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韦伯的“价值无涉”原则

2016-04-16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韦伯研究者关联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浅析马克思·韦伯的“价值无涉”原则

李小方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中,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原则。它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一原则的提出对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价值无涉”原则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韦伯的思想,为今天的社会科学的服务。

价值判断;价值关联;价值无涉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中,韦伯通过对“价值判断”、“价值关联”的阐述,最后提出了“合理的理想类型”来表述自己的“价值无涉”原则。对马克思·韦伯的“价值无涉”原则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说明。

一、韦伯的主要表述

首先,马克思·韦伯首先提出了“价值判断”这个概念,并对该概念进行说明。通过讨论“在讲坛上是否应该宣明价值判断”的问题,韦伯认为我们要区分经验事实与价值判断,得出了讲堂授课与公开讨论要区分开来。韦伯认为必须反对虚假的“价值无涉”,反对以科学的名义进行价值说教。韦伯在价值判断中提出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价值说教。这有两点要求:其一,要求研究者表明自己的价值立场。其二,反对研究者进行价值说教。

其次,价值关联是价值判断的前提。韦伯在文中提到课题的选择已经包含了价值判断,即在价值判断之前还有价值关联,研究者对这种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不是那种,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研究者的情感、态度等主观的价值选择在内,经验事实是按因果归源的方法,可以用实验和观察方法反复验证而得到事实;文化科学不能像经验事实那样用实证方法得到验证包涵各种主观性的东西。经验事实和价值判断不能直接进展到关于事实本身的价值判断,即从“事实”无法直接上升到“应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要反对价值判断的“自明性”。

再次,正是在价值判断之前就有价值关联,所以为了使社会科学获得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有效性,韦伯试图通过方法论的途径达到“价值无涉”。韦伯认为文化科学研究应该而且能够获得客观、明确的“理想类型”。他认为获得这种科学的途径就是在承认“价值关联”的前提下,倡导“价值无涉”。

二、对“价值无涉”原则的一些理解

1.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对韦伯的“价值无涉”原则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进行简要的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价值无涉”原则。

首先,要讨论的是两者区别:第一,概念不同。事实判断是人们根据客观事实和经验对一特定的客体进行的描述性评价。而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第二,判断依据不同。事实判断主要依据客观事实和经验进行判断,价值判断不仅依赖客观事实与经验还要依据一定的规范标注。第三,评价结果不同。事实判断是对客体的描述性评价,运用归纳得出的相对具有普遍性结果。事实判断的结果可以用因果溯源的方法,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和验证。而价值判断由于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同一客体由于主体不同评价结果可能因人而异,得出的结果不具有普遍性,更不能得到逻辑验证。

其次,再说两者之间的联系:从两者的区别就不难看出,价值判断的内涵外延是包含事实判断的。但是单纯地从逻辑推理上来说两者是互不推出的关系。为了更好的理解,下面举个例子来论证这两者之间是互不推出的。

“这道菜是辣的”显然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根据这道菜里放了辣椒,吃起来会让人感觉有辣味……)“辣菜有益于人的健康”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可能根据实验化验,个案各例,健康饮食标准……)那么,我们从纯粹的逻辑演绎角度看,事实判断“这道菜是辣的”是不能推出价值判断“辣菜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的,同样,价值判断“辣菜有益于人的健康”也是推不出事实判断“这道菜是辣的”。很显然这两个判断一个是描述菜给人的味觉,一个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对人身体的好坏。

显而易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有区别,我们应当区别对待。韦伯也是反对将两者混为一谈的。韦伯提及的要求是:“研究者和描述者应当无条件的把经验事实的规定与他的实际价值判断态度,亦即在判断这些事实上令人愉快或者令人不愉快的意义上的‘鉴定’态度区分开来”[1]。韦伯同时驳斥了那种企图在各种价值判断之间调和,以达到科学的那种做法。折中主义不是客观性的科学,它不属于讲坛,而是属于政治家。他认为对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分,对大学讲坛尤为重要,教师如若认为,他们应当做出价值判断,那么他们首先应当向学生和自己绝对清楚地说明这种价值判断的性质,即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2.价值关联

在讨论“价值无涉”时就不得不提“价值关联”。人们为了研究问题,必须要确定研究的对象,但是研究的对象里里往往包含着“价值判断”,即,“课题的选择已然包含着‘价值判断’在内”。提到“价值关联”一个绕不开的人就是李凯尔特,李凯尔特最早提出了“价值关联”的概念,他认为研究者必须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考察被研究对象,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出该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3.价值无涉

韦伯将价值判断与经验科学任务区别开来。他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是教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后者完全取决于人们依据于一定价值取向的选择。从“实然”无法上升到“应然”,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原则,简单说就是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给定的目标明确(选择好了研究课题),手段方面“技术”的正确性与进步就可以进行规定了。经验学科提出的问题从科学本身这方面而言当然应以“价值无涉”的方式予以答复。但是在我们的学科领域,社会科学问题的提出受到实在价值关联的影响。正如韦伯所说“当规范有效的东西成为经验研究的对象时,他作为对象就失去了规范特征:它被当作‘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有效的东西来对待”[2]。所以,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应该讲究“价值无涉”。

合理的构想可以用作正确的因果”归源”手段的价值。正如韦伯所讲,“为了对经验事件做出因果归源,我们正需要合理的、视情况而定的经验——技术的构想或者逻辑的构想”[3]。而这种具有绝对合理的、经验的和逻辑“正确性”和“无矛盾性”的构想只是“理想类型”。

正是经验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互不推出,从“实然”推不出“应然”,科学研究应该摒弃“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为此,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原则。

4.“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对立统一

首先,“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是分属于科学认知的不同阶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价值关联”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定阶段体现的,即课题的选择已然包含着“价值判断”。韦伯提出人们为了研究问题,必须要确定研究的对象,但是研究的对象里里往往包含着“价值判断”,即,“课题的选择已然包含着‘价值判断’在内”。

其次,当“目的”(研究对象)选定,只讨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只是需要纯粹的经验解决的讨论。但是全部的探讨恰好集中在目的的选择上。即“集中在在何种意义上个人所做的‘价值判断’可以不被看做是‘事实’,而是被造成为科学批判的对象”[4]。我们并不讨论价值哲学的问题,而是要讨论经验科学的方法论问题。

而经验科学方法论问题所重视的是:“一方面作为规范的实际绝对命令的有效性和另一方面经验事实命题的真理有效性”[5]。而这两者是属于绝对不同的问题层面,人们不能强行地把这两个层面合在一起。由此不难看出,“价值无涉”是在研究对象选定之后,进行材料的选择,运用的方法等等研究过程之中我们应该摒弃个人的爱憎,进行客观中立地研究。

第三,一个是研究的“前提性”要求,一个是研究“过程”的准则,两者分属于不同的阶段,不能混为一谈,但是两者又是缺一不可的关系。

一个科学研究的确立,首先要确定的是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不是研究者随意主观臆造的,而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的主观需要等价值关联的限制。如“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优越性”这个研究对象的选定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产生之前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概念产生之后,一些国家,地区进行实践,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一些研究者可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人处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也有可能是纯粹的学者想要进行研究等等会进行选题研究。

研究对象确立之后,我们接着要进行材料的收集、对比、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如若想要得到客观、中立的研究结果,我们必须要按照“价值无涉”的原则来进行研究,论证。“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优越性”这个选题实则是一个价值判断,当我们对这一选题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明确研究对象,我们不应当再把这一选题当作“价值判断”,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存在”问题而讨论,我们要研究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哪个更具有优越性”,而不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优越性”作为预设研究结论进行研究。

可见一项科学研究的完成是离不开“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的。“价值无涉”是每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当坚持的原则。

三、对“价值无涉”原则的一些认识

首先,马克思·韦伯提倡“价值无涉’,但并没有否定价值本身,没有否定文化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存在。相反,韦伯倒是一个坚定地价值多元论者。韦伯在讨论“价值判断”的时候就提到了“价值关联”,他提到价值判断出于主观,总是基于某种价值取向。韦伯只是要求研究者表明自己的价值态度(立场),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念,反对进行价值说教。

其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作为科学,都应该保持自身的客观性。自然科学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证的方法进行反复的对比进而获得一个比较客观“事实”,而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只能靠我们对事实材料的充分把握,尽可能地摒弃自我的爱憎,已达到客观,这就是要靠“价值无涉”来实现。

再次,“价值无涉”是使社会科学达到“理想类型”的方法、途径。客观性是社会科学应该追求的目标,“价值无涉”是达到这种“客观性”的一种原则,是一种对研究者的要求,或者研究者应持的态度和方法。或者更通俗点的说,“价值无涉”是一个追求客观的方法,是使研究达到客观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一种结果。即“价值无涉”更多是达到客观性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四、小结

通过对马克思·韦伯这篇文章的研读,基本上把握了“价值无涉”的内涵,明确了“价值无涉”的提出目的,适用范围,即“价值无涉”就是在就“价值关联”的前提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主观原因选定研究对象后,为使研究结果尽量的客观,在研究过程中放弃任何主观上的价值观念,严格地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事实研究层面)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层面)。一句话,“价值无涉”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论,而不是终极目标。韦伯的“价值无涉”原则,对于今天我们的科学研究仍有启迪作用,我们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更加应该坚持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涉”原则,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运用“价值无涉”的原则使研究结果客观、中立。

[1]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M].商务印书馆,2015:195.

[2]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M].商务印书馆,2015:195.

[3]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M].商务印书馆,2015:198.

[4]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M].商务印书馆,2015:163.

[5]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M].商务印书馆,2015:163-164.

猜你喜欢

韦伯研究者关联
韦伯空间望远镜
五月是什么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韦伯空间望远镜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奇趣搭配
智趣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