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以《闽文化概论》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为例

2016-04-16边建军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福建数字化教材

边建军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对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以《闽文化概论》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为例

边建军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要将《闽文化概论》建设成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就必须充分利用已使用过的资源,在内容上必需体现文字教材中展示的闽文化重点和精华,设计上要能体现全媒体数字化的特点,要创新并有自己独特的亮点,正确处理好研制中的诸多关系。

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思考

《闽文化概论》课程是福建电大在全国电大最早开出的地域文化课程,此课程曾先后经历了文字教材、课程课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一体化课程等阶段。近期又被列入福建电大首批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建设计划。全媒体数字教材是利用各种不同媒介形态(移动终端、网站),通过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图文声像画)传播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载体。其最大特点是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形象化地呈现教材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如何建设好闽文化全媒体数字化教材,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建设全媒体数字化教材,必需充分利用以往课程的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闽文化概论》曾获评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央电大精品课程奖、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等十余项奖项,经多年积累,已有较好的基础。如《闽文化概论》多媒体课件,曾由福建省教育厅拨款进行研制,专家验收通过时评为“优秀”,其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闽文化源流与特点、闽文化各个文化现象、闽文化综论、与闽文化相关的论文(供学习者及闽文化爱好者查询)、综合练习(由练习题、作业、在线交流、网络答疑等板块组成,供学生在学习后巩固所学知识)。再如《闽文化概论》课程网页,曾经福建省高校技术协会研究审批立项,专家验收通过时评为“优秀”,其主要内容为:十二次课程内容辅导、自学参考资料、有关教学信息、模拟试卷、每单元作业、闽文化BBS论坛。《闽文化概论》的网络课程采用模块化组织,将课程内容进行浓缩,配以大量丰富多彩的视频、插图、音频讲解等形式,活灵活现地向学员展示了课程内容。

对这些已有的资源,要合理利用。一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素材。原资源中的许多素材,是作者通过多年田野调查和长期从各种古籍著述中积沙成塔收集而得,特别是一些照片是由熟悉当地文化的各分校老师协助拍摄,一些实景已不可复得,故弥足珍贵。二是保留深受学生欢迎的设计。特别一些设计被证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要予以重新考量,如一些影像、声音、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媒体和富含意境的精美界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视觉化、形象化、互动化,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疲劳而觉兴味盎然,要予以进一步发掘,予以保留。三是对一些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如课程网页以“人机互动”弥补了文字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的不足等方式,要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让其继续发挥作用。

二、内容上必须体现教材重点和精华

《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材经过修订后,称《闽文化通论》。只有熟悉、吃透《闽文化通论》内容,才能准确表达文字教材中的精华,不至于主次不分而“胡子眉毛一把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如何才能体现文字教材的精华呢?除了要体现文字教材中已归结得很清楚的内容外,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研读教材精髓

特别要体现文字教材中虽然没有特别说明和归结,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和观点。如文字教材中虽然没有直接点明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但通过认真研读文字教材,可明显体会到闽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朱子为代表的闽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学派像闽学这样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做为闽学核心的朱熹学说其理论价值被统治者所认识后,逐渐成为控制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成为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教育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指导原则。南宋末朝廷开始褒奖朱熹学说,整个元朝更是朱学天下,考试必须由朱熹所定“四书”出题,立论不能超过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范围。明代比元代更加提倡、推崇朱熹学说,考试仍以朱熹学说为主要内容。清代统治者认为朱熹学说是最好的思想武器,因此仍沿用元明以朱熹所定“四书”及其注释为国家考试和学校教育基本课本。有人把孔孟称为第一期儒学,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闽学,就没有理学;没有理学,就没有新儒学。作者还以专节论述了“朱子对孔子的继承与发展”,映证了“东周出孔子,南宋出朱子。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二是侯官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作者认为近代侯官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即:地处一隅,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弹丸之地侯官,在极短的时间里崛起一批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昌彝、严复、林纾、郭柏苍、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陈衍、方声洞、陈宝琛、林觉民、林旭等。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杰出人物门类齐全,有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翻译家,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故有“晚清风流出侯官”之说。正是这些人物,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活剧。如果没有崛起于侯官的这些人物,整个近代中国将黯然失色。三是福建新移民开拓了境外大中华文化圈。所谓大中华文化圈,即指境外讲汉语的华人圈,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而这个大中华文化圈的开拓,不是官方行为,应属福建移民的个人行为。

(二)厘定课程主次

如果将全媒体数字化所要表现的内容依重要性排序,可将《闽文化概论》分为最重要、重要、次重要三个层次:

1.最重要的内容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各种名录的世界级闽文化。如武夷山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莆田的“妈祖信俗”、厦门和泉州的“南音”、宁德和漳州的“中国剪纸”、厦门和泉州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宁德的“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宁德和泉州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重要的内容包括被国家各有关部门列入各种名录的国家级闽文化。如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被列入全国重点寺院的宗教场所。

3.次重要的内容包括被福建省各有关部门列入各种名录的省级闽文化。如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等。

三、设计上要能体现全媒体数字化的特点

在设计上,除主教材外,全媒体数字化教材还必须有:课前导学、本章学习简介、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本章知识结构、学习目标等五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整体设计上必须统一。但在具体设计制作时,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设制特定的要求。

以下以“第一章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为例进行说明。

在“课前导学”方面,主要引发学习者对本章节的兴趣,解说词力求将本章的关键点以提问题、设包袱等方式呈现,并以视频或动画方式表现,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内。

在“本章学习简介”方面,应明确:通过本章学习,对闽文化发展的历史、源流、特点,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本章将宏观描述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力图通过清晰描述闽文化在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深刻分析和揭示其源流,准确地归结出其特点。

在“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方面,包括:闽文化发展的历史,及9个历史阶段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和内涵。闽文化源流,其形成的6个方面最主要因素。闽文化的特点,最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在“本章知识结构”方面,包括:闽文化的发展历程——远古及商周时期闽文化、秦汉时期闽文化、魏晋南朝时期闽文化、隋唐闽文化、五代闽国文化、宋代闽文化、元代闽文化、明代闽文化、清及近代闽文化。闽文化源流——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闽文化的特点——闽文化的多元性、闽文化的延伸性。

在“学习目标”方面,可分为三个不同要求,具体如:了解——闽文化发展的历史;理解——闽文化的源流;掌握——闽文化的特点。

在以简约明了的文字介绍同时,还必须根据全媒体的特点,以各种形象的方式配合文字,使抽象变形象,使一些复杂的事理一目了然,让学习者越学越想学。这些方式如:照片、示意图、视频、动画、音频等。在介绍第一章第一节“闽文化的历程”时,谈到“远古及商周时期闽文化”,可用:台湾“左镇人”、“清流人”、“东山人”、“漳州人”、漳州新石器文化遗址、漳州商周文化遗址、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华安仙字潭岩画、武夷山悬棺葬等照片;谈到“秦汉时期闽文化”,可用:闽越王城、武夷山汉城遗址等照片;谈到“魏晋南朝时期闽文化”,可用:出土魏晋南朝时期的随葬品、魏晋南朝时期福建陶瓷等照片;谈到“隋唐闽文化”,可用:唐代福建各地创建的有代表性的寺院、唐代福建出土瓷器等照片;谈到“五代闽国文化”,可用:闽王祠照片;谈到“宋代闽文化”,可用:朱子著作、宋代泉州开元寺、宋代闽刻本、宋代海船等照片;谈到“元代闽文化”,可用:泉州海交馆内海船等照片;谈及“明代闽文化”,可用龙海月港、“辟邪”刻本照片;谈及“清及近代闽文化”,可用:林则徐、沈葆桢、林昌彝、严复、林纾等侯官人物照片。这一节的视频可选拍:华安仙字潭岩、闽侯昙石山博物馆、武夷山悬棺、武夷山汉城遗址、福州闽王祠、福州三坊七巷中相关名人故居。在介绍第二节“闽文化源流”时,谈到“古越文化的遗风”,可用《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书影、闽南巫婆叫魂、《拍胸舞》、福州闽越王庙、各地有代表性闽越王行祠等照片;谈及“中原文化的传入”,可用:闽南民居门楣上体现中原祖地堂号的相关文字、纪念陈元光开发漳州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王氏委员会的各种活动等照片;北宋福建人口增加示意图;《台湾源流》第45期《台湾百家姓固始探源》书影,研究闽方言的系列著作书影);在谈及“宗教文化的传播”,可用:福建佛教重点寺庙、福建道教名山和著名宫观、福建著名天主教教堂、福建著名基督教教堂、福建著名伊斯兰教清真寺、三一教活动、晋江摩尼草庵等照片;在谈及“海外文化的冲击”,可用:福建华侨华人在世界分布示意图、福州人在美国系列照片;在谈及“台湾文化的交融”,可用:闽台“五缘”示意图、台湾赴福建任职数目表、台湾歌仔戏剧团在福建演出剧照。谈及“邻域文化的渗透”,可用:福建北连浙江、南接广东、西临江西的示意图。本节视频,可选拍:南平樟湖板的崇蛇活动,台湾人回固始祖地祀拜陈元光活动,福建五大宗教活动剪影,纽约福州人主要集中居住在著名三大华埠(曼哈顿的唐人街、皇后区的法拉盛、布碌仑的八大道)最具福州特色场景,台湾歌仔戏剧团在福建演出场景,浙江、广东、江西历史上与福建交往说明表。在介绍“第三节闽文化的特点”时,谈及“闽文化的多元性”,可用:闽文化多元性示意图,六大文化区各具最代表特征的人物照片,福建方言区示意图,摆满众多神仙的最具代表性庙宇照片,各种不同文化区不同民俗的系列照片,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五大剧种不同的剧照,拍胸舞和采茶舞不同的剧照,福建地理环境示意图,秦汉闽越文化、唐代漳州文化、五代闽国文化、宋代建州文化、元代泉州文化、明代月港文化、晚清侯官文化各具代表性照片,闭塞的山区和宽阔的海洋各自最具特点照片;谈及“闽文化的延伸性”,可用:闽文化向省外、台湾、海外延伸的示意图,东南亚的福建民间信仰场所、南音演出现场、福建戏班演出盛况照片,纽约东百老汇福州街的系列照片,美国纽约、旧金山、费城各种福建同乡会林立的招牌,福州老人活动中心等系列照片,各州福州人开的餐馆、公司、企业系列照片,福州人开的各种商店、肖治安骨科医院等系列照片,纽约的陈靖姑庙、照天君宫、何九仙寺,热闹盛大的结婚场面系列照片,各种节日的福州人组织的庆祝活动、随处可见的各种福州风味小吃。本节视频可选拍:福建乡间不同的游神活动,拍胸舞和采茶舞表演,新加坡福建会馆纪念活动过程,马来西亚“新福州”全景,纽约唐人街的福州色彩,福州各种同乡社团举办的活动,美国有代表性的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对福州新移民的采访。本节音频可选录:以同样内容的话,录制在福建流行的七大方言对此话的不同发音;(互动)在福建地图上每个设区市地区标上一个按钮,观众按下按钮,出现语音:“我们——都是——福建人”。(以示各设区市方言不同);(互动)在闽南区域地地图上每个县市标上一个按钮,观众按下按钮,出现语音:“我是——侬(人)。汝(你)食(吃)未?”(以示同是闽南区域而闽南语发音的差异);录制20首用方言吟诵的古诗(其中3首可用唐音诵读),互动式点播。

此外,还可选制一些“边学边练”题目,以供学习者练习。这些题目应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纯客观题为主。

四、要创新并有自己独特的亮点

全媒体数字化教材要想创新,要想摒弃人云亦云,就必须有自己的亮点。

第一,发掘文字教材中的亮点。文字教材在观点上提出不少独到看法,如提出的闽文化的源流、闽文化特点及各章节所揭示的文化现象,都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果,特别是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延伸性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有关学者在著述中普遍采用了这种观点。对此类创新的观点要予以深入地发掘。

第二,在素材使用上发掘亮点。所谓素材亮点,指这些素材是作者亲自收集并具有独一无二性。如讲述闽文化的延伸性时,有关闽文化在海外的延伸之“福州人在纽约”的许多照片、录像,皆为作者10余次赴纽约所拍,因情况变迁,许多今日已成绝版,要对这些来处不易的素材进行精细加工,充分发掘亮点。

第三,设计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功能,所涉及的每个文化现象都用最适合媒体表现,让学习者游历其间,直观形象地感受闽文化的博大精深,尽一切可能激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要让各种媒介互相弥补,将诸种优势集于一身,成为一个功能强大、资料齐全、界面优美、导航清晰、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

五、处理好研制中的诸多关系

第一,处理好文字教材与全媒体数字化中文字的关系。全媒体数字化中的文字,固然依托于文字教材,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字教材,要有自己和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不拖泥带水,既不出注,又不费解,要能吸引学习者。

第二,处理好表现方式与表现内容的关系。如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课程重点表现的内容,其样式有6种,如: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包括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等);民俗活动(包括礼仪、节庆、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等);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等。哪一种方式最合适表现哪一种内容,需要认真斟酌,力求寻找到一种最佳的方式。

第三,处理好各种素材的选用。在制作时,将遇到大量的素材处理的问题,特别有的需要表现的内容,经多年积淀(如妈祖信仰、福建土楼、朱子遗迹等),素材之多,往往让人掉以轻心。一定要反复比较,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以达最佳效果。

《闽文化概论》课程经多年开设,在诸多方面均有一定积累和经验。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的全媒体数字化教材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完美的形式呈献给学习者。

[1]何绵山.闽文化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闽台教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改革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杜嵩泉]

G434

A

1008-7346(2016)03-0032-05

2016-01-15

边建军,男,浙江诸暨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福建数字化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那个梦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