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切题教学探析

2016-04-16余小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建瓯仙湖疑点

余小霞

(建瓯第四中学,福建建瓯353100)

初中语文切题教学探析

余小霞

(建瓯第四中学,福建建瓯353100)

切入点是撬起语文教学无穷魅力的杠杆,选好切入点,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从文题、关键句、疑点、插图等四方面论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切题,从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

切题;文题;关键句;疑点

所谓的“切入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入手点,它就像是拴在牛鼻子上的那根绳子,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保证教学以最快的速度突破学习重点,还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对于课文的处理,也是见仁见智。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它往往能体现一个教师处理教材的技巧和智慧。在此仅举几例以为参证。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的拟定或一语双关,或融入情感,或点明中心……抓住文章的标题,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因此,文题常常成为教学的切入点之一。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都可以选择从文题切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突破重点。下面就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

师:大家请看这个“泊”字,从它的字形上判断,这个字的意思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三点水,肯定与水有关。

生:梁山好汉呆的梁山泊,就有水。

师:大家很会联想,正所谓“有水方成泊”,“泊”就是湖泊,大家再细细地读一读题目,想想作者在写下这个题目时,他的心情是如何的?(生读)

生:我想,应该是沉痛的。

师:为什么呢?你从哪些字眼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生:题目就告诉我们,罗布泊原本是个美丽的“仙湖”,现在却“消逝”了,美丽的仙湖消失了,自然感到无限的痛惜了。

师:你的理解很有道理,现在就请你用充满痛惜的心情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的标题。

生:(酝酿好情绪)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家鼓掌)

师:很有情感。那么大家再想想,针对这样一个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师:(结合学生问题简易板书)大家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我也很想知道答案,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我想作者应该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

这是一篇自学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从文题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筛选信息,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对课文的感知,突破了课文的重点。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从关键句切入

关键句,可以是文章的文眼,可以是矛盾的焦点,也可以是结构的关键,也可能是文章的疑点。抓住关键句,如同找到一团纷繁丝麻的头,顺藤摸瓜,迅速捋清文章重难点。

如《孔乙己》一文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一环,如果使用常规教法势必会将一篇经典之作肢解得索然无味,那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更富于高效呢?笔者在多番思考之后决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入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师:小说结尾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这句话读起来很别扭,怎么理解?为什么又是“大约”又是“的确”?

生:“大约”是猜测,不确定,“的确”是确确实实,不容置疑。

师: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为什么鲁迅会这么说?

生:“因为‘我’一直都没再见到孔乙己,只能是猜测他可能不在了。从最后一次见面,孔乙己的惨况及其离去的情形判断,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是‘的确’死了。”

师:“那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的性格与社会环境角度去分析他“死”的必然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突破了课文的重点。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疑点切入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疑”是思之源,是主动探索的动力与源泉,从疑点切入突破课文,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教《范进中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笔者一改以往介绍封建科举的流程做法,让学生大胆猜测范进中举时的年龄,用这个疑惑切入。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阅读课文之后纷纷猜测——有说二十出头,有说不满三十,也有的学生从胡屠户的年龄判断范进应该有三四十岁,还有从范进的婚龄推断出范进约四十岁左右……

当笔者亮出范进中举的实际年龄是“54岁”时,学生一脸不相信。然后,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进阶过程、考试时间及年限,学生感叹了一句:比高考还难啊!又有学生提出“那么难考,考了那么多年都没考上,为什么还不放弃啊?”他问出了关键,于是笔者抓住这个疑问引导学生赏析文中不同阶层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的变化,学生也终于明白科举之毒祸害整个社会的主题。

疑点如同点火的火绒子,由疑点切入,学生探究的热情一点就着了。

四、以形传神神愈清——从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是以形传神的艺术,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作为文本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课文插图它立足文本又忠实文本,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很多时候它往往被我们教师所忽略,有的甚至从来不用,造成语文课程资源的一大浪费。如果我们能对教材中的插图加以巧妙利用,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陈成龙执教《最后一课》,他就选择从课文插图切入,让学生寻找插图中韩麦尔先生的肖像与文本不相符合的地方,并让学生说出理由,为什么一定要画出先生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从而引导学生明白韩麦尔先生用服饰表达他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和他内心的爱国情感,再让学生猜测画面上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非得选择上课的情形而不是其他场景的内容情感的解读。接着他又让学生判断第二幅插图中哪一个孩子是小弗郎士,借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两个中心人物,最后让学生用文字给课文配一个既有韩麦尔先生又有小弗郎士的全景插图。

这一堂课,陈成龙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切入,又以课文插图作为这堂课的线索,一线贯穿,将课文的重难点一并解决,又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设计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实践证明:切入点是撬起语文教学无穷魅力的杠杆。成功地切入是一门艺术,我们只要能牵住“切入”的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举重若轻,再复杂的文章教起来也能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得有趣,而我们则教得轻松!

[1]应纪杲.牵一发而动全身——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

[2]陈超文.谈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J].中学语文,2009(24).

[3]朱国华.找准切入点,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J].新课程(中学),2014(3).

G623.2

A

1673-9884(2016)011-0023-02

2016-09-28

余小霞(1977—),女,福建建瓯人,建瓯第四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建瓯仙湖疑点
食旅融合发展路径
巧妙提问 建构活力语文课堂——《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例评析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在海域使用疑点疑区监管中的应用
仙湖湿地
行仙湖路
建瓯警方成功规劝涉嫌跨境电信诈骗嫌疑人投案自首
福建:“建瓯锥栗”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始于深度诠释疑点
彩云之南玉溪美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