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诵读:守望孔子幸福的心灵高地

2016-04-16方秀红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心灵

方秀红

(南平市第三中学,福建南平353000)

《论语》诵读:守望孔子幸福的心灵高地

方秀红

(南平市第三中学,福建南平353000)

《论语》诵读的核心价值在文化,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心灵价值。孔子的心灵世界,纵向历程是:从十有五而志于学,经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最终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横向方面是:一方面自然纯朴,如天、如地、如山、如水、如土、如玉;另一方面圣洁儒雅,如梦、如歌、如诗、如画。要让青少年学生过上幸福的心灵生活,就要守望孔子仁爱、道义、尊礼、诚信、中和的心灵高地。

诵读;心灵价值;心灵世界;心灵高地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儒家和其他学派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构成“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又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论语》是儒学经典,亲近孔子、研究孔子必亲近《论语》、研究《论语》。当前,中小学《论语》诵读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有如火如荼之势。如何认识《论语》诵读的核心价值?如何认识孔子的心灵世界?如何守望孔子幸福的心灵高地?这些都是深入研究孔子、深入推动《论语》诵读活动所必须深入探究解决的问题。

一、《论语》诵读的核心价值是心灵价值

从中小学《论语》诵读活动中,大家都普遍认为:开展《论语》诵读活动,有助于丰富中小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有助于提升道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培养人文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论思考,就是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心灵价值。如果沿着价值论思路作进一步思考:《论语》诵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知识价值、能力价值,还是心灵价值?

其实关于经典诵读,早在1942年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这一论述表明朱自清三点主张:一是要从国家发展战略上建立经典教育体制,把经典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中;二是要从价值理论上确立经典教育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三是要从法律上明确国民履行接受经典教育的义务。70多年前朱自清关于经典诵读的精彩论断,就像是针对当下中国国学教育现状有感而发的,听起来既是那么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又是那么切中时弊、真切自然。特别是朱自清关于“阅读经典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精辟论断,对我们认识和解决《论语》诵读的核心价值问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实用是专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它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对人的专业发展具有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功效,但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化是经典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它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从更深厚和更高远的层面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功用。从表面上看,经典教育似乎是“无用之术”。其实,从辩证法看,“无用之用”(叶圣陶语)才是经典诵读的最高境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核心价值在文化。文化的核心价值不是知识价值,而是将文化深入人心,是心灵价值。所谓“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3]心灵价值就是内心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打开《论语》,一条条经典成语、一句句格言警句和一个个人物故事扑面而来,每一个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浓浓血脉,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熠熠光辉,跳动着中国人的美丽心灵。诵读《论语》,让我们拥抱来自母体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熏陶,让我们吸收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也让我们尽享来自古圣先贤的心灵浸润。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文化人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已经静静地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印烙在中国人的心坎上,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诵读《论语》,亲近孔子,聆听圣人的亲切教诲,触摸圣人流淌的血脉,亲吻圣人跳动的心灵,对于青少年塑造心灵、涵养德性、熏陶气质、变化性情、开阔胸襟具有重要的心灵价值意义。这就是《论语》诵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二、孔子的心灵世界

我国台湾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把人生划分为身生命和心生命,把人的生活划分为物质生活和心灵生活,把人的世界划分为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他坚定地认为人类心生命、心灵生活和心灵世界,要远远高于人类身生命、物质生活和物质世界。“身生活范围有限,心生活范围无限;身生活差别甚微,心生活差别甚大;身生活乃暂时的,心生活可成为永久的。”[4]90《论语》中记载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师生二人物质生活极其低度、匮乏。人不堪其忧,然孔子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也不改其乐,精神生活十分快乐、富足。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孔颜之乐”。“心灵世界乃是广大神通,悠久无疆,一人其中,人可各得满足,而又欲罢不能。”[4]93心生命、心灵生活、心灵世界的这种共鸣共通的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发展特性,使得孔颜之乐所蕴含的艰苦朴素、安贫乐道的民族精神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并世代相传。

孔子一生追求高尚的心生命、心灵生活、心灵世界,他对自己的心灵之路有过经典的纵向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13孔子一生有几座重要的心灵坐标:十五岁立下心灵志向,开始追梦人生;三十岁建立独立之心灵,开启自立人生;四十岁确立自信之心灵,坚定人生信仰;五十岁树立敬畏之心灵,淡定人生;六十岁化成从容之心灵,笑对人生;七十岁攀上心灵之高峰——自由之心灵,以此完善人生。孔子的心路历程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最后到达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最高境界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人生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坐标。孔子的心灵坐标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最大启迪是:在人生路上要追求高远、高贵、高雅、高尚、高洁、高强的心生命、心生活和心灵世界。

如果说孔子心灵纵向路径展示的是攀登者艰难跋涉的过程和成功登顶后的巅峰感幸福感,那么孔子心生命、心生活和心灵世界的横向方面,则展现出圣迹者美玉于斯的丰富性多彩性。

孔子的心灵刚健如天,自强不息是他心生命的最强音。孔子一生奋发图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5]101一直奋斗到“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5]75他不畏艰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有人嘲笑他“如丧家犬”,然而他却“明知不可而为之”。他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怨天,不尤人”,[5]176只求“诸己”,不求“诸人”。

孔子的心灵宽厚如地,宽容是他为人处世的心灵原则。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尽己之谓忠,尽己全力,忠于自己、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追求“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5]72的崇高境界;推己之谓“恕”,推己及人,宽容善待他人,坚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5]188的做人底线,这是孔子最宽广最深厚最具普世性的心灵原则。

孔子的心灵敦厚如山,诚实守信是他做人的心灵基石。孔子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论语》中有关诚信的经典论述,展现出孔子诚实敦厚的心灵:“与朋友交,言而有信”[5]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22“民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5]157“主忠信,徙义,崇德也”[5]143“信则人任焉”、“敬事而信”等。

孔子的心灵温柔似水,仁爱是他心灵世界的核心点。“仁”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对他人最真诚的爱,孟子说它来自人的“恻隐之心”。通俗地说就是“有良心”“心肠好”。“孝”是孔子爱心生命的起始点,爱从孝悌出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6]221一个人由爱亲扩充到爱人、爱社会、爱生命、爱宇宙万物,大爱无疆。孔子认为:孝,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开始。

孔子的心灵纯朴如土,简约质朴是他的心灵本质。孔子的心灵生活既高贵又简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80他主张君子要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盛赞高徒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5]65,表扬弟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貂者立而不耻者”[5]108。

孔子的心灵有礼如圭,知礼守礼是他的心灵生活准则。圭,礼的标志。孔子强调礼在建构心生命中的意义:“不知礼,无以立也。”[5]238修养上他要求“克己复礼”“以礼约之”。行为上他是知礼守礼的楷模:“入太庙,每事问。”[5]121在典礼上“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5]113日常中“席不正不坐”,“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5]120

以上可见:一方面,孔子的心灵世界自然纯朴,如天、如地、如山、如水、如土、如玉;另一方面,孔子的心灵世界圣洁儒雅,高远如梦、和谐如歌、高雅如诗、美丽如画。

三、守望孔子幸福的心灵高地

孔子的心灵生活是幸福的。打开《论语》,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学而》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1孔子三“乐”:一乐学习,孔子之学乃“为仁之学”,此学重在“习”。二乐交友,独学则无朋,必孤陋寡闻。三乐对人生得失,“古之学者为己”,为充实自己而学可取;“今之学者为人”,显摆给人看而学不可取。“人不知而不愠”乃君子品格。孔子三“乐”中洋溢着无比惬意的幸福感,《论语》开篇就为孔子心灵生活确定了快乐幸福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整部《论语》就是一篇以幸福为主调的心灵交响曲,仁、义、礼、智、信是它的五大乐章,忠、恕、孝、悌、诚、毅、勇、直、廉、耻、和是它的小乐章。这些心灵乐章成为两千多年来传颂中华民族美好心灵、感动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伟大诗篇。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社会转制转轨转型,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化、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化、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化。世界变迁、社会变革、思想变化,不断冲击着青少年学生脆弱的心灵堤坝。怎样让青少年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过上幸福的心灵生活?著名教授于丹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7]要让青少年学生过上幸福的心灵生活,就要从《论语》那里,汲取孔子的心灵滋养,守望孔子幸福的心灵高地。

(一)守望孔子仁爱的心灵高地

“仁者爱人”。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的心灵世界,“仁”是同心圆的中心点,向外发散开形成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诚、毅、勇、直、廉、耻、和等心灵要素。“仁”是孔子最美好的情感,它的根本要求就是要讲仁爱、施仁义、行仁道。具体到家庭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君臣之间君仁臣忠、肝胆相照;兄弟之间骨肉相依、同心同德;朋友之间亲如手足、患难与共;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平等互助;人与自然之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孔子仁爱心灵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团结友爱教育。首先要认识团结友爱的意义。从大处看,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从个人看,有利于精神愉悦、事业有成、个人幸福。其次要学会讲团结友爱。懂得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特别对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给予特别的关爱;懂得尊重人、信任人、容让人。再次要学会交友。对象是交“益友”不交“损友”,目的“以友辅仁”,方法“以文会友”,原则恭敬有礼,结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二)守望孔子道义的心灵高地

“义”者,宜也,即合适。孔子以“仁”为核心原则,赋予了“义”的道德意蕴和心灵价值,衍化出仁义、道义、大义、正义、情义等心灵原则。孔子提出“杀身成仁”、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浩然气节,成为中华民族心灵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上”“义之与比”原则,以此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42重道义轻物利,成为中国世代读书人的心灵价值标准。讲情义、情谊也是人之常情。

孔子道义心灵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正义气节教育。一要树立崇高理想,有一颗高远而刚健的心灵。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闪耀光辉,在实现自身价值中出彩。二要储备正能量,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正义。三要保持崇高气节,捍卫尊严。气节是民族之魂,人格、国格是尊严。青少年应当从小在自己的心田中植根气节尊严的种子。

(三)守望孔子尊礼的心灵高地

礼,即礼节、规范。儒家认为:“礼”是人兽区别的根本点。禽兽无礼;知礼守礼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礼不只是人的外在仪表仪态,而是源于人的仁爱之心并由此支配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25周礼是孔子心中追求的理想目标,对季氏违礼行为他大为震怒:“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5]24孔子心中以礼为美,在宗庙朝廷,在乡间家居,无不展现出谦谦君子的礼乐风采,成为中国人尊崇的“万世师表”。

孔子尊礼心灵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知礼养成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知礼养成教育,导致青少年礼的知识匮乏和守礼养成行为的欠缺。因此,一方面要学礼知礼,加强礼的知识教育,明确必须知道的礼仪、礼节、礼数、礼貌以及在具体场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尊礼守礼,加强守礼养成教育,发挥先贤示范和少年君子榜样作用,重视学生守则的规范作用,注重每天的习礼实践,形成良好习惯和高贵心性。

(四)守望孔子诚信的心灵高地

诚信,即诚实守信。孔子崇尚诚信,视诚信为生命。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乃个人立言的基石;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忠诚信实乃个人立德的基石;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乃个人立业立功的基石。诚信还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141在足食、足兵、民信三项治国选择中,孔子选择了民信为最高选项。

孔子诚信心灵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诚实守信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着各种诚信危机,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一方面要依法治国重拳打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教育青少年懂得诚实守信是为人之道,取信于人,养成守信、守时、守约的好习惯;不轻意承诺,要重践诺;当“信”“义”发生矛盾,要以义为重,以义取信。

(五)守望孔子孝亲的心灵高地

孝,善事父母者。百善孝为先,孝为行仁根本之道。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2第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孝悌出发,渐次扩充仁爱、谨信、忠义、礼敬等美德,以实践仁道。孔子在《论语》中论“孝亲之义”:在于“不辱其亲”“不辱其身”;不仅要“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微言劝谏”;“父母之年不可不知”;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5]14最后,“慎终追远”。

孔子孝亲心灵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孝敬父母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孝敬父母的人伦意识和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做一个懂孝敬,讲孝行的孩子。

教育青少年从细节上去热爱、尊敬父母。在家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以减轻父母负担;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在外地读书或工作,应经常写信电话联系,或常回家看看;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的提出。教育青少年继承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能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

(六)守望孔子中和的心灵高地

中,即中庸,又称中道、中正、中行、时中。孔子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5]72中,是“过犹不及”的心灵标准,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恰逢其时;庸,平常也,是心灵常态。和是孔子心灵归属,“礼之用,和为贵”[5]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159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和谐”是当代中国内政外交的一个重要思想支点。

孔子中和心灵启示我们要加强青少年和谐心灵教育。一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要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和良好习惯。二要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法律和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两条生命线,要培养青少年知礼守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从社会获得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三要建立人与自我的和谐。人是最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要帮助青少年处理好身心矛盾、现实与心灵矛盾,实现自我和谐发展。

守望孔子的心灵高地,走向幸福的心灵生活。这是青少年学生的美好期盼,也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殷切希望。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蔡富清.朱自清选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礼记·孝经[M].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7]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G40-055

A

1673-9884(2016)011-0011-04

2016-10-08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FJJK15—425)

方秀红(1967-),女,福建仙游人,南平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心灵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