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效应
2016-04-16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效应
卞丽敏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危机新闻报道是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形式,科学传播也是危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大部分媒体缺乏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要常识,导致了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效应无限放大,引发了大范围的恐慌。本文通过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探讨自媒体时代危机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意义、模式以及该事件的科学传播效应。
一、危机新闻报道中的科学传播意义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点,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会造成强烈的冲击力。因此,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对于满足公众进一步了解讯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传播是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危及事件大多数是突然发生的,具有不可预料性,其影响程度也会超出人们预知的范围,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政府需要对公众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定性和解释,通过对事件的科学预测、传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克服公众的心理恐惧,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对一些病理、传染病等晦涩难懂的医学名称敬而远之,这时,科学资讯成为了新闻报道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发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危机新闻报道处于科学传播的黄金时段,容易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主要承担着科学传播的重要职责,根据突发事件中的科学资讯,通过大众传媒平台向公众传播讯息。由于传播效果关注度极高,因此,科学资讯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时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充当着社会守望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为公众提供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使其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此时,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三者高度重合,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难以企及的传播效率。
(三)危机新闻报道为政府和媒体之间搭建了科学传播的“桥梁”
危机新闻发布中,政府积极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的应对方式和方法,彰显其科学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媒体发挥了监督的作用,通过提问和质疑等方式,挖掘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促使政府完善科学传播政策和程序,调整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路。通过政府和媒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双向交流,使得科学传播的过程更加清晰可见,同时,也会促使公众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产生科学的传播精神。
二、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科学传播的效应
目前,世界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大众共同分享资讯的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自己的意见和所见所闻。目前,由于诸多媒体相互迭加并且高度融合,使得新媒体成为了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
1.直接性:公共危机事件突发后,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立即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2013年11月下旬,湖南、广东等省接连发生了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死亡事件。12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在湖南、广东、贵州3省暂停使用和涉事疫苗相关批号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事件曝光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晚间新闻》,贵州卫视、广东卫视、东方卫视、辽宁卫视等电视台相继进行了系列报道。从百度输入“接种乙肝疫苗致死2013”,可以搜到相关结果642000个。
2.突发性: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网络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在几天时间内,公共危机事件就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在乙肝疫苗事件中,湖北网络电视台以“乙肝疫苗死亡,图揭劣质疫苗后遗症孩子现况”为题进行了报道。《南方周末》以“深圳产生乙肝疫苗致两婴儿死亡”为标题进行了报道。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各媒体对此事件的解读都明显具有倾向性,并将其判断为接种乙肝疫苗所造成的,引起了各方的质疑。
3.放大性:新媒体时代的放大机制主要包括:网络报道——网民转载——形成热点话题——网络大V推波助澜——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网络再转载——网民再热议。通过这一放大机制,一时间形成的热点话题迅速点燃,成为了公众普通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持续得到放大。从2013年到2014年,我们共检测到与“乙肝疫苗事件”相关的报道共计2115篇,其中自媒体1880篇,占比达到88.9%;传统纸媒共计299篇,占比达到10.8%。从以上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纸质媒体,这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新的方式和主要的平台。
4.阶段性:当一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方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事件发生——媒体报道——政府介入——调查内幕——处理整治。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媒体也会相继进行全方位采访和报道,进一步凸显事件的真相和过程。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事件曝光期、事件发酵期、事件控制期。当事件突然发生时,媒体首先对此事件进行报道,将公众最想知道的讯息曝光出来;随后,事件进一步发酵,此时,受众持续关注事件的发生。各大媒体也会进行集中报道,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将事件进一步扩散与传播;最后,当事件扩散到一定阶段时,与事件有关的负面报道就会进一步凸显,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头。此时,政府和媒体开始控制事件的进一步传播,媒体通过理性思考来引导公众的情绪,化解事件的疑虑,消除恐慌,进而化解负面效应。
三、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事件科学传播的模式
(一)欠缺模式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对于科学传播的不同观点,比如博多曼报告提出的欠缺模式(the deficit model),主张“民众若对科学知识不够瞭解,会间接影响对于科学的支持”。在乙肝疫苗事件中,即体现了欠缺模式。在突发事件的发酵过程中,一方面,各媒体通常以报道相关事件的进展为主,对专业人士的解释较弱化,大量的篇幅集中在了对疫苗的质疑中,导致了专家的声音没有构成主流的声音;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媒体对相关企业未能进行深入、连续报道和采访,因此,未能从深层次挖掘到事件的本质,这也体现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欠缺模式。当《南方周末》在进行相关报道的同时,深圳康泰公司发布消息称,该疫苗事件为“疑似偶合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新闻媒体的报道只是从客观方面,浅显地发布了相关报道,止于整个事件的“告知”阶段,未能从深层次挖掘。
(二)公众参与模式
“公众参与模式”主张在科技公共议题的决策上需要整合民众的观点,打破过去完全由科学专家所主导的科技决策形态,并据此发产出包括公识会议、公民陪审团、审议式民主、科学店铺(science shop)等不同的科学传播策略(Brossard &Lewnstein,2011)。乙肝疫苗事件属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果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公众对此次事件的参与程度较高。公众为了揭发事情的真相,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发布了与疫苗有关的系列事件,化解了民众的质疑,切实起到了参与作用。
四、结论
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新媒体充当了监督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反映、表达和引导舆论。因此,新闻报道应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功能,秉承新闻媒体者的社会责任。一旦突发了公共事件,公众必然产生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倘若新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未调查真相,进行了错误的引导,舆论引导失误或滞后,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传递真实资讯,杜绝谣言,既要报道事实,又要避免消极因素,起到稳定人心、缓解公众焦虑情绪的作用,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公共事件得到有效地化解和处置,促进国家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1]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媒体沟通能力评估报告(2008—2011)[R].2012年5月:40.
[2]乔宁.湖南两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国家食药总局要求——涉事疫苗在三省暂停使用[N].健康报,2013-1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