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探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
——基于认知主义的视角

2016-04-16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皮亚杰道德行为道德教育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再探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
——基于认知主义的视角

付玲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文章从认知主义的视角,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再次进行审视:认为知之不深、激励不足是目前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从“知行不一”到“知行合一”,在认知主义的视角下,当下学校的道德发展模式和道德评价模式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认知主义;道德发展;知行不一

一、认知主义的道德发展观

认知主义的道德发展观,认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样,其基本原理在于使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定进行积极的思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阶段向着更高阶段的移动。

(一)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从属于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一种双重建构过程。因此,在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皮亚杰依据道德发展过程的自主程度,又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四个时期。皮亚杰道德发展的研究是紧紧围绕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这一主线展开的,他将儿童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当作研究儿童道德观念形成问题的出发点,并侧重于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在“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更为具体详细的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阶段;人际和谐阶段、法律与秩序阶段;社会契约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力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就越高,并倡导道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道德两难法和公正团体法,培养儿童个体的道德思维。科尔伯格认为,影响道德行为的较好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道德发展的阶段上,学校德育既要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又要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并最终使两者走向结合。

二、认知主义:大学生道德发展何以“知行不一”

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其道德发展过程中,其道德认知与其相应指导下的道德行为的脱节,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出现的非一致性。基于认知主义,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知之不深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现实存在的一些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具体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初步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等。从以上论述我们可知,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科尔伯格,他们都倡导道德教育在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机会。目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德育主体缺乏活动的参与,无法在实践中建构自身的道德认知。现阶段脱离实践与活动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丧失个体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无法参与到具体的、实际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导致对现有的“书本道德”认识不深或认识流于表面形式;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认为道德条目崇高,难以企及,最终很难形成道德需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道德情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道德发展出现“知行不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道德认知教育中出现对道德规范或准则“知之不深”的情况,让学生产生“道德在书上”而不是“道德在心中”的迷惑。

(二)激励不足

从以上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目前大学生在其道德发展中已经具有了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且也已经进入了法律与秩序阶段。可为何,大学生道德发展中的“知行不一”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也有“激励不足”的因素。

“激励不足”首先表现在目前道德教育的评价模式上。目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侧重于道德认知的教育,道德教育的评价也主要是针对道德认知的评价。当前,我国德育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而考试则主要是对学生道德认知进行衡量,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考察力度和激励作用则非常小。这一评价模式容易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在考评时竭力表现的非常具有“道德”,而当考评完成之后,由于缺乏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参与,在实际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则完全不与或大多数不与“道德”相关。“激励不足”其次表现在惩恶扬善的力度上:目前大学生为善的激励太小,而践行不道德行为的代价则又太低,即惩罚力度不大。

三、从“知行不一”到“知行合一”——基于认知主义的视角

(一)重视实践,改革目前道德发展模式

皮亚杰在其道德发展理论中得出结论,学校应通过让学生参与“合作性决策”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相互作用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道德的发展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不是将一些规范强加给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敏感性的提高。”因此,按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想要改变目前大学生道德发展“知行不一”这一道德现象,就必须重视实践,改革目前道德教育发展模式,在实践和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实际的两难问题讨论、案例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就必须要恢复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道德认知,在实践中将外在的道德条目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道德情感,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道德发展的“知行合一”。

(二)重视激励,改革目前道德评价模式

道德评价是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依据上述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我们可知,道德评价的目的是关注和促进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而不是给个体贴上道德水平的标签和仅仅作为选拔人才的尺度。这一点,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德育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道德评价只是作为一种激励的手段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结果的形态而存在。因此,要改变目前大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不一”这一现象,就必须重视激励,改革目前道德评价模式。理想的道德评价模式不应该缺乏激励,将行为与动机分离,以道德认知代替道德本身;也不应该激励不足,使道德发展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因此,要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目前的道德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是改革。道德评价必须寻找多个指标,以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道德的全貌。

[1]李伯黍,李正云.道德发展: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4).

[2]周作宇.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付玲(1992-),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皮亚杰道德行为道德教育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小学数学玩具开发与应用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