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如何解读与应对孩子说“我不会”

2016-04-15杨淑丽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等待解读应对

杨淑丽

【摘 要】 本文归纳了孩子常说“我不会”的四种典型状态,认为成人所要做的首先是先解读孩子真正表达的意思,然后予以正确回应,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帮助孩子心灵的成长。

【关键词】 幼儿教育;我不会;解读;应对;陪伴;等待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人总会遇到一些常见却棘手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我不会”就是其中典型。“我不会”三个字对孩子来说轻松易出口,对成人来说无奈难应对。文章归纳出孩子常说“我不会”的4种典型状态,就每一种类型来具体分析成人应如何解读与应对。

案例1:户外活动结束了,孩子们需要自己换鞋进入教室,这时刚入园不久的钢钢用可怜兮兮的眼神望着老师,哼哼唧唧地说:“我不会换鞋。”

成人可能给出的不恰当反应及分析:1、“你不会换鞋啊,那我来帮你吧。”边说边帮孩子把鞋子换好了;2、“你都3岁了还不会自己换鞋吗?快,自己换。”把孩子丢下先进教室了;3、“连鞋子都不会换,还上什么幼儿园?”边讽刺孩子边帮孩子换鞋,并把孩子一把推进教室。……成人之所以给出这些反应,一是未能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二是缺乏耐心和随时捕捉教育机会的意识,未能将此作为疗愈幼儿身心问题的良机。

以下是对于钢钢行为的恰当解读与应对。

解读:钢钢这样做的背后藏着以下几种可能性:1、真的不会,有些孩子到了3岁仍然不会自己换鞋(哪怕是简单的一脚蹬的鞋子);2、担心自己因为换鞋慢而落后;3、借老师给换鞋这件事来试验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以此来博得更多的关注与特权。

应对:不管孩子是何种心理,成人所应该做的都是陪伴和等待。对于真的不会的孩子,成人可以耐心地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来。比如这样回应孩子:“老师相信你可以自己换鞋,来,先把脚放进去,让脚往鞋子里头走,好了,用手提起后帮,好的,你已经做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所付出的就是耐心和陪伴。对于担心自己会因为换鞋慢而落后的孩子,成人需要用语言和行动给孩子吃定心丸,可以这样回应孩子:“钢钢可以自己换鞋,慢慢换,不着急,老师在这里陪着你。”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所付出的还是陪伴与等待。对于想要借换鞋这件事来试验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以此来博得更多关注与特权的孩子,成人除了付出陪伴和等待外,还需要让孩子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比如成人可以温柔地对孩子:“钢钢需要自己换鞋子,老师陪着你。”用“需要”这个词让孩子体验到这是自己的义务,从而生发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渐走向独立,并建构起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来。

在孩子的生活中,你总能遇到很多像案例1这样的事情,吃完东西所剩下的垃圾不愿意自己倒入垃圾桶时说:“我不会”;手脏了被要求去洗手时说:“我不会”……很多这些事情,我们称之为力所能及之事,这些是孩子本来就能做到或本来应该做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多与生活自理能力等相关。当孩子总是用“我不会”来推脱时,成人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与陪伴。如若再能借用语言的力量将这些事情反过来成为帮助孩子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界限那就再好不过了。

案例2:3岁的米米午休起来后在用蜡块画画,画完了正面画反面,都是一些交叠的圈圈。她画完了,过来给老师讲:“我这面画了一个小乌龟,这面画了一个大乌龟。”老师认真地附和着:“哦,两只乌龟。”突然,米米声音提高了两个八度,激动地说:“我要画个彩虹。”可是接着声调又降了下来,说:“可是,我不会画……”

试想一下,这是你面临的情景,米米就在你面前,你会怎么回应她?是“你真的不会吗?那好吧,我帮你画一个彩虹。”还是“彩虹很好画,我来教你。”?还是……

解读:孩子的画本来就是抽象的,一个点可以是所有他能想到的任何一个东西。在他先画后讲的时候,他的画笔是无所不能的,但是,当他先讲后画的时候,却怎么出现了“我不会画”的情况了呢?孩子心中担忧的可能是害怕老师会笑话她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呢?因为以前画画时有成人笑话她了,说了“你不会画,你画的不像。”之类的话。孩子是好面子和好记性的,他会记住,并不敢“乱画”。

应对:成人首先要从一开始就注意。不要随便去问孩子画了什么,在画什么,因为任何的话语都可能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画画的自信。要知道孩子的画是先画出来的,不是先说出来的。等待孩子画完。即使孩子画完了,也不要轻易询问孩子的画,除非孩子自己给你讲。即使孩子对你说:“我不会画。”那成人也不应把它当成是寻求帮助,可以把这个情况反弹回孩子那里:“哦,你不会画。”这时孩子可能会很快地说:“啊,我会了。”然后飞快地在画纸上点上一点,或者画上无数的连圈,那就是他要表达的东西了。这时孩子也可能就停在那里了,成人可以不着痕迹地鼓励孩子一下:“我也不会画,那怎么办呢?”孩子心里一下就释然了,没有了被嘲笑的压力,或画或不画,又有什么关系呢?画画如此,玩沙、搭建、过家家等等一切与表达相关的活动,成人可以深度支持孩子的就是自由和信任,表现出来就是不干预和鼓励。

案例3:宝宝已经5岁了,却总是对老师说:“我不会扣扣子,你帮我嘛。”“我不会荡秋千,你帮我嘛。”……

面对这样的宝宝,你会怎么回应他?会拆穿他吗?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他背后的述求吧。

解读: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将自己明明会做的事说成不会,而且是带着撒娇的语气在说呢?很明显,孩子在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肯定的时候会自我保护性地“变小”,反言之,孩子表现的小于实际年龄和本领是渴望得到爱和肯定。

回应:知道了孩子的潜台词,我们就能更好地回应他。首先是不拆穿,其次是接纳,最后是引导。例如,成人可以先抱抱宝宝,然后耐心地帮他扣扣子、荡秋千,当孩子感受到这份爱与接纳时,自然就会说:“我会了。”此时成人在适时地引导孩子:“对嘛,宝宝已经是大哥哥了,当然会自己做这些事情,而且还能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们做事情呢。”

但是,这个问题并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被解决掉的。一个孩子缺乏足够的爱与肯定,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做出努力,给出爱、接纳和肯定。当孩子身体里储存了足够的爱后,他自然会减少对成人是否爱他的试探,而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表达上。

案例4:4岁的淘淘在家里来客人后越来越兴奋,和客人的玩闹有点过分了,妈妈把淘淘一把抱起来朝卫生间走去:“去,到你的反思角里好好想想你错哪儿了。”淘淘很害怕,赶紧说:“妈妈,我错了,我不去小黑屋。”妈妈把淘淘放下来说:“说说,错哪儿了?”淘淘茫然地说:“妈妈,不知道,我不会。”妈妈转身就走,只留下重重一句:“仔细想。”

解读:成人从自己的立场先判定孩子错了,再要求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这对孩子来说是猜心思,是站在他人立场来思考问题,这并不符合孩子的心智特点和发展水平,反而是在诱导孩子迎合他人。案例4中的淘淘是真的不会,真的不知道自己错哪儿了。但这对于成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成人在惩罚或责备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理由充分,孩子理应知道自己的错误。可是,如果我们换到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事情就是这样的,我和一个陌生的好玩的人在玩耍,刚开始我们不是很熟悉,玩的比较谨慎,越玩越投缘,越玩越放开了。正当我们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妈妈过来说我犯错误了,要我反省。可是我要反省什么呢?我不会。

回应:对于这样的“我不会”,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避免询问超越幼儿理解水平的问题。成人需要清楚的是,要求幼儿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来看待事情本身就是个错误,相反成人要努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即便是成人需要孩子了解一些社会规范,比如玩闹不能太过分这样的规则,成人也不能不直接告知孩子反而要求孩子猜出这样的规则,相信孩子在没有被教导过这样的规则前提下是极难自己总结出这样的规则的。比如成人可以适时提醒孩子:“玩闹不要太过分,你这样玩别人可能会不舒服的。”语言提醒不起作用的时候,成人需要果断制止孩子,强行使孩子和他人分离(保持一定距离即可),并告诉孩子:“你现在需要停止这个游戏了,你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基本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他做错了,并且了解错在哪里了。

综上所述,当孩子说“我不会”时,他可能在述说“我需要帮助”,也可能是在说“我需要关注和爱”,还可能是在说“我害怕被嘲笑”,还可能是习惯,当然也可能是真的不会。不管孩子在何种情况下说出“我不会”,成人所要做的首先是先解读孩子真正表达的意思,然后予以正确回应,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帮助孩子心灵的成长。

猜你喜欢

等待解读应对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