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本的作者个性化浅析
2016-04-16■江鸿郭菲
■江 鸿 郭 菲
新闻文本的作者个性化浅析
■江鸿郭菲
目前,对于新闻文本的确切定义还未有定论,但从对新闻文本的研究中不难看出,新闻文本的构成,是将新闻事件转化为信息来反映整个新闻事实的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新闻文本并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可以反映一切新闻事实的声音、视频等元素,例如网络新闻、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等各类媒体用各种手段传播的新闻资讯,都可以称作是新闻文本。
新闻文本创作与文学作品创作不同,文学作品会打上鲜明的作者烙印,但新闻文本的创作则会出现“作者消隐”的现象,即大多数新闻受众可能会记得新闻文本中的新闻人物和事件,鲜少记得新闻文本的作者。这与新闻更多强调客观性和文本创作过程以陈述事实为主(如文字报道则以动词为主,力避形容词与副词等修饰词的使用,叙事简洁明了等)有着一定的联系。
不过即便是新闻写作方式的一些“规定性”动作使得新闻文本作者个性化特征不如文学作品的作者那么明显,但深入研究,我们还是可以从叙事方式、言语风格及报道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出新闻文本的作者个性化特征的。
新闻文本作者个性化的体现
(一)叙事方式
新闻属于叙事类问题,从纸质媒介的文字文本到电子媒介的音像文本,事实是新闻文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新闻文本的叙事既没有历史叙事般全能,也没有文学复杂,其特殊的传播功能决定了新闻文本的特殊性。
纵览大多数新闻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新闻事件叙事方式的把握,体现出了其新闻思想、新闻处理方式等的不同。如意大利著名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不但文学功底深厚,而且在生活中反对一切专制、集权的政治观念和极端个人主义信仰,有着直面历史的勇敢精神。这一特性使她形成了鲜明、尖锐的新闻个性,这种个性的表现就是采访中咄咄逼人,写作中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用文学的方式、方法去表现新闻,这一切都使得法拉奇在她写作的新闻文本中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法拉奇所著的调查性报道集《假如太阳陨落》中,她即把报道主题充分纳入了她的个人思想体系之中,对包括航天技术,甚至宗教、政治等话题的报道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她进入阿波罗号太空船,体验那种密闭环境时,她就写道,这种环境使她想起了二战期间作为抵抗组织成员的父亲遭受监禁时所住的那种阴暗、狭小的囚室。这一系列新闻文本均打上了深刻的法拉奇那种“以我为中心”式的个性风格,体现出了她用文学手段代替传统报道的写作个性。在新闻文本的创作中,法拉奇一方面强调新闻文本要有重要性、引人瞩目性、刺激性,另一方面她还强调,记者在形成新闻文本时更要有自己的思想,特别是使文章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同样,日本著名记者本多胜一,在写作中总是会深入事件现场的关键之处,观察、分析、判断、搜集鲜活的材料,然后用这些材料来说明事件的真相。本多胜一还做到了既不直接抒情,也不直接议论的客观性笔法,而是使用朴实的语言对整个事实进行陈述,借助陈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在他的《双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初冬的,有些阴云的日子,柿树叶虽然已经落尽,从院子里投进来的阳光还像下雪天那么淡。有纸隔扇挡着,壁龛前显得更加昏暗。盖着带条纹的被子躺在那里的父亲,嘴微微地张着,苍白的脸上胡子显得有些长了。我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用手摸摸父亲的额头,还有体温。这是父亲的体温啊!想起来,用自己的肌肤感知父亲的体温,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大概十年以上了吧?
一段质朴的文字不但读来感人,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一位外出多年的游子对父亲那种深深的情感。而这种风格也恰恰构成了本多胜一写作中的个性特征。
(二)言语风格
所谓言语风格,一般也称为语言表现风格。新闻文本的语言是根据表意需要经过组织的语言,从锤炼词汇到句式安排,无一不体现出新闻文本作者的个性化特征。语言特色是构成新闻文本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记者风格的重要标志。大凡成名记者,他们的新闻作品都有个人的语言特色。如穆青在通讯写作中善于使用充满情感的语句,语句简短流畅,在《金字塔夕阳》这篇通讯中,作者叙述了他参观金字塔的见闻与感受,是一篇散文式的通讯,文中对于金字塔的描写,文笔细致,语言优美,文中的言语修辞很突出:
9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同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色;而古老的金字塔,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是漂浮在沙漠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的金色的光源,都是从他们那里发射出来的......
这样的文本语言,无论是形容词的修饰还是比喻,都是真实场景与情感的表现。
又如穆青人物通讯的语言,也有着高度个性化的特征体现。对此,穆青曾说过,“作为一个人民的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群众的语言,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本领。英雄人物的经历、性格和文化素养不同,他们的语言也各具特色。应尽力避免用自己那套语言一成不变地来写不同的人物,更不用说用自己那套‘学生腔’来改造英雄人物的语言了。”
新闻文本的语言风格是新闻作品成功的标志,也是新闻作者个性化的标志。出色的语言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作品活力与生命力,一个优秀的新闻文本,它的语言必定是丰富的、引人入胜的,风格鲜明的新闻文本,因此也必定具有作者鲜明的语言特色。
(三)报道视角
报道视角犹如做菜的佐料。同样的菜,佐料不同,味道也会相差甚远。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报道的同质化,在新闻文本的创作中,作者更需要具备独特的写作视角。
其实,对独特报道视角的重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媒体的记者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在1991年6月2日,《南京日报》记者针对在南京举行的全国药交会的报道就充分体现出了独特报道视角的重要性,面对大多数媒体只是流程性的对开幕式进行报道这一现象,《南京日报》的记者则是另辟蹊径,借助采访中发现的一个现象(开幕式前大多数商品交易就已经完成,而且很多人甚至连开幕式都不在参加),写出了《全国药交会开幕式成了闭幕式》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报道,而这也恰恰是写作者个性化特征的一个明显体现。
为了更好地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很多新媒体的内容写作者更是注重到了报道视角的个性化展现。例如网络媒体在报道全国两会时兴起的网上征集议案,数字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等都称得上是选择报道视角方面的个性化体现,并且这一做法在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把握好作者个性化应用的几个要点
个性化在新闻文本中的应用固然重要,但在日常应用中也要注意几个应用要点,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个性化的应用不应违背新闻文本对真实性、客观性的基本要求。由于新闻文本不同于文学作品,因此,任何个性化的展现都应该是在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方面展开,不能让个性化伤害了内容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更不能喧宾夺主,让个性化成了报道的核心与重点,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成为一篇既有特色,又有风格的优秀新闻作品。
其二,个性化的展现应该充分考虑到新闻文本受众的特点。在受众正在日趋变成用户的融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文本,还是新媒体的新闻文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天的受众在内容接收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来进行内容生产和个性化风格的体现,只有这些,才能实现新闻文本的传播目的,达到预期效果。
其三,个性化的应用要结合媒体的传播特点。在种类众多的媒体中,由于所用介质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媒体在内容传播上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纸媒有纸媒的传播特点,广播电视有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手机媒体有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为了使媒体的传播效果最大化,新闻文本的生产者在体现各自的个性时,一定要考虑到媒体的传播特点,结合这些传播特点来选用适合的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化充分地发挥出其在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总之,在媒体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传播的重心已经变成了对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如何使自己创作的新闻文本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黏住用户,已然成了作者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除了新闻文本自身包含的新闻价值要重大外,如何结合媒体特色,最大程度地展现出个性化也是作者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做到这一点,新闻文本的传播力才能有效发挥出来。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