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管理模式“去行政化”问题探究

2016-04-16康丽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化管理人员

康丽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管理模式“去行政化”问题探究

康丽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是目前所有高校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管理体制主导着高校人力资源的分配、教学、学术、干部选拔、基建、财务大权,制约了高校办学自主权及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去行政化”的背景,定义了“去行政化”的含义,指出高校“去行政化”存在的重重困难,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的实施路径。

高校;去行政化;含义;困难;路径

一、高校“去行政化”背景

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高校在建构和管理机制上实行的是行政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具有浓厚的“官僚”倾向。大学隶属于政府,国家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其办学主体,他们对高校的干部任命、经费分配,甚至学术、科研活动具有决定权。高校内部实行官僚科层制,我国大学的内部管理模式事实上是政府对大学的行政领导和管理的模式,他们依靠行政权力、行政手段,管理教育和学术行为。大学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了教育的腐败、破坏了学术氛围、败坏了高校风气,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造成“钱学森之问”的主因。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有学者纷纷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提到要逐步分阶段的取消教育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必须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同时国内著名大学校长、知名专家学者对此纷纷发表见解。“去行政化”成为今后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去行政化”的含义

高校的行政化主要指的是政府对高校管理的行政化及高校内部学术与行政管理之间权力的错位与紊乱。首先,政府没有把对高校的管理模式与对其他事业单位、企业的管理模式区别对待,学校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其次,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构架存有问题,学校领导没有很好的衡量行政管理权力与学术权力,导致二者失衡,甚至学术权慢慢被行政管理权吞噬。

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要一味地去除行政化的管理,一所高校之所以得以正常运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所讲的“去行政化”就是在于呼吁实行政校分开,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模式与其他单位的管理模式加以区别对待,不能将高校作为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而应作为一个学术及教学机构来管理,避免在高校中出现行政权力泛化的畸形现象,让高校掌握自主办学权,并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学;同时,呼吁高校应出台一些相关文件规定,规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在基本平衡的基础上使学术权略高于行政权。

三、高校“去行政化”存在的困境

(一)高校管理长期依附于政府,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求政府与高校重新定位各自的权力职能范围,然而要重新定位两者之前的关系存在着巨大的困难,首先,中国长期以来就存有以“礼治”来划分“等级”的传统管理模式,科举制更是强化了民众阶级、等级的意识,政府的管理模式在高校内部延伸,政府对高校的控制管理一直站着上风位置。其次,改革道路是存有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而现有稳定的制度、政策会严重影响到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若想成功,需要有较为完善的体制、制度保障及较为成熟的改革举措。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利益格局较难打破

“去行政化”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造成的影响最直接,“去行政化”改革将受到强大的阻力和抗议。一方面“去行政化”后,原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仕途”将被切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将有可能降低,甚至会引来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另一方面“去行政化”后的高校管理难度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想把高校管理好的强度和难度将提高。

(三)大部分学术研究者、教学人员关注度不足

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理念已根深蒂固于大部分学术研究者、教学人员心中,这样的理念已然成为他们固定思维,变成了他们一种行为及工作习惯。在商业化这个潮流对高校文化的侵蚀中,很大部分学术研究者、教学人员都选择在没有损害到自身个体利益下,明哲保身、默不作声,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哪怕真有侵害到他们利益,也很少人起来与行政管理权力抗衡,这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难度。

四、高校“去行政化”的实施路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理念,弱化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力

首先,政府要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明确对高校的管理职责范围,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命令,充分考虑到高校办学的自主权,转变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变“命令”为“监督管理”,变“控权”为“服务型”,对高校内部的行政事务干预转向为政策性指导及目标管理等较为宏观的调控上,并制定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让高校教育管理有法可循,真正实行政校分开,一改政府独裁局面。其次,高校也应改变以往对政府政策、政令、指示的依赖性,对学校自身发展大局要有一个全局把控,并以国家大政方针为指导,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创新性地自主办学。

(二)建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化管理制度

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将会对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有行政职务的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冲击,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在原有职称的基础上即调研员、副调研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平行设立新的评聘职称系列,即管理职称如管理员、副管理员、助理管理员、普通管理员,通过出台一些政策文件规范管理职称评聘的条件,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职业化素质将决定他们能胜任哪个级别的管理岗位。这就有助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既不占用教师或原有行政职称评聘指数,也不再需要通过干部任命选拔的方式任命,不仅减少了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的色彩,而且能鼓动人心,确保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整体的质量。

(三)合理调整分配行政权、学术权及教学权,行政权让位于学术权及教学权

教学及学术在高校中应是占据最核心的位置,这也是高等学府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一个明显标志。然而在商业化及功利化大潮的冲击下,高校行政管理的行政化也受到了强化,这使得高校不再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内部管理主线就是以行政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学术权及教学权遭到了削弱,高校也就丧失了其基本的人文精神风貌,丧失了原本的灵魂,失去了原本纯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沦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附属品。因此,必须调整学术与行政的关系,约束行政权,让学术权高于行政权,让有学术能力的人及对学校教学建设方面有独特及创新方法的学者有更多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术研究者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取得教书育人的效果,也能让高校摆脱官僚化的气息,让大学真正回归到教学与学术的氛围中。

(四)高校领导的任免可通过民主、公开招聘的遴选方式选拔

政府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校领导的任免,将强化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与“官本位”的管理意识,使得学校更依赖于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高校校领导应通过公开规范的选拔,并经考评,挑选出能胜任这一职务的教育专家,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和培养出高水平校领导,让高校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彰显了民主意愿,消减官僚化在高校管理的渗透,推动高校往建设一流水平的方向发展。当然,高校校领导也应让自己往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要有管理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外,还应尽量不再兼任教学、学术或与自身原业务有关的工作,避免因工作交叉影响高校管理工作。

(五)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重视高等教育,加大对其投入力度,如可以加大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提高生均经费拨款幅度、加大专项经费拨款及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服务于高校,让高校有着比较稳定的外部支撑力量。

五、结语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让高校有自主办学权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只有把政府把控高校权利的局面扭转为高校自主的局面时,高校再通过改革自身内部的管理模式,“去行政化”才能起到一定成效。然而,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任重道远,他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他有赖于政府的体制改革,有赖于各项措施的配套跟进,有赖于高校自身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有赖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学术、教学人员意识的觉醒。这就需要政府的努力、学校的努力、教职工的努力及社会人士的支持,从改革试点出发,一点点慢慢转变,只要政府能放权、高校敢于自主、职工敢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及观念,落实各方面措施,相信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

[1]王长乐.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大学行政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2]张建林.高校去行政化需要找准平衡点[J].学习月刊,2009(11,上).

[3]康健.大学去行政化难在哪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3).

[4]杨海涛,李丹.刍议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问题[J].西南科学大学高教研究,2012(6).

[5]唐新平.大学行政化的成因分析及其治理[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6]李厚刚.李延华.浅谈我国内地部分高校的行政化[J].学习月刊,2006(12).

[7]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G058

A

1673-9884(2016)07-0016-03

2016-06-01

康丽珍(1984-),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去行政化行政化管理人员
大学“去行政化”更需去行政思维
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实践问题研究
对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