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6-04-16袁其国
■袁其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袁其国
1987年11月,我被借调到高检院,参加检察机关统编教材——《检察业务概论》编写工作。第二年,正式调入高检院研究室,开始了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业生涯。
当时,《人民检察》编辑部隶属研究室,主编是曾龙跃,我是副主编。自1992年起,我担任主编。在检察日报社和中国检察出版社成立之前,《人民检察》是检察机关对外的唯一窗口。在检察机关内部,曾经对办刊方向有过争议。有人主张办成类似《民主与法制》《法律与生活》那样面向社会大众的普及型法制读物,以扩大发行量和知名度。对此,我表示反对。我认为,《人民检察》的使命主要就是面向全国检察系统,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不宜再兼有其他职能。我说,这个办刊思想是高检院研究室的老主任王桂五当年确定下来的。为了坚持这个办刊方向,我总结出了《人民检察》“四性”的基本特色,即权威性、指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我在《人民检察》工作了12年。在历任主编和编辑们的共同努力下,《人民检察》一直没有偏离办刊宗旨,而且伴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越办越好,在法律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发行量一直在法律类期刊中名列前茅。从1992年开始,它在历次的中国核心期刊评比中均榜上有名。2016年是《人民检察》创刊60周年,作为它的一名老编辑,我衷心地祝福它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1991年年初,高检院党组决定,创办一张我们检察机关自己的报纸——《中国检察报》(1996年更名为《检察日报》),并将《人民检察》划入报社。当时,我是《人民检察》编辑部主任,得知这个消息后有些意外,心绪也有些复杂。至今,我还记得1991年4月29日的那天上午,阴沉的天空飘着细雨。我和万春等11位同事挤在办公桌椅和书柜之间,客货混装,被一辆东风牌卡车从海淀区小南庄(高检院当时的临时办公地点)拉到海淀区太平路44号,开始了创建《中国检察报》的艰难岁月。
1992年,我作为报社副总编辑兼《人民检察》的主编,分管理论部、记者群工部、新闻研究室,以后还分管过文艺副刊部、摄影美术部等部门。
怎样才能把《检察日报》的理论版办出特色来,并且又有别于《人民检察》,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理论版要体现“新、快、短、活”。新,就是紧紧追踪最近的理论研究成果,不要炒“旧货”;快,就是要发挥报纸出版周期短的优势,抢时间、争速度;短,就是要用较小的篇幅,反映主要论点,浓缩文章精华;活,就是运用多种体裁,甚至可以用新闻体裁,生动、活泼、通俗地表现理论问题。
我在报社工作了9年多。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天的《检察日报》已由25年前的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它不仅有报纸、杂志,还有网络、影视,在中国的报业丛林中独树一帜,声名远播,成为法治宣传的一支主力军。作为它的创办者之一,我想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检察故事”,刘复之检察长当年办报的宗旨真的实现了。
(作者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