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绘类图书能够治愈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吗?
2016-04-15李晨
李晨
近几个月来,一本涂绘类图书《秘密花园》持续火爆,成为各大社交网站、工具的话题热点,引发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被冠以“治愈神器”的名头,成为一时社会流行热潮。这股热潮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焦虑,值得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涂绘类图书为什么这么火
首先,当代人的精神焦虑需要宣泄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引发的剧烈震荡,物质的极大丰富没有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与获得感,反而导致了人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与存在感,信仰缺失、道德危机、分配不公、房价上涨、职业倦怠、健康忧虑、教育困境等因素叠加,促使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期。[1]
解决焦虑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改善社会环境,二是进行自我调节。由于社会环境改善主要靠政府主导,需通过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来实现,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个人调节就成为解决焦虑的最现实与可能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又极其无奈。看心理医生,成本高昂且效果难以保证;自我心理提升,需要较高的教育水平、丰富的社会经验与稳定的生活状态,也难以具备普遍意义。因此一个低成本、易获得、好操作、有乐趣、能分享的“治愈神器”一出现,就迅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从而成为个人调节焦虑的宣泄口,虽然“疗效”实在有限且很可能会有负作用。
其次,易产生“简单-复杂”“限制-发挥”的冲突性心理兴奋。《秘密花园》因为已经有了图案,可以被看作是涂颜色的一个作业。图片格子有很小的空间,可以给你选择色彩的自由,拿起任意五彩缤纷的色泽随意涂色。如果涂出了图片的细小空间,会显得画面不干净,所以涂的时候是一个很细致的作业过程。[2]
在这种特征下的涂绘行为,在心理上会产生两种冲突性的心理兴奋。一是“简单”与“复杂”。在涂绘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简单”的实现。但是理性又告诉人们,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人是一个繁杂的系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种“简单”是无效的。因此繁杂的图画内容又对应了这种复杂的理性思考。在这种“简单”与“繁杂”的冲突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兴奋;二是“限制”与“发挥”。人们只能在印刷好的图案上涂绘,这种“硬约束”对应了僵化的教育体制与应试化的教育模式对人性的禁锢,尤其是对人的好奇心、冒险精神与创造力的禁锢,而在心理上产生的封闭。所以人们对这种限制有很好的适应性与接受度。但是他们内心又在呼唤好奇、冒险与创造,而“选择色彩的自由”避免了人在现实社会中“自由选择”的约束、风险与成本,而带来了“自由”的心理感受。这种“限制”与“发挥”的冲突,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兴奋。但是心理兴奋不是快乐,也无法替代快乐,所以只能是短暂的、易逝的、感官上的。涂绘完了,还要面对现实。
再次,“从众”需要存在感、归属感与关注感。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频繁的社会流动容易使人产生缺乏归属感的心理状态。归属感是人的社会性本质需要。[3]《秘密花园》的流行,有二个关键词最说明问题,一是从众。“朋友圈”中流传的一句话很好的反映了这种情况:“我的朋友中有一半人已经买了《秘密花园》,另一半人正在等待买的书到货。”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电商网站上,《秘密花园》一直占据畅销书榜单。[4]有网友表示:“看到其他朋友都在涂《秘密花园》,感到如果自己不涂,就和他们没有话讲。”这种“从众”参与社会流行活动,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烈的参与感、共同感与集体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归属感缺失。二是晒图。在精神焦虑状态下,人们缺乏足够的心理动能向外界展现自己,而不展现自己又会造成缺乏外部关注与存在感,产生被外界遗弃的恐慌。在对涂绘爱好者的调查中,很多人反映,涂绘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想要涂好拍照,证明自己不是手残,想看看朋友们对自己的画会有什么样的评价,看哪些人会点赞”。这样在朋友圈与微博上晒图,会收获很多朋友的“点赞”,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交流的朋友,也会点赞或者在下面留言,既展现了自己的创意与才能,也创造很多人际交流机会,获得正常情况下得不到的外部关注,也会在心理上缓解归属感缺失。
第四,是机械性动作的宁静体验。在精神焦虑的状态下,人们通常脑子里充斥着各种“私心杂念”,解决方法一是“入世”,学习掌握更高超的工作与生活技能来主动的解决各种烦扰问题,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二是“入静”,暂时性的远离尘世,进入一种“忘我”状态,使精神得到休养,但是需要较高的自我精神控制技巧。而涂绘书,则给人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入静”工具。借助单一、重复、机械的动作,注意力集中在色彩、画面与指尖,就可以进入一种忘我、专注的状态里。在调查中,很多涂绘爱好者都反映,在涂绘过程中,有一种很美好的静谧的感受。感觉自己“放空”了,烦心事想不到了。而且长时间涂绘产生的生理疲劳,以及随后到来的涂绘完成的释放感,也会转移内心的焦虑,感受到一种舒爽。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当代社会文化,基本以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为主导,人们的思维意识与人生价值标准也受此影响,人生追求目标过于依赖物质目标的实现,但是实现之后又会出现新的目标,而只能处于不断追求目标的状态中,很难产生成就感。从文化角度看,人的成就感通常需要超越个人利益而具备社会性意义。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工匠》,里面的工匠虽然默默无名,但是都技艺超群,而且都凭借着自己的技艺为国家、社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因此虽然其中大多数人收入并不高,但是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但是这种成就感在当前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多数人很难获得。涂绘书的出现,在另一种渠道上使人们获得了成就感:脱离社会现实环境,或者说摆脱了虽然自己认为不对但是却无法抗衡的社会经济价值标准而做成功了一件事。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涂绘完成后,这张纸就不能再用了,因此也不会有更高、更大的目标了,再涂绘只是重复与新体验,即“到此为止”了,也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二、“涂绘”而非“图书”
《秘密花园》是“图书”吗?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这本书只有246个字,被称为史上字数最少的畅销书。而且图案也是自然界中的花、草、动物,基本没有启发与悟识的功能。从传统角度看,书籍具备缓解精神压力的功能。一是释怀,即用深入的剖析事理,给人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产生新的认知而释怀,从而得到思想上的收益而缓解精神上的焦虑。二是提升,即提供更先进与优化的方法或方法论,使人掌握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与应对现实中的问题,摆脱困境,从而得到现实的收益,具备更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状态,而缓解精神上的焦虑。但是涂绘类的图书,并不具备上述这二大功能,只是靠简单、机械、重复的肢体与心理上的暂时“忘却”,而产生某种“缓解”的感觉。因此仅具图书之名,而无图书之实,也不具备图书应有的文化意涵。
其次,一部只有246个字的无实质内容的书的流行,映射的是心灵鸡汤类书不受欢迎的现实。究其原因,一是当前流行的励志、成功学与心灵鸡汤类图书的挤出效应。这类书没有深刻的析理,语言表述具有很强的心理刺激性,多是强调自我改进,善于营造虚幻的心理空间,实则是与现实隔绝。因此阅读体验强烈,心理兴奋度高,会带给人一种“成人童话”般的心理快感。但是,人在社会现实中生存,精神感受信赖于现实环境,因此只有改善现实环境,即传统意义上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的方法论投入实践,才会有真实的精神世界的改善。而励志、成功学与心灵鸡汤类图书除了空耗精力、无实质性收益外,还让心理、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偏离了社会现实与理智基础,无法形成现实的能够解决问题、具有创造性的方法论与意志品质,进而实质性的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治愈神器”真的能治愈吗?心理学中有绘画治疗,但是与当前的“治愈神器”有很大不同。一是绘画治疗通常是自由绘画,而涂绘有底图的限制;二是绘画治疗有心理医生的指导,而涂绘则是自己行事;三是绘画治疗中的绘画是给心理医生提供信息用来分析和制订方案,而涂绘只是用于自己欣赏和分享。因此涂绘只是具有某种绘画治疗的形式,难以在根本上治愈,相反还会有一些负面效果。一是可能产生思维局限。尽管涂绘能让人心情平和愉悦,但这些涂绘书市场定位为治愈性玩耍,大部分时候仅仅是有趣味而已。涂绘可能有助于放松,不过比起自己从无到有的创造作品,涂绘更具引导性也更具限制性。[2]二是可能产生逃避现实倾向。调查中很多涂绘爱好者说,当拿起画笔开始涂绘的时候,就不想那些烦心事了,也没有什么顾忌了,只是想如何把图涂好,如何把这一页的图完成。但问题是当涂完了之后,这些烦恼事与顾忌依然存在,而且很可能涂绘占用了思考如何解决这些这些烦恼事与顾忌的时间与精力,而更无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三、当代人精神焦虑的一种解读
《秘密花园》成为当代人精神焦虑的一种症候,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文化滞后于经济的一种失衡。一方面是道德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跃升式”的转型而非自然演进,另一方面是文化道德观念的滞后,其核心是以物质为主导的消费文化观念,而不是适应这个物质丰富后的现代社会中的人本质需求的以精神为主导的观念。因此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反而出现了思想保守与欲望禁锢的倾向。
第二是教育的禁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与家庭财富状态的极大改善,中国的父母可以投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精力与物质于子女教育上,普遍对子女过度干预,使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对社会人生百态的观察、与异性朋友的交往等等,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加之,应试教育的体制必然导致“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单一化思维、突出智商忽略情商的幼稚化思维、正面教育而非全面教育的片面化思维、做个好学生而非有创造性的人的无能化思维。具有单一、幼稚、片面、无能的思维方式在面对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时就会无力应对,而被迫退守自保。二者相叠加,就会出现当代人精神与心理上的失衡,而表现出焦虑。
其三是保守、单一、僵化的精神世界。一代人的心理、思维、情感、性格状态,不是这一代人自身决定的,更不是由这一代人拥有的物质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尤其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看看当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大抵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五座大山”:就业(大量国企倒闭、改制,大量工人下岗)、医疗(之前的公费医疗制度基本废止,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教育(教育开始产业化、教育成本急剧增加)、住房(原来的福利性分房不再,转为市场化购买)、物价(通货膨胀、收入增幅下降、生活成本提高导致实质生活水平下降)。人们承受并感受着这些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没有经济实力再继续保持1980年代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冲动,以及那些由消费产生的享乐;另一方面又需要在缺乏这种有实质性支撑的快乐的情况下保持心态的平衡,即需要获得足够的心理兴奋。于是,社会提供了两种文化产品:一是社会文化的日趋保守化,主要特征是强调节俭与禁欲,其作用是抑制消费冲动与安于现状,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仅仅是被当作笑料的东西在30年后却成为社会流行;二是励志与心灵鸡汤盛行,主要特征是强调“自我刺激”或“自我激励”,用“自己折腾自己”产生的没有实质意义的心理兴奋来替代有现实支撑的真正的快乐。虽然这二种产品有助于社会稳定,但也有明显的副作用,使人们的精神、思维、心理、情感越来越保守、单一、僵化,明显影响了当代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活力。
四、期待出版真正治愈功能的图书
真正具有治愈功能的图书,应该是具有引领社会精神文化的作用。首先系统总结研究当前社会的思想与行为特质,既要充分肯定一些非传统的探索,又要充分否定不利于人与社会发展的倾向;其次要充分吸收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文明成果;第三是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挖掘对当今社会具有合理价值的部分,并进行适应性改造,推出能够使人们从消费中获得精神与内心的快乐与愉悦的好图书,使人们摆脱从金钱的炫耀、奢侈的消费、感官的刺激与自我的放纵中获得心理兴奋的社会流俗意识。
具有治愈功能的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切实提高人的社会生存能力。首先是对社会的认知,既全面反映社会现实,不回避问题,但又能挖掘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与演进规律,使人们看到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其次是摒弃励志、成功学与心灵鸡汤类图书,让人们真实感触、真实思考、真实应对、真实存在;第三是切实提高为人处世技能,不编故事、不打鸡血、不造梦想,突出过好日子、做好事情、处好关系、理好情绪等主题。
解决当代人精神焦虑的问题,图书出版界理应担当,也能担大任。
注释
[1]石畅、赵展慧:《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期社会不公加剧不安情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0月21日。
[2]齐亚凤:《北京科技报》2015年7月27日。
[3]葛晨虹:《社会转型期应注重人的归属感构建》,《人民日报》2015年7月27日。
[4]赵银峤:《〈秘密花园〉真的能减压吗?》,《金华日报》201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