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6-04-15郭萌萌
郭萌萌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环境观。探讨了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针;马克思生态观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生态观对于控制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生态观启发民众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观;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生态观内容丰富而深刻,包括生态经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环境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在和谐统一,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强调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态机能。马克思认为人起源于自然而自然界是存在于人之前的。人的起源是自然的本质,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存在自然界中,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类源源不断地供应水源、空气、阳光、食物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与自然界的破坏,就是对人类本身的破坏。
同时,马克思强调生态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是通过实践劳动来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人类在劳动的基础上发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但是马克思还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实践活动要在环境的自然承载力之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马克思的生态经济观
马克思的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自然生产力是马克思在其实践中提出的。“自然生产力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都是一种资本的生产力,只不过自然生产力是在无机界发生的劳动生产力”,[2]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自然生产力在参与劳动过程中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限制,可以脱离劳动时间和实际劳动。自然生产力也有自己的效率即自然生产率。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过程是没有任何劳动者参加的过程,例如,播种在地里的谷种,藏在窖中发酵的葡萄酒等等就是这样。
马克思还提出了他的物质循环理论。他认为人类要实现发展,就要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人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和物质资料,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加工制作,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加工和生产出来的物品用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人类在消费完以后又将消费品以另外一种形态回归自然界,实现物质的循环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指出经济循环和生态循环的双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改进设备、生产技术来回收利用废弃物,马克思说:“无论自然力是多么常见,我们均可以将其看作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总能够发挥重要用途,但是其重要性与科技水平与采用的方法相关。”[3]
三、马克思的生态社会观
马克思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生态人口论。马尔萨斯在1798年创立了人口论的观点,他认为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是相对比的,生活资料是在不断增加,而人口也是在不断增长,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这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要想削弱人口论规律的作用,只有通过优胜略汰的手段,比如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是不平衡的,当人口数量大于生活资料的数量,自然就会发挥其承载力的作用,来限制人口增加。马克思不但批判了马尔萨斯的观点,同时还借鉴了他的观点,提出了自然资源与人口增长要保持动态平衡。马克思指出,“人口过剩不是相对于谷物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资本的过剩”,[4]而造成人口过剩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的掠夺。科技的进步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和人口增长的动态平衡,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通过不断地发展科技,才能够确保人类和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资源枯竭、资源浪费和环境破环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对生产力和劳动力的研究要放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依我来说,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5]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领域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强调“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6]马克思进而指出在农业及工业生产中要注重对资源的保护以及循环利用,人们要科学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他认为出现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私有制,要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生态观在今天却依旧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他的生态观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和智慧的结晶,而且对于缓解环境压力,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1、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针
马克思的生态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深远意义。我国建设和谐的生态社会需要马克思的生态观作指导,而且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生态观是积极的社会思潮,反作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同时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与培养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导向作用。人民大众要认识到建设生态社会的重要性,积极接受生态观教育,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生态观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其生态经济观中提出他的物质交换理论,强调在物质交换中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在构建生态社会中要借鉴马克思的观点,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高效率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的环利用。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先进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升循环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积极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坚持3R原则,提高科技水平,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论是在农业领域还是工业领域实现其绿色、循环发展。
3、马克思生态观对于控制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以后代人的利益为核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产生威胁,尽可能的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在马克思时期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却到处闪耀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光芒。马克思在其生态人口论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发展人口。我国存在人口总量大、人口素质低的人口国情。人口的基数大,对资源的需求就多,就加速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我国在发展中要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资源的滥用,促进资源的高效率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国民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4、马克思生态观启发民众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的生态观表明人类的生态意识已经觉醒,马克思强调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实现人与自然回归的最高境界。我们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加强环境保护机制的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我们要充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大力传播生态文化,要让全体人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开展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马克思生态观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立足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思想之上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生态观是一笔财富,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