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2016-04-16胡敏
●胡 敏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胡敏
众所周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发挥学生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因孩子在家里不乖乖起床吃早饭、不按父母要求穿衣服、对父母的教育嗤之以鼻等日常琐事向教师“诉苦”,希望教师能帮助他们“教育”孩子。
案例一:轩轩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妈妈和姥爷一起生活。他的妈妈是位博士,女强人,对轩轩的管教比较强势,因此对于妈妈的话,轩轩也是言听计从。轩轩思维敏捷、善于探索,学习很优秀,但对于体育、美术等他不感兴趣的学科,却总选择逃避。班上每次评优评先,他的得票屈指可数,远落后于其他同学。轩轩的妈妈心里很疑惑:儿子的成绩如此优秀,为什么没有评上“三好学生”。
笔者从轩轩身上找出了被家长忽略的问题:他成绩虽好,但有些自傲,同学们不愿去向他请教问题;不喜欢交朋友,甚至藐视和嘲讽成绩不如他的同学,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班级和学校管理,缺乏集体意识。
案例中,轩轩的妈妈性格好强,又独自抚养孩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比较独断专行,给孩子的自主空间较少,同时,因为责任和压力,她又过于保护孩子,于是影响了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经过深入沟通,作为女博士的她,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于是,我们商量从改变家长自己开始,然后再去改变孩子。通过家校配合,我们对孩子进行了这样的教育:生活中,轩轩妈妈带孩子参加朋友聚会,学会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和礼节;学校里,笔者鼓励轩轩多参加集体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等等。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轩轩发生了变化,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了分享,待人接物也变得有礼貌了。
案例二:小雨是名小男生,性格活泼,话语较多,喜欢探索,善于发现,表现欲强。由于他对任何事情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因此在某些方面,他也是一个容易较真和固执的人。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和不少同学发生过冲突,也和科任老师甚至其他班的老师有过口角之争,但他总觉得自己很委屈,错都在别人身上。经常在班上发表一些“过激言论”,如果老师指出他的问题,他就认为老师处理不公平。
笔者以为,教育这样的孩子,既要保护好他的自尊心,同时又要让他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多次与小雨妈妈沟通之后,她参加了家长学校培训班。经过认真反思,家长发现,小雨的性格与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从小备受宠爱,许多事情大人们都替他包办,“为我独尊”的性格也就慢慢养成了;而他的爸爸工作比较忙,管他的时间较少,且方式简单粗暴,非打即骂。
笔者和小雨妈妈商量,首先从改变家人开始,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向家里其他成员传播,形成共识。然后进行正确引导,学会放手,让他独自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同时,家长也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小雨慢慢学会了理解、尊重同学和老师,抱怨少了,学习上也更加自觉了。
坚持以人为本,重构家校合作思想
现代教育要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求它们之间具有和谐、对话、主动、科学的新型关系,使它们形成合力,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取最大的成功。
家校合作牵涉多层面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长关系等,无论关系有多复杂,坚持以人本思想构建和处理各种关系,必定会形成高效和谐的家校关系,最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为学校,在处理家校关系上必须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平等为平等,变通报批评为对话协商,变回避推诿为沟通协调,变务虚为务实。教师要树立灵活、开放、务实、积极的合作态度,如定期、不定期地互通学生在校在家的各种综合表现。
学生时期,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因为学生的绝大部分科学知识与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都是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完成的,但传授知识、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也是家庭教育所应承担的职能,二者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学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庭教育应该发挥其自身的辅助作用。
依据不同家庭,把握家校合作难点
家庭组成结构。家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父母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和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例如,有的家庭“六个人抚养一个小孩”,这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不统一性,使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对单亲离异家庭,教师应该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爱。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父母对家校合作所抱有的态度会存在很大区别,从而影响到参与的热情。如经济状况拮据的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需求以及与学校的交流沟通。当然,社会经济地位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子女教育的绝对优势。比如过于富裕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养尊处优、松懈怠慢、缺乏上进心等。
文化教育背景。家长的教育背景不仅影响着其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参与子女教育的热情和信心,还影响着其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和其参与合作的态度以及处理子女教育问题时的方式方法。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能和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生活,能更有效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文化程度偏低的家长,在参与家校共育中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还有自卑感。
职业角色特点。家长职业的不同,也会使得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受到不同影响,职业习惯带来不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和家庭教育传统。如从事医护、服务、安全工作的父母由于公务繁忙,时常加班加点,缺少正常的作息时间,因而参与家校活动的频率同从事其他工作的家长存在明显的差异。
学校导引家庭,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学校和家庭在合作中应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校应发挥好教育引导作用,家庭应承担教育和配合作用。学校可采取以下教育引导方式:
培养家长“家校合育”意识。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意识,培养其家庭教育能力。帮助家长走出“五天情感缺憾双休补”的误区,更加注重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5+2>7”的教育功效。
举办家长培训学校。邀请家长定期参加家长培训学校,进一步了解家长、了解学生,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参考。学校除发挥学校内部教育资源优势外,还应聘请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为家长们定期做报告,以达到家校共同进步的目的。
制定个性化的家校合作方案。定期家访,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成长环境等,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找到家校合作中的障碍和难点。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徐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