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视野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教育协同
2016-04-16郝文清
郝文清
包容性视野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教育协同
郝文清*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在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学生价值诉求多元多样、教育变革步入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理念与实践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需要确立体现创新创造教育思想和改革开放精神的包容性发展新视野,在教育队伍的协同中凝成合力、在教育资源的协同中汇聚动力、在教育方式的协同中强化推力,从而提升新的“协同教育”水平,不断引领思政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更好服务高校人才培育的自由发展、科学契合学生动态发展的多元诉求、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现实成效。
大学生;思政工作;包容性视野;教育协同;成效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政治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始终如一地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政工作,解决好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政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方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毋庸讳言,在各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学生价值诉求多元多样、高等教育变革步入深水区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理念与实践都需在与时俱进中创新与完善。科学审视新的情势,针对诸多存在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思政工作需要确立一种科学的包容性视野,强化教育协同,致力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一、大学生思政工作理念的新视野
科学的包容性视野,是创新创造教育思想和改革开放精神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探究式、实践式、开放式、动态式和差异化的教育原则,彰显受教育者的能动精神和教育者的协同精神,统筹一切要素、调动多方资源,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发展理念。
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包容性视野蕴含如下重要品质:
1.中西合璧:放眼世界的教育理念。2016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释放出更加强烈的信号,即教育研究越来越国际化,各国教育都在努力培养解决世界共同问题的国际化人才[1]。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各个层面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互鉴已然成为常态。在这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在继续强化“中国特色”,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需要进一步培养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要有能力整合与包容外来的各种文明成果,把国际高等教育中许多成功的经验做法积极引进到我国的教育实践中来,以创新开放的精神探求契合新形势下学生实际和社会诉求的有效教育机制,创生属于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和而不同:肯认差异的人才培养。当前,在大学生思政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围绕总体的价值目标,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还需要确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着眼共性中保持个性,在激励先进中关心后进,在肯定优点中包容缺点,在追求成功中宽容失败,从而防止“模具化”“流水线”的简单线性价值判断,导致教育陷入“千人一面”的雷同与迷茫。
3.海纳百川:强调融合的工作方法。当代大学生群体各自的学科专业不同,在兴趣、爱好、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和丰富性的现存,这必然决定了大学生思政工作本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特征。有鉴于此,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需要以宽广的包容精神,打破各种壁垒,融合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整合各种行之有效的资源,尤其要确立互联网+的新思维,合力提升科学化水平,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虚功实做:接通地气的现实关怀。大学生不止有诗和远方,更有许多具体的生活学习问题,需要切实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加以解决。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热原则而冷具体、近虚功而远实做等一系列问题曾备受诟病,究其实质,折射出的是大学生思政工作源于理论教育与现实关注相脱节导致的地气缺失问题。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应该是既有理论的教育引领又有现实的呵护帮扶、既仰望浩瀚星空又关注足下大地,惟有如此互联“顶天”与“立地”的贯通式教育才会更加流畅、更富实效。
二、大学生思政工作实践的新协同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日益呼唤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适切创新,如何面向社会多样化、多开端、多层面的人才需求,探索“最适合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把握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政治性、方向性的大学生思政工作需要确立包容性视野,率先创新发展,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与时俱进的实践探索中,提升“协同教育”的新水平。
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论述到:“思想仅仅作为思想是不完全的,只有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才能使思想具有充分的意义和现实性。”同样,我们提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包容性发展视野,如果作为一种理念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显然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更需要在实践运用中产生功效、焕发生机,通过新协同,取得新突破。
1.在教育队伍的协同中凝成合力
在包容性视野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需要以“五湖四海”的胸襟,协同各个方面、凝聚一切力量共同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其一,整体上“多位一体”的协同。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责任主体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而应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家庭的“多位一体”。有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有了四面八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思政工作才能够拥有深厚的基础和必要的保障。虽然,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必须充当主力军,但那种全部把教育的责任推诿给高校的想法与行为是狭隘的,也是留下惨痛教训的,更是不利于实现教育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其二,校园内“全员参与”的协同。就高校自身层面来说,大学生思政工作不应仅靠那些专职人员“孤军作战”。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既要发挥好专职人员的骨干作用,还应该协同其他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形成围绕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全员参与教育、服务育人的“宽视野”“大格局”,在“协同作战”中获得教育的卓越功效。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各种专业学习的课堂决不能虚置和丢弃育人的灵魂,决不能分割和偏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内在关系,广大教职员工需要同心戮力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其三,实践中“师生共在”的协同。按照现代教育的理念,大学生始终不应成为一味被动的接受者,更应该同时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在积极的过程参与中增强对教育的认同感和悦纳度,自觉地强化修养、提升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当首先被把握和理解为价值主体,即一个具有人格尊严和独立性,是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接受者。”[2]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持续加强外在教育引导的同时,尤其需要进一步突出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激发教育的内驱动力,实现教育由外而内的化育功能。
2.在教育资源的协同中汇聚动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各方参与,并调动各种资源方能有效进行的人类实践活动。同样,我们也需要协同古往与今来、民族与世界、校内与校外等丰富资源,共同服务和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发展。
(1)协同古今文化的优秀资源。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的“骨气”和“底气”,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积淀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之源。新时期,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可能割裂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而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承载者。因此,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决不能把宝贵的民族优秀文化弃之一边,而应该坚持民族特色、挖掘民族资源,既背靠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又面向当今丰富的教育实践,在古往与今来的资源协同中传承本来、走向未来。
(2)协同中外文明的开放资源。当今社会是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深深烙上了跨越国界的一体化印痕。诚然,我们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具有自身极强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必须坚定捍卫民族自身的灿烂文化与特色品质,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但这丝毫不应影响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择善而从、兼容并蓄,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比如,欧美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名却有实”(没有冠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有自我体系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宗教教育等内容,通过科学的、艺术的、广泛的、多结合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培育,创造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3]。在开放融合与交流互鉴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大学生思政工作需要在科学尊重青年群体教育的共性规律基础上,积极协同借鉴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向度的文明成果,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夯实教育基础、激发教育活力,这也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表现。
(3)协同创新时代的社会资源。大学生思政工作必须突破故步自封的桎梏,走出“象牙之塔”,面向广阔的社会,在立足学校与面向社会中汇聚教育的源源动力。如何强化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育人环节,如何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这些方面一直是高校需要及时呼应和科学破解的难题,也必然是大学生思政工作需要做好的时代课题。各级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认识到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特殊现实意义,把教育的文章既写在深深的校园殿堂里,更写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协同校内外各种丰富的资源,共同助推教育的质量提升。
3.在教育方式的协同中强化推力
当前,国际社会环境在发生着激烈的震荡变化,我国也正处于创新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的发展关键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层化等,必然导致人们价值认同的纷繁多样。同时,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兴趣、能力、个性等也都呈现出差异化、动态性态势。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不能一味默守传统教育方式的陈规,而应以更加创新包容的态度协同各种教育方式,在统筹互动与同频共振中适应新变化、取得新成效。
(1)基于教育手段多样化的系统教育。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必然要求在思政工作实践中用系统性思维开展教育。在教育手段的采用层面,传统的教学手段需要协同新的信息技术,过去的理论教学需要协同新的实践活动,长期的教师主导需要协同新的学生参与等。现实告诉我们:“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学生的融合度也随之增加。”[1]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汇聚和发挥多种手段的力量,实现教育手段多样化的系统教育。
(2)基于教育对象差异化的分类教育。当今,大学生自身在兴趣天赋、认知接受、价值选择诸方面的多元与丰富性特征,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工作坚决摒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育理念,进而采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差异化分类教育。对于大学生中的那些先进成员无疑可以用无私的崇高奉献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对少数认识和行为居后的成员必须用底线的法治规范约束教育他们避免落入极端自私自利的泥沼,而对大多数成员则应该用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即个人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教育他们立足现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多元认知与差异发展的教育中实现殊途同归、立德树人的价值指归。
三、大学生思政工作成效的新期待
基于包容性发展视野,大学生思政工作将能够通过理念的创新拓展与实践探索,有效破解依然存在的诸如教育的队伍尚未形成合力、资源缺少必要统筹、方法尚需注重融合等瓶颈问题,取得应然的理想成效。
1.包容鼓励创新:不断引领思政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
当前,“多元文化致使高校的意识形态呈现出兼容并蓄、思想多样的境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高校思想领域的自由度、开放性”[4]。这种情势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工作理念在与时俱进中持续创新。包容性视野本质上具有立足“承前”面向“启后”、重视“传承”突出“发展”的重要创新品质,不自我设限、不默守陈规,崇尚突破、鼓励创新是其自身的内在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政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任何希望一种模式管长久、一招鲜吃遍天的观念都是不切实际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方向性总目标,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具体考量思政工作的不同群体、时段、区域、环境的特殊性,强化理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带动教育创新,通过与时俱进的深度变革实现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跨越和新突破。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要求,是“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包容倡导创造:更好服务高校人才培育的自由发展
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的价值主旋律,也是高校贡献社会的首要形式。在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使富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跨越。包容性视野具有摒弃保守、保护个性、宽容失败、激励创造的可贵品质,有利于更好地服务高校人才培养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一方面,从价值目标维度看,包容性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从学生的“德才兼备”出发,也从其丰富的创造个性培育出发,通过教育协同,始终着眼于创新创造性人才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另一方面,从教育内容维度看,包容性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不只是一般性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通过这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实现充分的个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勇于创新创造的时代人才;再者,从方式方法维度看,包容性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绝非教育工作者泛泛的大道理说教,而是以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与融合姿态,充分协同借鉴古今中外、不同学科、各个领域的精髓成果,促进教育抵达立德树人、创新创造的目标彼岸。
3.包容尊重差异:科学契合学生动态发展的多元诉求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个体的价值构成要素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中的诉求是多元多样的。这种时代特征必然导致对思政工作提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多层次、更加精准的针对性需求。
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5]新的情势下,大学生思政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需求,否则就难以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包容性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紧密契合学生的需求实际,以与时俱进的教育品质,协同共性与个性、单一与多元、传统与创新,在着眼全体、关爱个性、尊重差异、精准对接的探索性氛围中助推实现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4.包容激发活力:显著提升思政工作的现实成效
仅从价值层面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加以研究是不够的,也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目标、意义等只是静止的愿景,最终都需要针对学生实际、解决学生问题、服务人才培养,如此才能彰显实效、焕发生机,正如大家熟悉的那句广告语“不看广告看疗效”。包容性视野因其对羁绊的解除和对开放的鼓励而创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必将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现实成效。无论是在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理念,还是在队伍建设、方式举措等方面,包容性视野必然主张解放思想,放下包袱,调动一切资源,运用千方百计,目标直指教育的成效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选择何种价值观进行传递,直接决定了社会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向”[6]。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的强大依靠力量。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知识汲取、意志锻造、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道德涵养、精神培育、灵魂升华的关键时期。要支持、保护好他们,更要教育、引导好他们,这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以强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融合力、渗透力,传承民族精髓,融合时代特色,扩大涵盖范围,丰富教育内容,以更大的魄力、更强的能力和更高的智慧做好协同教育的大文章,实现工作成效的新提升,更多更好地培养党、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卓越人才。
[1]张东.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走进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N].中国教育报,2016-09-02.
[2]李雁冰,王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3]刘利琼,朱晓婷.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研究[J].江淮论坛,2016(3).
[4]刘才刚.多元文化语境下高校党建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4).
[5]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李子卓,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1.
[6]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2.
On Education Coordi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Work under Inclusive Vision
HAO Wen-q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With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es colliding each other, students’ diverse appeal of value and educational reform stepping into deep water area, further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need to be put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work. Currently,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education think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embodied in the ideological work, as well as new inclusive vision and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ly in such event which cohesive force is developed in the education teamwork, drive force is formed i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ushing power is reinforced in tandem with education model. They can promote the real leve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lead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 to keep pace with our times, do better service to free development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s’ talents. Then, it’s better to correspond to multiple appeals of students’ dyna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 and enhance notable improvements of practic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work.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work; inclusive vision; education coordination; effect upgrading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6.20
G41
A
1004-4310(2016)06-0098-04
2016-10-12
2011-2012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包容性发展视野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AHSK11-12D221);2013年度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研项目“高校思政课包容性教学品质培育研究”(2013szxm054);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4jxtd121)。
郝文清(1967- ),男,安徽涡阳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