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次上两会
2016-04-16高洪海
■高洪海
本报首次上两会
■高洪海
中国检察报第一次采访全国两会是在1992年3月,那时报社成立还不到一年。报纸从1991年的周一刊改到1992年的周二刊,到1994年的周四刊,再到1996年的日报,一切仿佛在转瞬之间。如今,时间过去了25年,记忆大多已模糊,但仍有许多历史碎片留在我的脑海当中。
1992年春节以后,大约是两会的前不久,报社领导刘佑生在部主任会上布置关于两会采访的事情。当时报社还没成立编委会,报社的编务、采访和一些常务事项都在部主任会上解决。
经了解,上两会采访须经过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新闻局的批准才能领到采访证件,中国检察报能有几个采访名额还是个未知数。刘佑生派我和人大、政协两家新闻局联系。
我先联系了政协新闻局,他们按大报标准答应给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两个采访名额。向刘总汇报后,我随即开好介绍信去全国政协取报名表。我又和全国人大新闻局联系,他们说只能给你们一个文字记者名额。我提议邀请人大新闻局的同志到东交民巷最高检招待所吃个便饭,加强联系。那天,刘总带着报社的几个部主任到了东交民巷27号,有新闻部主任王运声、文艺部主任杨振侠、总编室副主任王宪福和我,我当时担任摄影美术部副主任。不一会儿,经不住我的盛情相邀,人大新闻局的同志也到了。新闻局的同志告诉我们,今年采访人大的名额已经报领导批过,不能再增加了,明年可以增加摄影记者。通过这次联系,中国检察报和人大新闻局建立了联系,又得到了来年可以增加采访名额的承诺,双方皆大欢喜。刘总自带酒水,在最高检招待所花了100来块钱,也算丰盛。
回来以后,报社决定,由王运声、郭春滨和我三人参加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七届五次会议的采访报道。王运声是检察院重建后进入检察机关工作,还在基层当过副检察长,经常写些新闻报道,手头很快。郭春滨从法制日报作为采访骨干调到本报,科班出身,采访经验丰富。我则是从机关转行到报社,从业余摄影到专业新闻摄影,差距太大。
初次上会采访,我做了许多功课,先找了王文澜、邓维、贺延光等人80年代以来采访两会的优秀摄影作品仔细品读。虽是读懂了一些,但作为一个没有新闻采访经验、新入行的摄影记者,进行这样的重大采访,仍是一头雾水。但是,无知者无畏,越是不懂,越是不怕。
中国检察报第一次两会采访,是一次松散型的采访,各自制定采访计划,各跑各的单帮,然后回报社给刘总看稿后向总编室发稿。当时中国检察报是每周出两期报纸,每期四个版,没有开设两会的专栏,更没有两会的专版和专刊、特刊,版面很有限,发稿量不大,如果不是当天出报,有大把的时间写稿、进暗房冲洗照片,所以,报社第一次采访两会,也没有集中住宿和统筹采访,都是刘总一手指挥。那段时间,我白天跑大会、跑驻地,晚上在暗房做照片,基本上住在报社。
从3月18日政协开幕到4月3日人大闭幕,中国检察报出了五期报纸,而人大闭幕的消息,是三天后4月6日的报纸出版。虽然出报的节奏慢了几拍,但是作为一个刚入道新闻摄影的新记者,我采访和出照片的节奏不能慢。为了节约经费,主要使用黑白胶卷,回报社自己冲洗,然后送刘总审阅。刘总是个敬业的标兵,在中国检察报创刊的初期乃至检察日报时期,他基本上每天都是后半夜回家。
就在刘复之检察长向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的前一天,刘总对我说,老高,你得想办法把刘检作报告的照片拍回来。检察报采访人大的记者只有王运声一人,他是文字记者,不方便拍照片。我是采访政协的摄影记者,进不了人大会场。事不宜迟,我赶紧到图片社,花80多块钱买了两个高感光度胶卷,让同事王刚开车,赶到法制日报,找到了摄影部主任王毅,他是当时两会上少有的几个能上主席台又挂双证的两会记者,我把装好胶卷的相机和另一个胶卷交给了他。王毅说:老高,你放心,我保证完成刘总交给你的光荣任务。
第二天大会结束后,王毅在约好的地点把相机和拍好的胶卷给我,我马上到图片社用“立等可取”的方式洗出来,照片出来后即刻送刘总。刘总看过后说好,问是谁拍的,我告诉他是法制日报王毅。刘总说,王毅有功,奖他两个胶卷!
在采访中,有些事情很有意思。比如,画家韩美林是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听了他的发言,他说,“我11岁参加革命,当兵的时候还没有枪高,但在部队有饭吃,还能学文化,部队培养了我,我成了画家,还有这么高的荣誉,我热爱党,我能吃苦,不怕受累,但是我不受气。”说着说着,他有些激动,站了起来。当时,文化部长刘忠德也在场,对韩美林说,老韩你别着急,坐下慢慢说。韩美林道出了事情的原委:政协开幕那天,他从家打了“面的”赶往大会堂,他有大会发的车证,一路畅通无阻,可就是到了天安门广场,警察见是“面的”,怎么说也不让进。韩美林问刘忠德:刘部长你说,谁规定了“面的”不能进广场?大家都笑了。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