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国学经典阅读”开设的问题探究

2016-04-16王启才

关键词:国学院校大学生

王启才



地方高师院校“国学经典阅读”开设的问题探究

王启才*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呈现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大学阶段是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黄金时段,其作用与意义可谓重大。众多学者呼吁、国家层面推动,使经典阅读逐步普及。地方高师院校与大学生要摈弃功利、实用的心态,让经典阅读进校园、进课堂,入脑入心,把“立德树人”、完善人格、提升素养、传承文化落到实处。

地方高师院校;国学经典阅读;问题;探究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治学之根底,修身之门径。“经”原指织物上纵向的线,后引申为长久、经常、永恒、经书等,“典”原指大本大册之书,即可以作为标准的、重要的书籍,准则、法则等。经典就是经过历史所筛选含有永恒道理的最有价值与意义的书,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弥足珍贵。不可否认,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典范性、权威性的经典,都需要研究与创造性的继承。本文缩小范围,主要探讨一下国学经典,即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被誉为“元典”或“经典中的经典”的那些书,如《易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大学》《中庸》《孝经》,乃至《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对于法学专业、理工科的学生而言,也可以是《洗冤集录》《黄帝内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国学经典跨越了历史时空,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源头活水,是呈现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

倡导与推动地方高师院校国学经典阅读,对上是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下是寻求与中小学经典阅读的接轨,意义可谓重大。

钱理群说:“‘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1]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大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

大学,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开设“国学经典阅读”等课程,时机最好,效果最佳,意义非凡。之所以说大学是读经典的绝佳时机,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只适合读一些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一些国学经典启蒙读物,而中学阶段为迎接中考、高考,学生升学压力大,作业多,一般只读课本节选的经典片段。到了大学阶段,正值学生学习精力旺盛、世界观发生转变的时段,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经典文本阅读能力。加之大学有丰富的藏书,有名师引导,若在此时进行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无论从时机或效果看,都是非常适宜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2]

大学时期读经典,是一种似远实近的治学方法,可为学生一生的成就打底子:它可以决定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奠定其一生成就的高度与厚度。在大学图书馆长期工作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员,能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借书单、特别是阅读经典情况,推断其未来的人生道路乃至成就的大小,这一点没有丝毫夸张。是否爱到图书馆看书、借书,是否爱读经典,是否爱读本领域最一流的书,差别其实是很大的。记得我们60后这一代,在上世纪80年代读大学时,有老师就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选择几部经典,把它读深读透,化成自己的血肉,作为看家的本领,然后再拓展开来……这种教诲至今仍很受用,以至于本人在给研究生上“治学研究方法”课时,仍把这种彻底读透几本国学经典,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著述,作为治学的有效门径。

大学读经典,是人格养成教育的好方式。大学是学生“三观”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国学经典中的许多内容,诸如“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德、立功、立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作用。若大学期间多亲近经典,阅读经典,那种“硫酸泼熊”“投毒杀人”“撞人杀人”等极端案件,发生的几率或许大为降低。

至于经典中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光辉灿烂的文化积累,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机智辩证的语言艺术,完备多样的著述体例……像乳汁、似甘泉,对大学生的滋补涵养,绝非小文所能涵纳,兹不赘述。

地方高师院校重视国学教育、师范大学生读经典有着特别意义。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是国学的承载者,更是国学的传播者。阅读国学经典,不仅能陶冶性情,雅化气质,惠及本人,而且有阅读指导能力,示范效应,能惠及学生、子孙,泽被后世,所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既然国学教育、经典阅读如此重要,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也在大力推动,那么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简言之,令人担忧,国学教育、经典阅读刻不容缓。

第三阶段(1992年—1997年),稳步增长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摆脱了姓“社”、姓“资”的困扰,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以来,由于受西学观念影响,分科过细,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技术至上、实用主义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导致大学教育中经典阅读、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位,汉语水平下降,学生国学知识匮乏,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出现心理问题,这些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师范生不少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不会用汉语写作文;玩电脑是高手,却不会写字;请假申请,连起码的应用文格式都不懂;教育实习中错别字、倒写笔顺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把“呱呱(gugu)坠地”读作“guaguazhui di”,把《庄子》中的《人间世》,读作“人世间”。有调查表明,中文系学生读过《诗经》的仅占9.4%,读过《论语》的占37.3%,读过《孟子》的占15.2%,读过“屈原思想及其作品”的占23%;读过“司马迁与《史记》”的占11.5%……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对其了解的方式:70%是看的电视剧或电影,20%是看的教材介绍,只有10%是读的原著;有同学坦言,有半年以上时间没读过任何经典。关于国学,大学生对其概念认知模糊,调查显示,仅有 5.5%的大学生清楚其内容,而且大部分是文科生;50.6%的大学生表示大致了解;对于国学内容不清楚和没听说过的分别占到 41.7%和 2.2%。在国学经典阅读方面,仅有 3.1%的大学生完整读过一部国学经典;84.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完整读过,只是泛泛了解;还有 12.6%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读国学经典。[3]有人曾把我国大陆的教材与台湾地区乃至日本做过比较,国学内容所占比例偏低……以至于刘克苏博士说:“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大多是学二三流著作出身,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炒冷饭,喝剩汤,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长不大,得不了诺贝尔奖。”[4]

再看以往地方高师院校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情况。不少院校向综合性、地方性、应用性转型,传统的文史哲艺等人文专业因为不能有效地与市场接轨,领导不重视,越来越边缘化,一再被精简压缩;有的甚至被合并到其他院系相关专业了。教师也在分流,被分配从事新闻传播、秘书学、文化产业、酒店管理等应用性专业教学,没有归宿感。对于压缩保留的文史哲艺等专业,“精神依然故我”,大多采用“概论+通史”的授课模式,重知识传授,轻经典阅读,重考试,轻能力培养,见物不见人,对于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方面,仍差强人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少数地方高校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如认为文史哲艺等传统的人文专业课程不能在短期带来效益、“无用”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问题,地方高校课程多按教育主管部门所颁发的《课程纲要》开设,因为学科专业评估,不敢行使自主选择权,不少课程如“国防教育”“创业就业”等都有上级的红头文件,不开不行,这就给大纲修订带来麻烦,课越加越多,但教(学)时有严格限制,严重不足,以至于出现公共必修课越压越多、专业课越加越少的怪现象,“国学经典阅读”进不了教学计划,进不了课堂。

从院系管理方面看,不少地方高师院校,特别是专升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国学教师储备、既有教师的国学素养不足,因人开课的现象较为普遍。既然国学乃至经典导读方面没有合适的师资,又缺乏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国学经典阅读教材,更没有充裕的经费开发本土文化经典教材,那么,避难就易,不开这方面的课程就是简单完事了。

就现在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90后乃至95后,不少人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衣食无忧,进取心减弱,读书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读书太功利,太浮躁,为眼前的分数、为奖学金而读,为出国、考研、考编、考公务员、考证等“要紧事”而读,而对不能立竿见影出成效的经典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耐心,兴趣不浓。加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移动终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那种读屏、读图、读微信、看动漫等碎片化的浅读泛览模式,占了纸质阅读的上风。本来经典在语言、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学生解读、接受就有不少困难,既然学校不作硬要求,学生干脆把它抛在一边,置于脑后,经典阅读率下降就不足为奇了。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阅读的现状,钱理群、詹福瑞等有识之士多撰文呼吁要加强经典阅读。据近两年全民阅读调查统计,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有所提升。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较之2014年的4.56本,增加了0.02本。国家省市也都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在此利好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的领导,应切实把握好这一契机,把国学经典阅读落到实处。

1.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分管校长、教务处长、文科学院的院长、系主任,是推进国学经典进大纲、进课堂的主要力量。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坚决破除那种经典阅读“无用”论,要追求“无用之用”。老子说:“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5],人文学科的教育是着眼于全人,着眼于大学生的人格、心灵、精神的教育。经典阅读,是奠定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高度,影响其文化人格发展的大事。“道”重于“器”,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应摆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重点开设。在教学工作会议、教学计划的修订方面,要把“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吸纳进去。积极呼吁加强国学师资的引进与培训,加大经典导读与教材建设力度,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师范生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方面,建议适当增加经典阅读方面的内容。在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方面,建议将“国学经典阅读”计入总学时、纳入考核内容,变成学生的学业成绩。

2.设专项基金推动。把国学教师的引进与培训列入年度师资计划。“国学经典阅读”可以作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学研究、规划教材、校地合作等建设项目的内容之一,设专项资金开展,优先建设。在“书香校园”“经典阅读”等活动中,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与支持。

3.营造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与中央、省市配合,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图书馆、文科院系、科研处、社科学报、后勤集团等部门联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系列活动,如国学经典讲座、导读,沙龙、读书论坛,经典阅读月,经典阅读节,经典诵读比赛,有奖征文,经典必读书目,经典漂流,新媒体经典阅读体验;典型性示范,如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宿舍、阅读之星……利用开学、毕业典礼、校园宣传栏、电子屏、校园网、专题视频,进行宣传引导、报道。

4.就大学生而言,读什么,如何读,怎么激发兴趣,持之以恒地读,达到何种预期目的与效果……是一个颇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现在每年出版的图书有30-40万册,期刊有数千种,图书馆、书店、电子书、基本古籍数据库应有尽有,APP、微博、微信、QQ每天派送的信息,令人应接不暇,大学生面对海量的信息,无所适从。对于经典阅读,也苦于无处下手,迫切希望有老师带领,对专书进行深入的导读;希望能得到专门的经典导读教材,配送有针对性的经典阅读书目。特别是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的训练,应摆上日程。现在的师范大学生,阅读量小,学术阅读不足,积累不够,文言文本与古代文化史常识让他们心生畏惧,理工科的学生更是望而却步,如有名师进行全校跨学科、专业的阅读指导,进行经典文本细读、深读、研读,结合具体阅读体悟,教会学生文本分析方法,质疑批判、提出问题的能力,再由“点”一步步地向“线”与“面”拓展,效果会更好。

针对大学生课余、闲暇时间较多的特点,地方高师院应创设条件,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课外读书会、网络在线探讨,有组织有计划全方位地推动经典阅读的开展,这些都有大有可为的空间。

早在1924年,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就曾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已成了老生常谈,但要认真培养起来,那却谈何容易。”[6]又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7]这些话至今回味仍觉精辟独到。国学经典是源头、是根脉,是文化,是超越“实用”更深刻、更根本的东西,地方高师院校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通识课、选修课中多增加一些人文教育、经典阅读方面的内容,少一些概论性、常识性的东西,让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高远的追求,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也要摈弃浮躁的心态、功利的态度,沉下心来,埋头苦读,趁年纪轻,时间充裕,精力旺盛,读透几部经典,打好根基,力争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发展更好。

[1]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在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J].鲁迅研究月刊,2007(9):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赵婕.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的调查[J]. 当代青年研究2011(1):29.

[4]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编订经典导读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13.

[5]老子道德经第二、第十一章[M].王弼,注.魏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6.

[6]朱乔森.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散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40.

[7]朱自清.经典常谈·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On the Problems of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in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Qi-cai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 is the springhead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hinese nation is showing a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human. University stage is the prime time for students to read classical Chinese classics, its role and significance can be described as significant. Many scholars called to promot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 on the national level, so that the gradual spread of classical reading becomes possible. Local norm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abandon the utilitarian and practical attitude, take the classic reading syllabus into the school, the classroom, and the brain and heart, strengthen morality education, perfect personality,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implement cultural heritage.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ese classics reading; problems; research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6.31

G642.3

A

1004-4310(2016)06-0142-04

2016-09-12

安徽省级教研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国学教育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2013jyxm137);阜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2jyxm17)。

王启才,男,安徽阜阳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国学院校大学生
“垂”改成“掉”,好不好?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