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016-04-16卢梦慈葛士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安徽阜阳236031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就业高职

卢梦慈,葛士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安徽 阜阳 236031)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卢梦慈,葛士强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安徽 阜阳 236031)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得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分析现存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已是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工作。文章就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就业;心理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象牙塔的神秘色彩逐渐消失,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这种迅速发展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同时,也让高职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不少毕业生拿着简历求职无门的时候,不少企业也面临着招不到工人无法开工的现实。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既有企业用工制度的因素,也有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职学生心理变化的因素,由此看来,研究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问题日渐重要。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问题

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面对的第一个人生课题就是就业。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自卑心理

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因各种各样的缘由,比如社会承认水平、学历水平等在竞争激烈的求职中表现出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起点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有些甚至觉得自己相貌一般,再加上在求职过程中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一个高职毕业生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来去求职,也发现自己的所学专业在求职市场上有需求,但是看着身边的本科生、研究生,他没有勇气递上自己的简历,他认为自己连赢得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十分自卑。在求职的过程中,像他这样的高职毕业生并不是特例,他们常常表现出不自信,甚至怯懦。尤其当他们与本科生、研究生同时竞争时,这样自卑心理更加强烈。对挫折的恐惧、自信心的缺乏等心理常常让他们与机会失之交臂。

(二)焦虑心理

焦虑的突出表现是紧张和不安。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次人生转变。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不少毕业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不安,有些同学甚至出现失眠、厌食等症状。适度焦虑可以增强就业机会,但过分焦虑则可能会失去种种机遇。高职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就业竞争,再加之本身“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使本来就有自卑心理的高职大学生深感迷茫,会加重焦虑心理。[1]加之当前,不少毕业生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总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应该且不再愿意到一线工作,这种错误的认识使自己失去了较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失败感增加,长期处于一种自卑、焦虑的状态下。

(三)依赖心理

很多高职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自主意识和自立精神,种种不良习惯使他们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就业,部分高职大学生寄希望于等待学校的推荐、家长的安排,更有甚者,期待就业大环境的好转。把所有的就业希望寄托于外界,这种消极面对、缺乏主动性的表现,使他们最终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如今的高职大学生大多是 80后、90后,有些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重视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有着严重的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的依赖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一味地消极等待。

(四)从众心理

盲目心理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符合隶属团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行为模式。[2]不少高职大学生在求职之前并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定位,甚至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以致在求职过程中一直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面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招聘会就显得不知错所,茫然浮躁,扎堆应聘,但是就业职位毕竟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工作自然难找。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宏观原因

1.社会不良的就业环境

从我国国情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国家的各种就业政策还不完善。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在重视学历、学校、性别等因素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最后,社会和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对高职学生观念上的偏差,更有甚者认为,高职大学生入学无门坎,毕业无压力,整体素质不高,这些片面的、不客观的、无意识的认识加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随之影响了就业情况。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不完善

从高等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虽然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大力开展高职教育的历史较短,高职教育的各方各面还不够成熟,比如高职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模式、高职教育课程、高职教育方法等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尤其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并未全面考虑社会需求等因素,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处于改革和探索中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显稚嫩和不足。另外,各高职院校在毕业前夕才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二)微观原因

1.传统家庭观念的制约

从家庭环境来看,当前的高职大学生多是 90后的子女,从小到大父母的关怀备至使他们心理素质整体较差,依赖性强,承受能力及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另外,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部分毕业生和家长比较重视面子,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3]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高职大学生自身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找到一份父母眼中“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在求职过程中很可能会经历失败、挫折。大多数高职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传统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最终导致心理压力过重。

2.用人单位条件的制约

从企业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或社会实践的应聘人员,与之相比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又多了一道障碍,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以能够引进高学历人才为荣,更有甚者以此来做企业宣传,更加剧了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3.自身发展不成熟的制约

从学生自身来看,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然生理发展已经成熟,但心理发展还不稳定,渴望进入社会,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心理承受力不足,就会产生就业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来说,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练好专业技能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最有力的保障。但是部分高职大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没有了高考的压力,离开了父母的督促,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适应等等,使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备受打击,这些都为高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埋下了祸端。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正确认识自己,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

古希腊的一座神庙前刻着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也是现代高职学生求职的首要前提。只有对自身有了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才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未来成长的岗位。认识自己包含知识结构(如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知识面等)、综合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社会角色定位、个性特征 (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只有正确认识自己,高职大学生才能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具备了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高职大学生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迎接挑战并脱颖而出。

(二)学校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

高职院校置上把就业指导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改革在毕业前夕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贯穿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从心理健康、人生规划等更高层面上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如,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让学生明确其奋斗目标。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指导子女就业过程中,有些父母让子女选择实惠、轻松、“吃香”的职业,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不够明智。父母应该在尊重子女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仅供参考,绝不强求。就业过程是个艰苦的过程,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四)动员社会力量,营造良好、公正的就业环境

当前社会上很多人对高职大学生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带着“有色眼镜”看高职大学生,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没考上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才会去上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各界应摘下“有色眼镜”,公正、公平、客观地看待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同时,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比拼学历,多为高职大学生提供就业职位和机会,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研究并建构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科学的就业心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定位,端正就业态度,端正就业目标,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应是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娟娟.关于高职高专就业问题的探讨[J].华章,2011(8):68-69.

[2] 冯文珍. 高职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矫正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4(6):63.

[3] 刘琼.心理健康: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6)02-0024-03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项目: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4KYXM19)。

作者简介:卢梦慈(1984-),女,安徽临泉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大学生心理。葛士强(1980-),男,安徽淮北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三级心理咨询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就业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