫芳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互联网+”语境下,习作教学可采用:分享下载节目——妙材需积淀;推荐经典名作——妙思需拓展;观察拍照记录——妙景需发现;上传交流评议——妙文需锤炼。借助“互联网+”,建立多维习作交流台,孩子们惬意交流自己看的书籍和写的习作,幸福习作花儿正悄悄开。
互联网;幸福习作;探索
为激发孩子们阅读和习作兴趣,丰富生活,笔者创建了“附小幸福花儿悄悄开”班级QQ习作群。孩子们于每周六晚上7点30分到8点30分,在群中惬意交流自己看的书籍和写的习作。在实践中,笔者采用“互联网+”习作的方式,激发孩子幸福习作的兴趣,欣喜感受到幸福花儿正悄悄开。
一、分享下载节目——妙材需积淀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素材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许多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原因是没有习作的素材,即缺少丰富的感性或理性材料。教师在QQ群上推荐下载的《新闻袋袋裤》《焦点访谈》等新闻节目精彩片段,推荐下载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诗词大赛》电视节目,通过推荐这些有声的节目,让学生解脱埋头学习的疲劳,从中获得较多的信息,不再做井底之蛙。笔者还将自己搜集到的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新闻信息,放在QQ群上,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交流,跨越时空,能让放假期间处于不同地方的孩子互相交流,同时还能解决众多同学参加交流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围绕同一个话题开展讨论,变异步为同步,分享交流体会。网络沟通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促进孩子们积累习作素材。
二、推荐经典名作——妙思需拓展
绘本是学生喜爱的。笔者收集了六百多本的电子绘本,根据不同的主题,每次推荐几本,发在QQ群的文件夹中,让孩子自由阅读并尝试创编。如结合四下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推荐阅读绘本《獾的礼物》,这是英国作家苏珊·华莱写的,图文并茂,同学们读后纷纷点赞。教师因势利导:“你喜欢故事中的獾吗?为什么?”“你觉得獾这样做值得吗?”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獾的一生是有意义的。”“獾非常乐于助人。”“当獾要离开时,他一点也不难过。”笔者感叹:“是啊,獾留下来的“礼物”像是宝藏一样。帮助有需要的人,体现生命的意义。”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想象,编创情节:“獾死了,你认为森林里的动物会怎么样呢?会发生什么事?獾真的走了吗?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在群中相互启迪思维,围绕生命主题编童话。
童诗短小,但妙趣横生。笔者假期每日推荐一首,并鼓励仿写。如把台湾陈木城写的《拉链》发在QQ上,请同学们诵读欣赏。笔者接着启发学生模仿创编。同学们兴致高涨,七嘴八舌改起来。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说出的童言童语,常常是“语出惊人”,妙不可言的。如学生共同创编的儿歌:
拉链
大海,有一件蓝蓝的披肩,
游轮游过去——
把白色的拉链拉上了。
草原,有一件绿色的毛衣,
羊群奔跑着——
把拉链拉上又拉下。
我们家,是一件温暖的羽绒服,
爷爷、奶奶生气时,
把拉链拉开了,
可爱的弟弟和我蹦蹦跳跳,
又把拉链拉上了。
让同学们阅读童诗时,鼓励大家课外多找点儿歌读读,尝试写一写儿歌,一定能激发灵感,写出有意思的儿歌。
三、观察拍照记录——妙景需发现
当智能手机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时候,我们应重视这样一个强大的沟通技术的存在。[1]美好的生活,可以用手机的录音及录像的功能进行记录,让手机中的相机成为记录孩子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假期,拿起手中的相机可以沿路记录大自然的风景、记录遇到的故事、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这点点积累的瞬间就成了以后写作的重要素材。“小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能力的强弱。”[2]由于学生对于很多事物是充满好奇的,利用手机的相机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且非常方便。
如笔者在班级内组织“我学会了感恩”主题的摄影展,要求学生自己拍下或请父母拍下,自己看到或亲身经历的学会感恩的情景照片,上传QQ群进行展示,在习作课堂中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其他人介绍拍摄这张相片的原因,从哪儿感受到学会感恩的,促进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随后组织班级办一集班刊,展示学生拍摄的作品及感恩的习作,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从生活中撷取素材,体验生活丰富多彩。笔者相信,就算此去十几年,当学生再次点开这些照片,关于童年生活的记忆定会瞬间绽放,那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定然浮现在眼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拍精彩画面,学生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四、上传交流评议——妙文需锤炼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范作起了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尝试写跟学生同样的文章,即我们常说的“下水文”,并及时上传QQ群,能激发学生兴趣。如班级学生习作语言平平淡淡,叙述不生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巧用熟语是一种好方法,它能增强习作的表现力,吸引读者。如笔者引导学生巧用熟语,增加幽默的效果,上传仿写的《有趣的男女生赛》的片段:
最终谢思航被俘虏了。真是虎落平川被犬欺啊!我们女生请来了“小诸葛亮”郑妍,她不过耍了点小计谋,就轻而易举战胜了男生。我连连称赞:“真是大将出马,一个顶俩。”
“你们女生别得意忘形,得寸进尺了!”男生异口同声。
郑妍听了,做了一个快摔倒的样子,说:“我吓得魂飞魄散,阴阳颠倒了。”
“哎呀,我们男生万事俱备,只差黄志诚啦!”陈彦博大叫。
庄玉祥转过身,担心地对陈彦博说:“黄志诚是足智多谋,就是太瘦小了些。”
学生看了,乐不可支。教师将自己写的下水文对自己的学生公开,让他们参与品评教师的习作,同学们通过评析教师写的下水文,体会在语言场合中,妙用熟语是可以起到言简意赅、妙笔生花的效果。
传统习作,学生写习作,常常只是自己低头写,教师批阅。[3]在自己本子上写,只有教师或小作者两个读者。教师征集学生的习作在QQ群内进行发表,既可以积攒人气,又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表达的平台。在QQ群上,有几十个读者,QQ群就如一个光荣榜一样,学生渴望得到伙伴们积极、正面的评价,促使孩子们认真对待习作。学生评价习作时,一个现成的动态图标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如在后送一朵鲜花、贴张笑脸,或者是几只翘起来的大拇指,折射出伙伴们的鼓励。“QQ”线上评改为孩子们成长助力。集体评价,促进孩子认真完成习作,有的还主动请父母修改习作。大部分上传交流的习作选材来源于生活,立意新颖、表达顺畅,敷衍习作的现象明显减少。QQ群交流的文字、视频、课件、习作等内容能存留在网上,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即使没有参与交流的同学也可以通过阅读QQ上的帖子了解同学的观点,产生思维碰撞,使习作交流成效得到强化。
笔者在“互联网+”习作这块沃土上,积极实践反思,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把得意的习作发到一些网站或刊物的投稿邮箱中。当看到同学因发现自己的习作,如愿发表在报刊杂志而欣喜若狂时,当看到发表习作的样报复印贴在“幸福习作园”时,当看到同学从教师手中接过出版社发的稿酬汇款单时,当一排学生举着幸福“小作家”的奖状拍照时,学生们热切、羡慕、敬佩的心境,能化为幸福习作的内驱力,激励学生们继续在幸福习作的花园里徜徉。实践证明,建多维习作展示和交流台,能促进学生乐写。
[1]张小军.手机摄影的当下与未来[J].中国记者,2014(6).
[2]贾志敏.作文,不算太难教[J].小学教学,2015(12).
[3]朱丽琴.“QQ周记”及其评改[J].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5(8).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