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农村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4-15杨青蓝
杨青蓝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孩子们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我认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这项工作,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一)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耍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日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育,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问丰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同学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豪不动容地告知孩子,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与其“绣了给人看,不如把金针度与人”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
(一)略读法。这种办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二)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义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办法。
(三)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指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摘抄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五)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家长应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家长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一些课外读物,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共同的学习中提高阅读兴趣。
(一)家长多给孩子买课外书。家长朋友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一至两种适合孩子的作文刊物。一般来说,作文刊物上所刊登的作文选,都是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而且在每一篇学生作文之后都会有一段老师点评,而这种点评也就是对这篇作文的分析和归纳。孩子经常翻翻这些作文刊物,既会使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也会使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二)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作品。除让孩子阅读作文刊物上的佳作之外,家长还可以将自己所看到了一些好的文章带回来与孩子共同分析。在与孩子共同分析过程中,既可以由家长先给孩子来一段抛砖引玉的启发,也可以由孩子在看过文章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层次。然后,在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一些平等式的交流和探讨。
(三)家长让孩子再读所学课文。孩子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教育学家精选的,都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水平和欣赏价值,而且,老师也会在课堂中对这些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家长则可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在孩子回家后请孩子将课文分析给自己听。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当注意的是,不要刻意地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来讲解,也可以让孩子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其实,孩子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说明孩子的阅读分析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了。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空间,使学生自觉阅读,乐于阅读。语文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尝试实验,捧出一颗爱心,培养一片沃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