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非常采访
2016-04-16张立
■张立
非常时期非常采访
■张立
2008年5月20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8天后,我作为检察日报社第二批派出的记者,奔赴地震灾区采访。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一次。我们出发之时,当地余震不断,抗震救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这次采访注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凌晨抵达成都
5月20日晚,我和两位同事来到首都机场,在空荡荡的候机大厅等待了三个多小时后,搭乘末班飞机飞往成都。
21日凌晨两点半抵达成都,我们被临时安置在离机场不远的四川省检察院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里面有一个凉棚,用彩条布围了起来,里面摆上双层铁架子床,改造成避震棚。我被带到女生棚这边,摸黑爬上一张上铺,一摸,床上的被子是潮的。安全第一,我顾不上太多,和衣躺下。外面下着雨,雨打在彩条布上滴答响不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天亮后,我们来到四川省检察院,省领导亲切接见了我们。我和同事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地区采访,我主要负责成都地区,大家分头出发。
发掘虞锦华事迹
5月21日下午,我前往都江堰市。当我们的采访车穿行在都江堰大街上时,我看到的是街两边摇摇欲坠的房屋。都江堰市检察院的办公楼也变成了一座危楼,整体向后倾斜,墙面瓷砖脱落。干警们搬进一座简易二层小楼。有的干警宿舍楼倒塌,二层小楼前搭起了十顶帐篷就成了他们的临时居所。我采访了几名干警,了解他们在地震发生后参与救灾的故事,以及办公和生活情况。
采访临近结束时,一位干警提到该院反贪局干警张光全的妻子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150个小时获救生还,正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进行抢救。我意识到这则新闻的重要价值,决定马上赴成都军区总医院实地采访。
晚上九点多,我们抵达成都军区总医院,向张光全及虞锦华的主治医生了解了抢救及救治情况。晚上回到驻地后,我迅速写就《检察官妻子创造生命奇迹被埋150小时后获救生还》这则消息发回报社。然后又整理下午在都江堰市检察院采访的内容,写就通讯《为了大家,他们抛下小家——都江堰市检察院干警抗震救灾剪影》。这一夜,几乎忙了通宵。
深入采访何淼
5月21日一早,我奔赴龙池镇,采访都江堰市检察院代理检察长何淼。5月12日是何淼上任的第一天,地震发生后,他先是担任都江堰市中医院的救灾指挥长,连续奋战六个昼夜后,又被任命为龙池镇救灾指挥长,随即奔赴毗邻震中映秀的龙池镇,深入到各个村组指挥救灾工作。
龙池镇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盘山公路。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第一次见识了南方大山的险峻。盘山公路一侧紧靠着陡壁,一侧则是悬崖,平日里行车就像穿云驾雾,地震后,有的路面被震得隆起,有的地面散落着从山上滚下的石块,又增加了几分危险。在穿过一条隧道时,隧道细长,对面的出口看上去只有一个小亮点,走到中间时居然隧道顶上哗哗地往下漏水,我们的车像穿过水帘洞一样从隧道里钻出来。
在龙池镇,我近身采访何淼一整天,跟随他深入到村里查看灾情,到发生滑坡的现场进行勘察,听他讲述自己组织救灾的故事。中午,我在龙池镇救灾指挥部吃了一顿“救灾饭”,饭菜都盛在一个大碗里面,菜是回锅肉。指挥部的同志告诉我,平时是没有肉吃的,这是村民把自己家的猪杀了送给指挥部的,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饭菜虽然简陋,但其中的真情让人感动。
山里的太阳很毒辣,我在太阳地里暴晒了一天,下午回到驻地一照镜子,才发现鼻子和脸颊被晒得通红,用冷水洗过后开始脱皮。
探访龙门山镇
与龙池镇相比,彭州市龙门山镇的灾情更严重,这里95%的房屋垮塌,道路受阻,桥梁断裂。5月23日,我来到龙门山镇,在通过一条河时,我们的汽车行驶在临时搭起的一座浮桥上。而不远处,就是被震断成几截的小鱼洞大桥。平日里,这种场景只有在灾难影片中见过,眼前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龙门山镇主要是解放军在组织抢险,我们抵达时,解放军正在有秩序地组织行动。我看到了一辆军用餐车,车上有两口大锅,炒菜的铲子大如铁锹。
下山时我们遇到了一点麻烦。原来的路被阻,车必须在两个大石墩之间穿过,空隙只有一辆车的宽度。车上的人全都屏住呼吸,司机师傅一点点地挪动,终于分毫不差地通过,我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玉堂镇感受亲情
5月25日上午,我去了成都市近郊的玉堂镇。玉堂镇是汶川县通往都江堰市的必经之路,从汶川县映秀镇、漩口镇和银杏乡走出来的受灾群众,都在玉堂镇的转运点进行登记,稍事休息,然后被转运到成都市各区县的安置点。那天下着雨,工作人员在登记点冒雨工作。工作人员告诉我,来这儿的人有很多是寻找自己亲人的。
在登记点,我遇到一位来自松潘的中年妇女,她来玉堂镇寻找在地震中失踪的丈夫。她从怀里掏出丈夫的照片和寻人启事,希望我能给她帮助。她披着头巾,眼神忧郁,看得出已从家中出来多日。
从玉堂镇回成都的路上,车上的广播不停地在播放寻人启事,还插播成龙演唱的那首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我深深地体会到,大灾之后,亲情愈发珍贵。
亲历6.4级余震
5月25日下午,我在成都的驻地写稿。突然感到床和椅子在抖动。接着听到“咯噔咯噔”声,这种声音极其沉闷,像从地底发出来的,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门外人声嘈杂,我从窗户望去,院子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旁边楼顶上的电视接收架在左右摆动,幅度大约有30度。我突然意识到:地震了!急忙跑到院子里。
这次地震持续了2分钟。之后的消息报道称,这是一次6.4级的余震,震中在青川,有人员伤亡。
从来没有经历过地震的我,这次切身经历了一次。尽管我所在的成都地区没有发生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事件,但是那个发自地底、极其沉闷的“咯噔”声,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记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采访,让我终生难忘。
在采访中,我亲眼目睹了地震后的断壁残垣,亲身经历了6.4级余震,更走近投身到抗震救灾行动中的检察官,挖掘了他们英勇的事迹,还感受到地震后的人们对生命和亲情的执着追求,体会到什么叫“大灾之中有大爱”。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对忠诚、执着、生命、亲情有了更深层次认识。
作为一名记者,我在一周的采访时间里,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夜以继日地采访写稿,其中连续三天彻夜写稿,现在回头看那段经历,也是拼了。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