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本演变简析
2016-04-16惠东坡
■惠东坡
新闻文本演变简析
■惠东坡
新闻文本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由一定的符号语言系统构成,对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文本也在不断地改变,特别是新媒体的兴起,对新闻文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辑专题将探讨新闻文本的演变,以及法治新闻文本和新媒体新闻文本的特点。
新闻文本是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传受双方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中介。它是由一定的符号构成的意义链条,具体形态表现为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新闻文本的特点、风格、模式等通常受包括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媒介发展和传播技术演变的内在逻辑,我们一般把新闻文本分为印刷文本、电子文本、超文本、智能文本和沉浸式文本。
印刷新闻文本
文本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传播活动的重要发展。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现代印刷术起源于毕 的活字印刷,德国的谷登堡对我国的活字印刷术进行了重大改进,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后,印刷技术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电子分色扫描技术、整页拼版和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北京大学王选主持研制的“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排版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我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为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产生的动因和基础。因此,最早的新闻文本是以印刷形态出现在报纸上的。印刷文本的基本信息符号是文字,以文字所标示的词语、语句、句群串联起来的新闻文本,便成为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的意义载体。报纸新闻文本,不论是消息、通讯、评论还是深度报道,都具有一种思想、意义的主旨凝聚力。文本的每一个符号,词语、句子、段落,都作为井然有序的编码存在于一个缜密的纲目互制的逻辑系统中。这种新闻文本讲究内部结构的严密性,各部分的关系也比较复杂,不但段落少而且大多采用书面化的长句。有人也称之为重型的文章结构。
报纸等平面媒体的印刷新闻文本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等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冲击下,也在文本形态方面发生了适应性的演进。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使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多样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报纸等印刷媒体的变革。广播录音报道出现后,报纸新闻文本上也采用了访谈录、讨论式和对话式的报道形式。广播现场新闻报道兴起后,采访札记、记者手记等体验式报道文本形式大量出现在报纸上。
声画结合的电视新闻,也对平面媒体的印刷新闻文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报纸新闻文本的符号不再限于文字这一单一的传播符号,图片、表格、制图、漫画等大量、大幅度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电视专题节目又使得报纸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大行其道。印刷新闻文本形态的改变和演进使得新闻报道的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也增强了报纸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易读性、时效性和形象性。手机媒体的兴起又使得印刷新闻文本朝着更加简洁、明快、迅捷的方向发展。
电子新闻文本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播送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从物质技术基础而言,广播电视是电子媒介。1906年,无线电广播诞生。1920年11月,世界上第一座电台——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开始播音。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台。广播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播和电视的信息载体和报纸有着明显的不同。广播的信息载体是声音,电视的信息形式是声音和影像。因而,广播电视的新闻文本是一套可以可转化为声音和影像的符号系统。
广播是听觉媒体。其电子新闻文本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抽象的音响语言,包括现场和演播室讲话的语言。非语言符号主要是指具象的音响语言,具体包括表现环境、气氛、场景等人为音响、自然音响、音乐。利用声音符号,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诉诸人的听觉,这是广播最根本的特点。广播文本借助声音,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立体感、空间感,声情并茂,真实可信,因此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电视也是采用电波作为信息符号载体的大众电子传播媒介,也和广播一样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选择性差、保存性差、持续性差、稍纵即逝等特点。但是电视文本却具有迥异于广播的特点。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传播媒介,其新闻文本由诉诸听觉的声音语言符号和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符号组成。语言符号包括抽象音响语言和文字语言;非语言符号包括具象的音响语言、画面造型语言和编排语言。画面造型语言又包括色彩、造型、构图、光线、运动以及图片、图表、新闻照片、字幕、画面特技等。所以电视新闻文本具有纪实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能使观众产生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能让观众感觉到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
超链接新闻文本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新闻文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通过超链接进行新闻文本建构。在网络传播中,新闻信息以超文本为载体,传递的已不是单独作用于某种感官的信息,而是把文字、数据、影像和声音等融为一体的超文本信息,这是传播方式上一次真正意义的“突破境界”。超文本(Hypertext)这个概念是托德·尼尔逊于1969年左右提出来的,它是一种超越一般文本格局和功能的高级文本,它以非线性方式记录和反映知识单元(节点)及其关系(链路),从而提供一种模拟人脑联想功能,在人工参与下跳跃式扫读文本内容的手段。①这种新的超文本语境带来了新闻文本的“革命”,与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以“超级文本”为存在方式的新闻文本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超链接,网络新闻建构起词、短语、符号、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载体的链接关系。它可以指向文本中的某一关键词,从而把受众引向与这一关键词相关的另一层面的文本、图表、声音、图像等。它也可以建构起某一重要新闻或热点事件的“文本群”,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超链接形成专页。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这种超链接新闻文本可以把对象复杂、角度多样、材料丰富的信息“集纳”在一起。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第一层面,而相关详细报道在第二或第三层面呈现。即用一个骨架的方式进行重点呈现,而有关的细节,分别用超链接给出。这种分层超链接的新闻文本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它不但条理清晰,而且也利于受众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做出视听选择。
智能化新闻文本
传统的新闻文本主要靠人来完成,凝结了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散发着新闻生产者的情感和温度。随着智能技术的进步,新闻媒体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智能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文本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媒体的智能化重要体现在运行于智能终端之上的智能软件以及高度智能化的新闻机器人。
智能媒体应该是技术层与内容层的综合体。它具有超强的信息收集、筛选、比较、归类的能力。与传统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新闻文本“全媒体化”和“富文本化”不同的是,基于智能终端和智能软件的智能化新闻文本却出现了“微文本”(Micro Text)化的趋势。以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影集为代表。每条微博的文字内容不超过140字,微视频和微电影多在10分钟左右,微影集的图片数量也在10张以内。2016年2月18日,搜狐推出智能股市播报系统——“智能报盘”,由机器人自动跟踪、捕捉股票市场动态、并实时发布资讯。搜狐总裁张朝阳表示,公司智能化改革的重点就是媒体资讯。
“新闻机器人”是高度智能化的软件,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媒介组织撰写新闻稿件。它可以在对庞大数据库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自动抓取一些数据信息,按照既定的程序建构出新闻文本。2011年,Narrative用Narrative Science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Narrative的新闻撰写基本模式为:首先,通过系统的搜索引擎收集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并从中寻找新闻要素。其次,决定新闻的角度和风格模式,再按照“元作者”提供的词汇来组成句子。所谓“元作者”是由资深记者组成的团队,他们负责创建一系列报道题材的模板,他们同Narrative技术工程师密切合作,使计算机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识别相应数据。②美联社在2014年7月开始运用机器人进行财经新闻的写作,主要是突发事件短消息和公司业绩报道。而Yahoo、体育机构NFL也在使用机器人撰写简单的新闻。2015年9月,腾讯财经开发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它可以在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推送给用户。其撰写的一篇报道标题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报道引用了统计局的数据,还分别有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以及银河证券等分析师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与媒体记者日常的消息稿无异。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推出新闻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
智能新闻文本的组织由智能程序和服务器来完成,传统新闻文本的标准化范式进一步被消解。新闻文本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智能媒体应该具有无限的文本开发能力。但是,目前的实际是,新闻机器人写作基本上是一种“人工模板”加“自动化数据填充”的模式。其应用更多地局限于一般新闻资讯、结果类报道或程式化报道领域。因此,智能化新闻文本不可避免地带有文本模式单调、没有质感与温度、缺乏鲜明风格和个性等特点。
沉浸式新闻文本
不管是印刷新闻文本、电子新闻文本,还是超链接新闻文本,都试图努力调用各种可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触等感官的符号,希望能把受众带入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虽然电视声画结合的传播手段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现场”的冲击力。但是,只有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出现之后,我们才发现,传统的新闻文本带给受众的“存在震撼感”是非常有限的。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沉浸式新闻是虚拟现实范畴内的一个新兴领域,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它使用了3D和虚拟现实技术给受众创造了一种“存在感”,能够使其“亲身经历”事件发生的过程。沉浸式新闻文本的建构方法,首先要把某些事件或现场当事人的切身观察、体验、感受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虚拟技术和设备重构新闻与受众的关系,为事件的报道提供种当事者的视角,使受众可以更多地“沉浸”或“进入”新闻现场,成为新闻当事者。2015年10月,《纽约时报》宣布推出虚拟现实产品NXT VR,这个新应用通过苹果应用商店以及Google Play等渠道发布,采用谷歌的纸板头盔(Cardboard)作为观看工具。该应用初期提供了5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影片。《纽约时报》编辑Jake Silverstein指出,“这种新的电影制作技术将我们自身与那些远离我们居住的人们连接起来,从而构建出一种奇异的感觉”。③
总之,新闻文本的演变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借助于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移动化和智能技术,新闻文本将会产生更加自由、创新和富有表现力的文本表达形式。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注释:
①惠东坡:《超文本语境下的知识传播》,《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
②《连线杂志:未来新闻90%以上将为电脑化新闻》,http://tech.qq.com/ a/20120503/000271.htm。
③王水:《〈纽约时报〉的VR产品,究竟有何特别之处?》,http://www.tmtpost.com/146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