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4-16梅四海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淮南232007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高职对策

梅四海(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南 232007)



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梅四海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淮南 232007)

摘要: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与国家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考生不愿报、高职院校不欢迎、社会认可度不高,解决的办法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宣传发动,调动高中学生参加分类招生的积极性;二是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让他们想招的学生都能招进来;三是进一步发挥示范高职的引领作用,让想上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上得了;四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职;分类招生;问题;对策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加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国务院出台此意见的初衷是:应对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危机,扩大高职生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

我省自2012年开始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改革试点,当年有23所院校计划自主招生11080人,实际录取9000人,录取率81.2%;2013年42所院校计划自主招生21800人,实际录取16157人,录取率74.1%,比上年增长79.5%;2014年67所院校计划自主招生34190人,实际录取28148人,录取率82.3%,比上年增长74.2%;2015年71所院校计划分类招生 76570人,实际录取 43000人,录取率56.2%,比上年增长52.8%。

从中可以看出,近四年来,我省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改革已全面铺开,规模逐步扩大。四年来我省的分类招生实践,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对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缓解了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压力。

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省目前的分类招生改革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分类招生规模与国务院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5年我省高职专科共录取 23.9万人,通过分类招生录取的只有4.3万人,占总数的18.0%,与国务院“一半左右”的要求相距甚远。二是未来实现国务院目标的任务相当艰巨。虽然我省四年来的分类招生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四年来逐年的增长率却在不断递减,2013年是79.5%,2014年是74.2%,2015年是52.8%。基数已经很低,再加上增长乏力,我省的分类招生要在“2017年成为主渠道”,看来任务相当艰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生源严重缺乏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生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通高中应历届毕业生;二是“三校生”——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三是社会考生,即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的的返乡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已经就业的工厂工人等。在读的高三学生中,有上本科希望的绝对不会参加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因为一旦录取就不能参加统一高考,而一般说来,他们参加省内的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考试都会被录取。没有上本科希望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还想着参加统一高考,因为参加统一高考同样能上高职,选择面还广一些;只有那些上本科明显无望的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招生就读比较理想的高职院校,而如果他们参加统一高考想上这样的高职学校恐怕还存在困难,分类招生政策也只有对这部分学生是有利的。所以总体来讲,高中的学生参加高职分类招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他们正是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最大的一部分潜在生源。同时,各高中学校对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也没有积极性,因为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对他们来说是有弊无利。最大的弊端就是扰乱了高中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现在我省的高职分类招生在高考前三四月份进行,这正是高三临考备战的关键时期,高中学校及教师都不愿意出现任何干扰。就“三校生”而言,因为根据教学计划,第三学年差不多都在进行顶岗实习,他们了解、关注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信息的时间精力有限,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适应了职场环境,不愿意再回到学校了。至于社会考生,现在看来毕竟是极少数,在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大大提高之前,这部分人数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二、分类招生政策未能收到高职院校的普遍欢迎

分类招生增加了高职院校招生的途径,理应受到学校的欢迎,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却又很好理解的现象: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分类招生并不欢迎。我省目前有 74所高职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A类是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职,B类是非示范公办高职,C类是民办高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A类院校对分类招生普遍抱有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愁生源,通过统一高考,他们可以录取到三本分数线以下最好的学生,而实行分类招生政策后,通过分类招生录取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教学、管理的难度非常大。而 2012年我省高职分类招生试点就是从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职开始的,他们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试点任务,在实际分类招生工作中,就想到了一些“对策”——有意抬高录取分数线,尽可能地减少分类招生的录取人数,把完不成的计划调整到统一高考的录取计划中去。B类院校生源比较紧张,但还没有到危及生存的地步,实行分类招生可以提前录取到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源压力,但他们对分类招生也不是热烈欢迎。原因是本来生源也不是太紧张,不搞也可以,现在搞分类招生,要组织报名,要组织考试,要录取公示,增加了学校招生部门的工作量,徒增了分类招生这部分成本,而实际的招生效果也不尽人意。C类院校本来就生源紧张,理论上他们是最欢迎分类招生政策的,但实际上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原因是他们本来就缺少吸引力,实现分类招生政策,也还是没有多少学生报考。但是又不得不参与其中,因为这毕竟也是一次机会。

三、高职院校分类招生政策的社会认可度仍待大力提高

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不是高考,虽然学生也需要参加高考报名,取得了高考报名号才能参加各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考试,但他们还是认为,只有统一高考那才叫高考,参加分类招生上高职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社会心理有其产生的根源,长期以来,我们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书就是要考大学,考大学就是要上本科,将来当干部、坐办公室。而参加分类招生上高职院校,将来只能当工人,不是出于无奈是绝对不愿意参加的。当然,这种思想也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如目前我国一线劳动者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各种福利保障暂时没有跟上等等。

四、破解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难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广泛宣传发动,调动高中学校和学生参加高职分类招生的积极性

2015年,我省高考报名人数52.7万人,与2014年持平,其中“三校生”1.9万人,社会考生人数笔者没有调查数据,估计在超过 1000人,这两万左右的考生基本没有上本科的可能,差不多都“很知趣”地参加分类招生上了高职,那么 2015我省通过分类招生录取的4.3万高职学生当中只有2.3万来自高中,不到高考报名总数的4.4%。这一比例还可以大幅提高,扩大分类招生生源也只有在这里想办法。因为“三校生”和社会考生的生源已经充分利用了,如果我们不从高中学生中挖掘分类招生生源,那么今后分类招生的计划再多,参加分类招生的人数也不会增加,完成国务院目标的任务将遥遥无期。

宣传的对象可以放在省示范高中以外的其他高中,以及部分省示范高中的普通班级。这些学校、班级中的学生考本科的希望很小,鼓励他们提前参加分类招生是有可能的,关键是学校、老师是否支持,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方面要增强高中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老师们的工作提供适当的报酬。高中学校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告知他们参加分类招生可以录取比较理想的高职,而当等到统一高考录取时,想上理想的高职就比较困难了。笔者个人观点,可以参照近三年来各高级中学的高职录取比例,给予高中学校一个明确的任务指标,对于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而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给予不同等次的经济处罚。高中学校要对参与分类招生宣传的教职工计算工作量并给付报酬。如果没有奖励措施,高中学校和老师是没有积极性的,因为高三了,分类招生的宣传组织工作需要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自主权,让他们想招的学生都能招进来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我省的分类招生在考核录取方式上,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主”的优势,采用了多种考核录取的方式。主要方式有笔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免试等方式。笔试以文化基础知识考核为主,以高考的要求组织命题、制卷、考试、阅卷、录取等工作。校长实名制推荐是指对具有高中学历的考生经所在学校校长推荐可以不参加笔试而直接录取,这种方式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应历届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免试是指对“三校(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生”具有中级及以上技能证书时可以不参加笔试而直接录取。目前仍以第一种笔试的方式为主,但采取第二、三种方式的高校越来越多。

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希望进一步扩大自主权,比如简化分类招生部门录取手续,方便考生报考,让有意愿上高职的潜在生源都能上高职;进一步放开专业计划限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可以向外省学习,全部以考生第一志愿录取,让考生想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

(三)发挥示范高职的引领作用,让想上他们院校的学生都能上得了

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办学条件好,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可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分类招生计划,在计划内的报名考生都应该录取,让想上这类高职院校的考生都能上。要落实他们的责任,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意在分类招生中不完成计划,让想上他们学校的考生上不了。

目前要大幅度增加分类招生的录取人数,到达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只有首先发挥这些示范高职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分类招生录取人数,这是短期内见效最快的办法。具体做法是提高示范类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计划数在总体招生计划中的比例,对没有完成的分类招生计划不予调剂到统一高考的计划中。坚决落实这一制度,促使示范类高职院校重视分类招生。

(四)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文化氛围。

我国目前劳动力人口在逐年减少,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的文化氛围,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理念。当然,这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要提高劳动者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住房、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水平,让高职生与本科生在毕业后的待遇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到了那个时候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才不是层次之别,而只是类型之分;只有到那个时候高职教育才不会受到歧视,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才不需要费尽心力。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dependent enroll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Mei Sihai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Anhui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7)

Abstract:at present in our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missions and the State Council requirements,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gap,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andidates are not willing to repo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not welcome, social recognition is not high,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ne is extensive propaganda to mobiliz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dmissions enthusiasm; the second is to further exp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autonomy, so they want to recruit students recruited; three is to further play an exemplar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leading role, to their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got; the fourth is to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a "labor is glorious" thought, the formation of "respect for labor"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utonomous enroll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6)02-0013-03

收稿日期:2016-02-05

基金项目: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2015年参政议政招标项目。

作者简介:梅四海(1968-),安徽桐城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问题高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