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与文本对话方法探微

2016-04-16陈棋彬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课文

陈棋彬

(莆田第四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学生与文本对话方法探微

陈棋彬

(莆田第四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文章阐述了当前课堂对话中存在的弊端及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并且从读、思、悟三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有效地进行的对话,提高学语文课堂效率。

课堂;文本;对话

一、当前课堂对话存在的弊端

自从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把对话理论引入教育,对话开始影响着课堂教学。特别是近几年来,语文教育界也将对话当作是一种教学手段。于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开始重视教师、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一节课下来,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还有时不时的小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我们细致分析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有效地课堂对话。很多时候,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在老师设置好的问题下,被牵着鼻子走,一问一答,学生失去自己独立思考、解析的机会,他们最终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被动地接受老师及教参对文本的解读。语文课堂低效在于它忽视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没有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重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之间的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形式的运用,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知文本,从中获得启迪与熏陶,并在多种对话过程中的学习言语、积累内化,直至掌握运用言语。[1]这就说明,学生与文本才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语文课堂的主角。

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具有独立认知世界的能力,他们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语文课堂不能仅成为个别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教师应该关注到全体。在课堂上文本不再只是文字、材料,而是承载作者生命体验的个体,它们具有生命,也会说话。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2]对话的平等性与创造性决定了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要性。只有真正地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让具有生命的两者,相互的走进,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三、引导文本对话的方法

(一)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文本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是打开作品之门的金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朗读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简单对话。

1.范读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他们的语气、语调、情感,无不蕴含着作者深刻而独到的人生感悟。特别在讲授一些直接表露情感的短小精炼的散文诗歌时,教师如果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丰富的感情给学生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那么学生初次感知文本,就对文本产生了亲切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气势磅礴,教师可以以声传情地朗读把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及磅礴的气势表达出来,让学生刚走进文本,就被诗歌的气势所震撼了。

2.美读

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迅速的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了解文章梗概,初步获取文本知识。想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朗读变为美读,美读能让学生感知文本,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笔者在教学经典诗文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音,掌握重音、停连,流畅朗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读出课文中的各种美,体会文本的情感基调。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时,能够这样反复的美读,感受课文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就是实现课堂有效对话成功的一半。

3.默读

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本,教师则要指导学生默读。默读时,必须要求学生手不离笔,边读边圈点勾画。即圈出文本的美键词,画出课文中的精彩诗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关键句,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的默读学生能与文本进行平等地心灵交流,能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为更好地与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奠定基础。

(二)思

文本具有多层性。其显性的一面,学生通过读能较快地了解,可以说一望而知,而隐藏在文本里隐形的,深层的意蕴就需要挖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对话,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该是对话的创建者和推动者。教师自己要先研究教材,精准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对话价值的话题,这个话题可以源于一个矛盾一个问题或一种现象,使学生可以发散思维、结合文本围绕话题展开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对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将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社会、自然和人文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获得自己人生的体验,提高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

(三)悟

阅读是阅读主体与文本之间由浅到深的同化与调节。[3]加上对话具有其创造性。这就说明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读懂文字,理解文本,还应该能跳出文本,并结合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文本,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取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才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例如《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讲述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故事。文章篇幅比较长,笔者在教读课文时,学生先通过默读初步把握课文大意,再美读把握了牧羊人的形象,最后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时,笔者先叫学生说说自己认识或听说过默默植树的人,并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虽然学生的见解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他们能将文本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创造性解析文本,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更健全的人格,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只有这样的对话,才有利于培养出能利用文本知识,用自己的认知改造世界的主体。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就会跳出原来的文本,习得方法,推进新的文本阅读。

总之,对话的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当做课堂对话的基础,才能让对话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张玉棉.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EB/OL].[2014-09-10].http://wenda.so.com/q/14105064257275 53.

[2]郑微笑.对话理论在《<论语>选读》教学中的应用[EB/OL].[2012-06-26]http://blog.sina.com.cn/s/b log_a4e5940901014uk2.html.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G633.3

A

1673-9884(2016)12-0016-02

2016-11-20

陈棋彬(1977-),女,福建莆田人,莆田第四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