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研究

2016-04-16孙毓蔓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教改革路德自然界

孙毓蔓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研究

孙毓蔓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近代以来,宗教改革及其所带来的变化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背景之一。宗教改革乘着文艺复兴的春风捅破了罗马教廷禁锢人类心灵的铁窗,新教教义在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使得上帝与世俗社会接轨,人类有了进一步肯定自身价值的空间,并为其探索自然界提供了宗教动机,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必要的环境。

宗教改革 自然科学 近代 影响

发生在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地理大发现,使得被神恩、天启、权威概念主宰的欧洲迎来一丝曙光,它们共同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扫清了障碍。如果说文艺复兴构成宗教改革的艺术背景的话,那么,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开始以后包括科学在内的西方文化产生震撼的又一股强大冲击波。[1]

经过宗教改革的洗礼,人性的颂扬、肯定及尊重得到进一步彰显,其所涉及到个体入世工作的自身认知和社会外部认同,都形成了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定支撑,其与其他人文主义背景一起为近代科学之花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萌芽基础。

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产生

宗教改革发起于16世纪的欧洲,以基督教的改革运动为基本标志,这次改革运动将元老院与古罗马人民施行多年的以天主教会为主导的封建社会政教体系,逐步过渡到之后的以基督教为统治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从社会变动角度来说,宗教改革发生的主要年代恰逢欧洲资产阶级力量的萌芽和上升时期,此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社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在贵族阶级、教皇与教会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博弈中得以重新分配。

1.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正经历着最深刻的过渡和变革,努力从中世纪长时期黑暗的魔爪中脱离出来。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资本主义成为拯救破旧封建权贵的一剂强心剂,逐渐瓦解着与时代脚步不同步的封建割据势力,就城市发展而言,经济发展使普通民众和工商业从业者组成新市民阶层,他们对教会的大一统神权与正统神学的统治极其不满,逐步酝酿出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的合法权威,反映了市民阶级建立“民族教会”或“廉价教会”的愿望,为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遗产;二是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逐渐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努力争取政治上的发言权,促进国家民族的发展,如此时的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三是在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所带来的变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它仿佛是第一张骨牌带来一系列波澜壮阔的连锁反应[2],而宗教改革就是那张紧接着文艺复兴的第二张骨牌,它们一起推倒了教会蒙昧的围墙,粉碎了教皇的等级专权,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论,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均将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1.2 宗教改革的产生发展

恩格斯曾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3]时代终会造就英雄,马丁·路德成为了引领这个伟大时代到来的领袖。

在教会通过兜售赎罪券敛财的年代,赎罪券是书面的应许,是保证减少炼狱的时间。人们愚蠢地相信:“当奉献箱里的铜板叮当一响,炼狱里的另一个灵魂就跟着跳出来。”处于对这种有价赎罪形式的反感,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批评出售赎罪券以及教会的其他诸多弊端,质疑教会的地位和教皇的权威,并于1517 年10 月31 日将其张贴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上。这一举动是公开对罗马天主教宣战的象征,也正式打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闸门。

马丁·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他的初衷仅仅是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洁性,同时揭露罗马教会的贪婪腐化、神职人员的行为堕落,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4]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第一,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并不需要通过教会作为中介来传递上帝的意志,故教会的存在是根本没有必要的。炼狱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更不需要通过购买赎罪券来获取上帝子民的身份;第二,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每个信徒都能自己的方式自由解释《圣经》,反对将教皇也同时神化的旧约,斥责为满足教会自身利益而强行将教会的意志强行施加于信徒;第三,极力地批判罗马教会繁冗复杂的教会仪式,提倡节俭,认为洗礼和圣体圣事是唯一值得保留的仪式;第四,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将宗教带入世俗化的轨道。

仅仅两周以后,马丁·路德的战斗檄文《九十五条论纲》就已经传遍整个德国,得到了德国贵族和人文主义者的大力赞同和支持。四周以后,各种译文传遍全西欧,受此影响,慈运理、加尔文、亨利八世都进行了基督教的改革。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台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在内心世界中重新审视宗教。他通过内信仰的强调把宗教的基础从天上搬到了人间,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新教徒心中,把人从外在性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2 宗教改革对近代科学产生的影响

宗教改革大大削减了神的意志对人的控制作用,神性也逐渐从自然界中慢慢消失,科学逐步上位成为能够与神性对抗的力量。这时的科学思想与中世纪时有着明显区别,中世纪对自然现象缺乏兴趣,对个人主张很轻视,这主要是由于一种超自然的观点占据着支配地位。[5]宗教改革后人们对大自然、经验、实验的痴迷,上帝观、自然观及人性观的转变都是近代科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基础。

2.1 上帝观的转变及影响

众所周知,基督教“三位一体”的上帝观是彻底的神本主义,是统治阶级对人精神和权利控制的方式。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拥有无上的权威,但是由于人类自身具有局限性,无法直接与上帝联系,上帝的旨意只能通过教会和教皇作为其中介来间接传达。统治阶级塑造教皇作为上帝在世俗世界的化身,同时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在政教合一的国家管理体制下,政治权力沦为教会的喉舌,自然科学也沦为神学的奴婢。教会打着救赎的幌子,通过向人们兜售赎罪券中饱私囊,利用人们原罪的心理及其上帝代理人的身份为政治权力服务。

上帝观的转变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丁·路德将矛头指向教会,宣称只要人有坚定的信念,就可以获得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机会,并不需要通过教会作为中介人。上帝观的转变为彻底将上帝的权威与政治分离,将自然科学与神性独立,不再受制于宗教创造了条件;二是马丁·路德提到上帝也能够“俯就”人类,而非人类单纯地“仰望”上帝,提出人与上帝平等的观念。人文主义者瓦拉提到:“自然就是上帝的业绩”[6],这也意味着人与自然界平等。人从上帝那里解放出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去认知自然;三是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强调是上帝制定了自然界的秩序,是上帝创造了万物有条不紊的秩序,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绝对的、固定的规律,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所认知的。这些观念的提出是理性和自然科学活动的主要基础。

在宗教与政治分离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增强,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这为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人们脱离了教会对其的精神约束,自然科学可以脱离宗教的束缚,表现为注重观察实验的作用,提倡数学方法逻辑推导和实验方法的结合,自然科学所得出的结论与宗教中许多原有的结论相矛盾,从而促进自然科学向纵深发展。

2.2 自然观影响近代科学产生

中世纪崇尚的是骑士精神,即是说将希望寄于来世,对现世的财富、权力、享乐且包括自然界在内的一切应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在宗教教义上,提倡一种离群索居、远离世事、不问红尘的出世生活,强调禁欲主义,人生有原罪,人生在世必须遵循严格的宗教戒律,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然人在死后就不能上天堂而是进入炼狱。

宗教改革之后,马丁·路德强烈斥责禁欲主义,并且提出教士同样可以拥有世俗的生活,认为教士可以结婚。他进一步肯定了人类的智慧、认识力、理解力,告知人们:人类是上帝创造万物的欣赏者,上帝引导人类去欣赏它创造的荣耀,这为人类探秘大自然提供了教义依据。自然观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首先,上帝是自然界的创造者,因此认识自然界就是认识上帝、接近上帝。“促进上帝之爱最好方法就是自然、神恩和天国的荣耀向人们显示上帝的形象,所以首先要加强理解上帝在自然界中的体现,从其杰作中看到造物主,并通过对这些杰作的爱升华为对上帝的认识和爱。”[7]人们要对自然界怀着崇敬之情,自然界是人们表达对上帝尊重、爱戴、顺从、诚服、委身的媒介,对于自然界的爱与忠即是表达对其创造者上帝的爱与忠,认识自然是对上帝的赞颂,这样的信仰使得教徒成功从前旧式的救赎方式中解脱出来,以足够多的热情投入到对大自然的探索之中。至此,当有足够多的人前赴后继的加入到对自然界的研究探索中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累积成经验,汇集成知识,贯通成体系,最后形成自然科学,改革后的宗教教义从实质上支持起自然科学的研究。

其次,宗教改革后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新教徒相信上帝给自己安排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职业。上帝安排的职业有着神圣的意义,韦伯称其为“calling”,即“神的召唤”,所以工作就成了“天职”。[8]与之相伴也产生了与经济活动相应的一系列美德:积极入世、信守诚信、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合理获利等等。新教伦理认为:入世工作,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潜心研究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投入自然的怀抱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这样的观念与科学精神在无形中达成一种契合。所以科学家的信仰是:科学研究能够为其带来内在的满足感,他们立志于为他人服务,为人类造福。这些都使得科学最终能产生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上帝与人类之间再也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对自然的认识为人类自我的救赎增加了一个很好的砝码,投身现实社会的态度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3 人性观影响近代科学产生

中世纪托马斯主义观点认为,人在上帝面前预先被命定,人并无自由可言,人的灵魂获得拯救必须要依靠教皇,并绝对服从于上帝在现实的代领人教皇。人相对于神权无比渺小,人被动地在教义与教规中生存,小心翼翼,言行不得有所违背,生活无比晦涩,人们抬头望着智慧树上结的智慧果,却畏惧于禁欲主义不敢轻易主动靠近。

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称“因信称义”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对上帝的认知转变,同时这种内在的改变必定会引起外在生活的变化。他提出信仰是生活的常青树,一些外在事物的成功实质是由信仰所带来的生活态度转变而引起,这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结果。因此。宗教改革之后,人性观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转变:

首先,宗教改革后教会意识受到冲刷,个人独立意识的实质开始显现,“个体”只要因信就可以“称义”,个人只要依靠自身的信念、意志、信仰就能够得到上帝的眷顾,成为上帝的子民。因此,沉睡的个体的主体性被唤醒,人类开始忙着去追寻个人如何被救赎的答案所在。当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人类学会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自由与人本主义教义便开始注入人心。这时,人在自然界面前开始呈现出勇气和信心,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够对自然界有足够的认知。

其次,由于人一定程度上对自我能力有所肯定,所以救赎再也不是完全依靠来自外部的力量,人也不再是上帝面前无辜、被动、等待宣判的状态。人可以通过内在悔改进行自我救赎,人也可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思考、追求积极地认识和改造自然,并从中获益。人相信自己本身也是上帝创造的杰作,是能够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运作和流动当中的,而科学实验方法的使用是人真实参与到自然界的有效干预手段。

3 结语

近代宗教改革,一方面使人类意识到对自然界的认知研究可以给自身带来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的双重满足,新教宗旨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功能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强调自然界与上帝的同等概念,认为认识自然就是认识上帝,这一观念的输出成为了人类研究探讨自然界奥秘的宗教动机。这两方面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思考世界,为自然科学培育了批判探究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坚定了自然界存在秩序的信念,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无可厚非的条件。

[1] 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4).

[2] 陆锋明.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之发轫——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J].兰州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4] 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J]. 江苏社科学,2002(3)

[5] 赵辛.16-17世纪科学方法与神学方法的比较[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6]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1.

[7] Richard Baxter.Achristain Directory: or Abody of practical Dinivity and cases of Conscience.[M].London,1825:456.

[8] 徐嘉.市场经济与传统伦理的创造性重构——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神之启示[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3).

2016-08-31

B913

A

1008-5580(2016)04-0235-04

作者:孙毓蔓(1989-),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宗教改革路德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马丁·路德成名多亏险遭雷劈?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英国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DIY小卡片“玩”转思想史教学难点——以人教版“宗教改革”一课为例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