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小学语文语言魅力领悟表达方法
2016-04-16陈元明
陈元明
(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福建尤溪365100)
感受小学语文语言魅力领悟表达方法
陈元明
(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福建尤溪365100)
语文阅读教学既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也要关注表达的形式。要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通过感情朗读、对比质疑、联系生活、概括梳理等方式,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魅力,领悟表达方法,将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自身的语感,以达到内化于心,习得方法,形成语言能力的目的。
感情朗读;对比质疑;联系生活;概括梳理
一、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也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学生将作品思想感情内化为自身思想情感,再用相应的语气语调传达这种思想情感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还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熟悉基本的句型句式,掌握用词造句等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对于课文中独具特色的表达形式,借助朗读能更直接地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以“像泼。像倒”四个字构成两个短句,描写黎明时候的大雨,突出了雨水之“大”,洪水来势凶猛,情况紧急,渲染了村民面临洪水威胁的紧张气氛,为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短句的节奏、语势同大雨瓢泼、洪水来临的紧张情势的巧妙契合,进而感悟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作用。文中多数段落简短,语言洗练,不断在洪水场景里老支书、村民等人物活动间切换,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气氛。教学时,同样可以有重点地组织学生连读、齐读,想象画面,再现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其电影蒙太奇般的表现效果。
在语言表达上,不同的句式、修辞手法等都有独到的作用。一些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的句段,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也都可以通过朗读,用抑扬顿挫的腔调读出句子表达的效果。由此,使作品的语言积淀为学生的语感能力,并在说写活动中自由地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二、对比质疑,撬动思维
一篇优美的语文课文,是作者咬文嚼字,反复锤炼的结果。文字背后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对课文中出现的有关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只是简单地表述,给予表面的结论和说明。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2]学生很难体会到探索过程的思想方法,也体验不到独立思考与探索成功的愉悦。因此,对于课文中语言表达方面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层面和作者一起思考,理解作者的思路和用意,从而更好地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匠心所在。
比如,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描写翠鸟动作的句子“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品读时可以让学生与“翠鸟叫声清脆,爱在水面上飞”进行对比辨析:先让学生分别用“鸣”和“叫”组词,然后比较“鸣”与“叫”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识到“鸣”多指鸟兽昆虫的叫,用在文中比“叫”更准确。再讨论:“贴”和“疾”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翠鸟飞行的姿态吗?用上这两个描写动作的字眼,表现了翠鸟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仔细的比较思辨,就容易发现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精妙所在,感受翠鸟动作的轻盈迅捷。这样品词析句就是语言锤炼过程的再现和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密钥。
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生要从课文中领悟语言表达的精要,离不开阅读时思考与探究。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发展比较、思辨能力,如此才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联系生活,促进感悟
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品味语言有较大的难度。在平常的课堂中,有的教师将语言表达知识通过概念化讲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法是无法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和阅读过程的愉悦感,更谈不上从中学到运用语言的方法。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3]
四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菜园》一课中,有一个人物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其中“丢”字的使用,非常准确、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一句子时,笔者设计了这几个层次的问题进行引导:你的身边有什么东西可以丢,为什么?你对这些被丢的东西会是什么态度?哪些情况下我们会丢下本就不想丢的东西?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得出“没有用的”“不重要的”“情况紧急”“心情急切”这样的一些答案。再联系课文描写的情景,提问“父亲‘丢’下饭碗,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快就说“看到菜园要被大雨冲毁,父亲心情非常着急”“父亲觉得菜园比吃饭重要”,非常自然地体会到了父亲对菜园、对土地的那份热爱,以及修复菜园的急切心情。这样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使品读课文有了着力的支撑点,既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心,也使学生对选用典型事例,准确运用语词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起到“浅化”“铺垫”的作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促进语言感悟。
四、概括梳理,熟悉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言辞是血肉。就像一个人,有了骨架,血肉才有了依托。结构合理,能使文章完整、和谐,清晰表达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材中安排了不同结构类型的选文,是学生学习借鉴的范本。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篇章结构的揣摩,理解作者思路,弄清作者如何一步步,有层次地表达中心,从中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掌握一些基本的组织文章的方法,使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能在习作中有序地表达出来。
以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初读课文。再读时,逐层深入探究“每部分写什么事物”“每件事物是怎么写的”,从四季变化顺序和关键事物的描写上,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找出首尾自然段中概括性的句子“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就像绿色的海洋”“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诱人,是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个巨大的宝库”。教学中,概括课文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梳理脉络结构的重要一环。在学生了解各部分内容后,再探究首尾句子与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由学生集体总结、揭示课文总分总篇章结构,学生对全文内容及架构也就有了清晰的印象。
概括要点梳理脉络的能力是学生作文列段意式提纲、打腹稿的基础。坚持抓好这项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概括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学会按时间推移、空间变换、事情发展、事物特点、总分关系等形式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方法。
[1]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杨颖,关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
[3]陈日潮.徜徉在语言之途——浅谈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9).
G623.23
A
1673-9884(2016)011-0025-02
2016-10-05
陈元明(1962-),男,福建尤溪人,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