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形与义窥探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2016-04-16宋涛
宋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从汉字形与义窥探汉民族的饮食文化
宋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从商代甲骨文伊始,汉字的形成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累;另一方面,饮食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汉字忠实地记载下了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本文将着重通过由汉字所反映的食物、器物、习俗等诸多方面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征。
汉字;形;义;饮食文化
汉字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公元前2000年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在殷商时期形成了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初期汉字具有一定程度的记事符号的作用,汉字的产生本身就是对事物的描绘和记录。而饮食文化这一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必然会反映到汉字之中并通过汉字字形字义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的分析,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
一、汉字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从古至今,博大精深。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映了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了汉字与多样的食物种类、丰富的饮食器具、加工方法的演变等之间的联系。
(一)汉字与食物
汉字中记录食物的字很多,主要反映在以“鱼”“犭”“月”“饣”“艹”“禾”“羊”等作偏旁部首的字中。这便证明了中国古代食物品种的丰富。
1.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首先是“五谷”等植物,以“黍”为例,甲骨文写作,即现代北方的黍子,状似小米,色黄而黏。《说文·黍部》:“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语音上说明了它得名的由来,字形反映出黍的形状以及果实压弯黍苗的情形,形象生动。可以看出,黍在古代种植的普遍性之高,先人种植、加工黍的技术的成熟。古人常常用黍来招待宾朋,如孟浩然有诗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描绘出古人的幸福生活。《国风·魏风·硕鼠》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中同时出现了黍和麦的意象。
先人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多种食物,如饼、糜、粥、糗、糕等。例如饼,《说文·麥部》讲“面餐者,饼之本义也”,所以饼在古代指面类食品,并演化为蒸饼、火烧、汤饼等多种类型,这些都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也做干粮。
2.其次是肉类食物,古代社会生产能力较低,仅靠五谷等粮食作为食物必然不够,所以驯化了许多的肉食动物,并且还为它们创造了文字。
马、牛、羊、犬、豕、鸡是中国传统的六畜,既参与劳动也提供食物来源,特别是猪、牛、羊还作为古代祭祀的“三牲”。以“羊”为例,甲骨文写作,即是对羊的犄角这一关键特征的把握。羊在作为食物来源之后,相继产生了一大批以羊为部件的字。例如:羞、羡、美、羹、膳等。在对于猪的称呼上也充分展现了先人的智慧:古时用豕代表猪(《说文·彑部》豕,猪也),豚代表小猪(《说文·豚部》豚,小豕也),此外还用豨、彘等表示。豕,甲骨文作,巨大的肚子,长长的耳朵,还有张开的大嘴等,猪的形象跃然纸上。《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足以见肉的珍贵及重要性。
3.蔬菜类食物中的代表有葵、藿、葱、蒜、笋、蕨、菲、茆等,既有食用的也有调味品。《诗经》里提到的一百多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许多,葵,有“百菜之主”之称,《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既点明了葵的食用季节和方法,也说明葵是古人们喜爱的菜品。
4.水果也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以其独特的风味迎合了人们的口味。主要有杏、梅、橘、瓜、李、果等,仅瓜为例,金文写作,两边象瓜蔓,中间是果实,是藤上结瓜的形象。《诗经·国风·卫风·木瓜》中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虽然是写男女之情,也不乏凸显民俗民风。再如果,甲骨文作是个象形字,象果形在木之上,并由此又产生出“采”,甲骨文作,也是象形文字,是手采摘果实的形态。
(二)汉字和饮料
古时不似现代有如此多的饮品种类,常见的饮品主要是以水作为基本原料的茶和酒,在饮食文化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1.茶原产中国南方,茶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在此后的时代,茶文化不断发展充实,茶的种类繁多,工艺也更加精湛,茶成为了人们饮食中重要的一环。唐代白居易作《琵琶行(并序)》“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古人对于茶的需求。
2.酒与茶不同,酒的制作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只有粮食有了剩余才能酿酒。传说中杜康是酒的发明者。酒,从水从酉。“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六书通》里也作,里面盛装的液体就是酒。这类主要体现在“酉”部中,有醴、酤、醪、酿、醇等,并滋生出一系列与酒相关的字:醒、酣、醉等,既有表现酒的种类的,也有表现饮酒或酒后的状态的。
(三)汉字与饮食器具
虽然有了各种各样的饮食,但还需要一定的器皿来盛装,汉字也就随之产生出相对应的文字。
1.加工器具
像这类器具还有甑、釜、甗、鬶、敦、灶等,灶等会意字,从火从土,并不直接加工食品,但“灶,炊穴也(《说文·穴部》)”为加工食物提供了可能。另外杵、臼、碓、舂等,也算是加工工具。举舂为例,篆书作,像双手持杵在捣臼里面的谷类,记录下了古人对谷物的加工过程。
2.盛装器具和饮食工具
仅仅用炊具将食物加工致熟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用一定的器皿来盛装,借助一定的工具方便进食。碗、盘、筷、箸、箪、豆、簋、爵、尊、壶、角、觥、瓿、杯、卮、缶等,足见古代饮食的发达和丰富。
(四)汉字与食品加工方法
类似于现代的烤、炒、煮、蒸等,古人也开发出许许多多种类的食品加工办法。
1.烧烤类
在学会用火加工食品后,烧烤是人类最初最主要的加工食品的方法,因为鼎、鬲一类的器具还未出现。这类字有炙、庶、炮、燔等。
2.蒸煮类
这是古代加工食物的主要方式。产生的文字有鬻、蒸、馏、煎、煮、熬、煑、烹等。如鬻,金文作,虽然和今字形很像,但更形象,将米放在鬲里加工做成粥,也就是鬻的本义,后来也就引申出卖的意思。再如煑,即现在的煮,古字形主要有两种:和反映了煮从水和从火的两种可能。成语煮豆燃萁和煮鹤焚琴都说明古人对煮这一制作方法的喜爱。
(五)汉字与饮食动作及味道
伴随着人们饮食的整个过程,又相继产生出许多新字,主要以“口”“饣”等偏旁部首为代表。
第一类表示吃喝过程,有饮、喝、吃、吞、吐、咽、食、餐等汉字。以饮为例,在金文中就有其字,有作,像人接近酒缸,即是饮的本义,另外《说文·部》说“歠也。从欠酓聲”,唐代岑参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中军置酒饮归客”句,即是证明。
另一类是伴随饮食过程而产生的各种活动状态,主要有:饥、饱、即、既等,以及前文提到的醉、酣等。例如即,甲骨文作,右边是一个朝左跪着的人,左边是一个食器盛满了食物,《说文·皀部》也讲“即食也。从皀卪声”,所以即的本义就是将要进食。再如饥,本作飢,《说文·食部》说“餓也。从食几聲”。
同时随着食物品种增加,各种各样的味道也被发掘出来,常见的就有酸、甜、苦、辣、甘等,如甘,甲骨文作,《说文·甘部》说“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另外《说文·羊部》也说“美、甘也。甘为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本义就是指味道之美。
二、汉字所体现的饮食习俗和社会文化
(一)由饮与食的关系来看
在中国一般有食必有饮,从饮食构词上紧密结合的程度便可得知。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又将饮与食区分的很清楚,饮则指水、茶和酒,食又分主食和菜等。这二者的对立统一是中国文化中辩证、细致、规范的缩影,也显示出古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注重和感悟。
(二)由饮食方式和种类来看
中国古人的饮食种类由局限于野果野蔬到种类复杂的饮食系统建构,无一不是古人的追求。同时饮食也更加规律,古人最初并未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庄子·逍遥游》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说明那时三餐制度已经比较普遍。同时古人最初是席地而坐,所以吃饭也是在席上,后来又放到托盘上再传到席上,所以有成语举案齐眉。
(三)古代的饮食往往与祭祀和地位等有关
古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对祖先神灵充满了敬畏,产生了许多有关祭祀宗教性的文字,并且这一现象也影响到与饮食有关的文字中。例如“福”,金文里作,右边构件是,左边是,也就是酉的变体,所以福的本义是用酒向神灵祖先祭祀,祈求保佑。
(四)饮食类的汉字体现出的哲学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这一点从与饮食类的汉字方面便可以体现出来。例如中国尚“和”,“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标准,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饮食讲究食物生熟适度、五味调和以及饮食适度。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调和,使食物不仅仅在于供人充饥,同时玉盘珍馐也是人类对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的饮食“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以辛、酸、甘、苦、咸五味调“合”出的复合味,有咸鲜味、怪味、蒜泥味、五香味等,这正是和的体现。《左传·昭公二十年》讲“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就讲到了调和的意思。
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原本为饮食活动所创造的汉字由单一的本义发生了变化,意义多样化,丰富了汉字词汇库。例如鼎等文字,最初是陶器,用来加工食品,后来变为国之重器,更发展为鼎峙、鼎运等。通过汉字这根纽带,我们可以去触摸、认识、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历史,不仅仅是饮食文化,还有服饰、建筑、制度等其他文化甚至中华文明的思想内蕴。饮食文化其实只是汉字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一个线索,我们亦能从其他的许多方面对汉字与文化进行分析。本文以饮食为主线,穿插进对部分字的古字形字义的探讨,得出汉字与饮食、汉字和文化间紧密的关系。弘扬国学,汉字是第一步,了解熟悉了汉字对于文化也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王玉鼎.汉字文化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4]吴丽君,汤云航.汉字文化导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5]姚淦铭.先秦食品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宏源.字里乾坤:汉字形体源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钟晴]
G122
A
1008-7346(2016)03-0084-04
2016-05-15
宋涛,四川眉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