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科学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2016-04-16广西科学院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530007

合成生物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物质能科学院生物质

秦 艳 陈 东 孙 靓 关 妮(广西科学院,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 530007)



广西科学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秦 艳 陈 东 孙 靓 关 妮(广西科学院,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 530007)

地方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分析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努力使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体系,积极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更好地在科技引领、创新与驱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地方科学院还要积极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体系。

1 广西科学院概述

广西科学院(Gu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GAS)在20世纪50年代曾为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1958年撤销,1980年重新建院,现为广西最重要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位于美丽的中国绿城南宁市。下设广西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广西植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共管)、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计算中心等二层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海洋环境、植物资源与生态、海洋生物与水产、应用物理、计算与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全院在职员工57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33人,占23%,博士学位人员46人,占8%,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自治区突出贡献科技人才6人,广西优秀专家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12人。

2 广西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为广西科学院院部内设的科研机构,成立于2005年,下设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学、生物化学与化工、结构与计算生物学5个研究室。

2.1 首席专家

首席科学家为我国著名的酶工程专家、全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日波教授,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中国首届青年科技标兵,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广西青年“五四”奖章,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2.2 从事领域与科研基础

主要从事非粮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环保3个领域的研究,建有“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技术部)、“特色生物能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广西明阳生化集团共建,为技术支撑单位)3个非粮生物质能源研究平台,同时还设有多个生物质研究方面的省级技术研究平台和省级人才培育基地,其特色是以微生物技术、酶工程技术、生物化学与化工技术等为手段,采取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国内产学研合作,研究非粮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关键性、共性基础理论、基本工业技术,为广西乃至全国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推动全国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心现已配备7000多万元的高、新、尖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3500m2,建有“发酵工程”、“工业酶制剂”和“生物化工”3个中试车间(总面积2600m2),并建有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

2.3 人才队伍

中心具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研发和工程化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骨干。现有在编专业技术人员50人,其中正高级研究人员10人、副高级9人、中级28人,博士15人、硕士3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第一、二层次人才各1人。

2.4 科研优势

自成立以来,中心一直从事非粮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木薯、甘蔗糖蜜、木质纤维(蔗渣、秸秆、稻草、木屑等)等我国南方特色非粮生物质资源转化乙醇、丁醇、乳酸、丁二醇等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研究,非粮生物质产业发展相关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果胶酶、ɑ-乳酸脱羧酶等)的分子改造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非粮生物质资源开发相关微生物菌株(酿酒酵母乙醇发酵菌株、丁醇发酵丁酸梭菌菌株、乳酸发酵菌株、产洁生产技术、酵母基因改造、基因组学研究和乙醇发酵高产菌株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利用近几年研发建立的木质纤维乙醇低成本清洁生产成套技术、甘蔗糖蜜乙醇高浓度发酵清洁生产技术,与广西明阳生化集团合作,建设年产1万吨木质纤维乙醇、2万吨甘蔗糖蜜乙醇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木质纤维乙醇低成本清洁生产和甘蔗糖蜜乙醇高浓度发酵清洁生产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心已经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孵化转化的非粮生物质能源技术研究链,研究条件相当优越。

2.5 国际交流合作

为了加快广西生物质能源研究的合作,2009年3月,中心承办了中瑞“生物质能源研讨会”,就生物液体燃料、纤维素乙醇、木质素乙醇、生物柴油及环境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中心还联合意大利乌迪内斯大学生物质能专家Dr.Marco教授的研究团队,就酸性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改造等生物质能源领域联合开发生物质能源,并就该合作内容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同巴西圣保罗大学共同申报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进行科技合作和交流,利用巴西多年积累的甘蔗燃料乙醇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经验,共同研发适于甘蔗原料酒精和糖蜜原料酒精的工艺技术,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在非粮生物质能源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中心还同捷克布拉格化工学院、以色列FuturaGene公司、新加坡国立研究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欧洲森林研究院、芬兰东芬兰大学、日本富山大学阿山诺教授研究团队、美国哈佛大学周界文教授研究团队等10多家国际较知名的大学、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和研究团队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

3 结 语

广西科学院将努力发挥院地合作的桥梁作用,实现自身发展升级,在核心与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公共科学服务、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成为在省市有地位、中国有特色、世界有影响的一流科研研发机构,全面实现创新跨越发展,为广西的工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力。酶菌株等)的基因改造和基因组学研究等。近5年来共承担了18项国家级科技项目(课题), 50余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年均获资助的研究经费在1000万元以上,已完成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9篇,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授权专利19项。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几年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广西乃至全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酶解技术、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甘蔗糖蜜乙醇高效清洁生产技术、木质纤维乙醇低成本清

doi:10.3969/j.issn.1674-0319.2016.01.007

猜你喜欢

生物质能科学院生物质
生物质发电:秸秆变燃料环保又增收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生物质挥发分燃烧NO生成规律研究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 给农民一个美好的环境
《生物质化学工程》第九届编委会名单
《造纸与生物质材料》(英文)2020年第3期摘要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