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课程:学前藏汉双语教师双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2016-04-15马亚玲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师资学前教育

马亚玲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8)



项目课程:学前藏汉双语教师双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马亚玲1,2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提高藏族教育质量和民族整体素质的百年大计,在青海藏族聚居地,使儿童成为理解藏汉两种文化的双文化人,首要的前提是学前教师的“双文化”化。建构以培养学前教师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项目课程,使民族地区学前 “准教师”形成个人民族认同和对他民族的认同,将这一认识融合到其教育理念中,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营造一个认可、鼓励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表达的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能够在所处的生活世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藏汉双语;学前教育;师资;高等院校

民族双语教育是国家发展多元文化的基础,发展多元文化的前提是要培养出少数民汉兼通的“双文化人”,“双文化人”能推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间相互交流,多元文化社会认定的标准即社会中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存在。

一、学前藏汉双语双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要普及学前教育,实现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学前双语师资。

(一)儿童与双文化

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识到,在儿童的发展中,文化发挥了很强的作用,“文化是一种方法,它是让人们运用的工具。”通过文化,“幼儿获得了身份意识、归属感、有关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的观念、如何去关心自己和他人、用什么方式去庆祝”(Cortez,1996),在社会交往中,儿童常常对语言差异较为敏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当儿童在一起游戏时又有重要的实际意义(Doyle,1982)。如果忽视对民族地区儿童文化的教育,使儿童长期处于 “一方面儿童获得了欣赏别人文化的观念也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另一方面他们也获得更多局限于自己群体内的那种对不熟悉文化的偏见与观念”(Carter & Patterson 1982)的矛盾背景中,这种对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鉴别的矛盾,是不利于儿童良好的发展,因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对多元文化的敏感、认同等文化素养,在青海藏族聚居地,培养双文化人,首要的前提是学前教师的“双文化”。著名学者王鉴教授通过研究指出,民族地区教师应该是一个具备多元文化知识、价值和态度的双文化人。学前藏汉双语教师都应该是具有藏汉双文化素质的教师。

(二)生活世界理论与学前藏汉双语教师教育课程

生活世界哲学理论是胡塞尔在其1936年出版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的现象学》提出的,“现代社会面临巨大危机的生活和部门在具体的生活中,成为一个问题需要测试人类生活的意义。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世界中,倡导人们回归生活世界。他还认为日常生活世界,使世界的认知,在人,而不是脸,所以它不是有意识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它是生命的支持力量,是生命的源泉。”[1]因此,人们应该意识到“技术理性”对人全面发展的制约并摈弃之,要回归到人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实现社会出现的文化危机和人的异化现象超越。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应该包含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两层含义。日常生活世界,是指“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原始生活世界则是他利用现象学原理还原而成,原始生活世界是被给予的、直观的﹑先验的世界。”[2]因此,生活世界包括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包含政治、管理、经济、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是每个人都在从事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饮食男女、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生活形式,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生活背景,与人的生活情势息息相关,影响力也最为广泛和深远。学前教育是以儿童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为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民族地区儿童处在多元文化生活背景中,儿童的经验与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各民族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要促进民族地区儿童的全面发展,其对于生活背景中的多元文化正确认知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而民族地区儿童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建立在学前教师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即民族地区学前教师需具备多元文化教学能力,因此,这些内容也成为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中应有之义。

无论胡塞尔或哈贝马斯,都提出了对生活世界的不同理论观点,尽管表述不同但对生活世界的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生活世界’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3]人离开生活世界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人也就不复存在了,生活世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学前教师培养要重视学生生活世界的多元文化场域,面向生活世界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与生命意识的确立。

二、青海学前藏汉双语教师双文化素养现状调查

儿童要在多样化的社会中茁壮成长,需要学会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活动,学会如何去尊重不同的历史与观点,藏区儿童需要适应自己所处的双文化环境,成为双文化人,才能促进自身良好的发展。然而,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儿童的双文化是建立在教师双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组织儿童活动时,能自如的面对藏汉两种文化,创设一个能促进儿童不同文化课程实施的环境,使藏汉儿童从教师的言行中获得价值观。

(一)调查目的

调查旨在了解青海藏区学前双语教师双文化素养及文化品性的现状,厘清民族地区学前教师对学前双文化教育的认知,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开发出培养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师双文化素养的课程,使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得以更好开展。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某县幼儿园教师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试了解本地区学前教师双文化教育的认知及态度。总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此外又选取其中个别教师进行访谈,以此对问卷调查中某些问题涉及不够深入的情况进行补充。

(三)调查结果

1.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和附设在民族小学的学前一年的专任教师中,藏族占47.3%,汉族占28.9%,其余为土族、撒拉族和回族。参加问卷填答的教师年龄大多在26~35岁的占44.7%,94%教师学历达到了大专以上水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本科学历。所调查的学前教师的大多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都在5年以上,有教龄10到20年的部分教师。黄南州和果洛州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教师大多都有教授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经验。

2.对民族地区学前教师双文化素养的分析

通过对教师双文化素养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案例地区学前教师对本地区文化多元性和双文化教育大体上持积极认同的态度,由于身处民族地区而且大部分学前专任教师(71%)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因此,她们比较认同本地区不同文化并存、文化多样的文化环境。多数教师都已习惯了文化的多样性,并乐于与不同民族的人相处,有84.2%的教师认为能从不同民族人身上学到东西;86.8%的教师认为藏汉两种文化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特色,不同文化间应该互相交流,和谐相存。

在调查中发现问卷填写者100%都认为有必要让儿童接触和学习不同文化的事物,其中大部分民族地区学前教师能够理解并尊重儿童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特质,并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儿童对多种文化了解的必要,应该让儿童多接触和感受不同的文化,这些教师也期望儿童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具备包容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文化品性,以及跨文化的适应,并鼓励幼儿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骄傲。同时60%的教师觉得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不同文化的关注不够,认为课程活动内容选择应该突出本地区的文化,并开发相应的藏汉双语教材。55%的教师也想过要适时地将藏汉不同文化的资源融入到教育活动中,进而满足藏汉不同文化背景幼儿的需要。

调查中显示,大多数的教师基于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认为要适时地将多元文化资源融合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设计时,这些教师又不知道如何来运用相关的民族文化的资源,在调查中有23.6%的幼儿园没有开发多元文化活动。虽然百分之百的教师认为教师文化品性会对学前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29%的教师检视过自己对不同文化背景儿童的态度或偏见。

民族地区专任学前教师对双文化的态度是正向的、积极的,这种态度正是民族地区教育实施的前提。但是这些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中缺乏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和将不同民族文化知识和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的能力,这是在藏族地区普及学前教育(藏汉双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为我们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培养学前双文化教师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项目课程:学前藏汉双语教师双文化素养培养途径

大部分多元文化教育者和研究者已达成普遍共识,要成功的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必须推动教育机构的改革,包括课程、教学材料、教育学的风格、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态度、观念与行为以及学校的目标、准则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学前阶段来说,双语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教育,它是学前儿童认识现实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教师培养机构在双语教师培养过程中,针对学前教育分领域教学的特点,为教师形成一个平等的教学法(equity pedagogy)[4]概念,即一种不限于某一具体学科的而是对所有领域和一般教学都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一)“双文化者”的培养目标

美国教育家费尔墨(Fillmore)和麦尔(Meyer)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向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展示——尽管文化和生活方式各种各样,在明显的多样性背后有共享的人性”。我们的多元文化教育应该:“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他们需要处理自己族裔文化和文化主流所需要的技能、态度和知识”(詹姆斯·巴科思)。

就学前藏汉双语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具备对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文化的本质,了解民族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进程与发展,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合格的多元文化教师应具备:社会科学知识、清晰的文化认同、积极的族群与种族的态度、教育技巧。[4]根据Banks的观点,在学前藏汉双语教师的培养中,社会科学知识不仅包括学前教育学的知识和学前教学策略、技巧的知识,还包括藏汉两种民族文化和不同民族学生特征的知识;清晰地文化认同是对藏汉民族文化的遗产和经验以及两种文化如何相互作用,具有反省性的和清晰性的理解;积极的族群和种族态度主要指对藏汉两种民族、民族文化具有清晰和积极的态度;教育技巧是要具有有效地教学判断,消除歧视,制定和设计一系列策略和活动,使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二)双文化课程建构——项目课程

在文化适应中,一种文化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不断完善自身却仍然保持其本质不变。(Levinson & Ember ,1996)。民族地区学校既有一个主流文化也有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学校同其他文化系统一样有着自己的标准、价值观、作用、地位和目标。作为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相交汇的微观文化形态,学校应该是一个文化适应得以发生的文化环境: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彼此接纳对方的观点、看法。不同民族文化的学生因为各自民族文化在学校中得到反映进而得到合理化,使得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的提升。在为学生和教师筹划多元文化经验时,需要考虑人体的文化身份特征。在设计与文化身份有关的课程时,要考虑到学生在文化身份与文化特征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正如他们在一般认知与情感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一样,因此,在多元文化课程经验中要促进学生经验的个体化。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同样有着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在进行藏汉双文化课程建构时,需考虑说教是无法让学生接受一种文化,文化的教学和社会科学探索一样,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要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理解藏汉两种文化,形成积极的、清晰的态度。此过程犹如一项社会科学研究,要学生真正参与研究过程,才能形成丰富的符合文化交流的方式,使人们真正参与到文化相互交流中的项目课程,兼顾学习过程中文化交流与学习者的特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所谓项目课程是指在课程实施中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商讨不同文化的主题,再由学生一起参与深入广泛的研究此主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商讨、提问,逐个攻克问题,从而丰富对藏汉不同文化的认知,形成积极清晰地文化态度。

1.项目课程本体

项目课程的本体即此课程的目的、内容和课程是如何组织的?在以学生的双文化素养为目的研究课程中,学生要形成一种不同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事物和形势,课程首先要围绕不同文化中重大的概念和问题为中心,如聚焦于藏汉不同民族的重要人物等具体的文化元素,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理解资料与其他相同或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交流,进而形成概念,而在概念形成中,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就逐渐形成。在课程中对社会情境和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多民族和文化的视角,使学生体会不同民族成员相似和相互联系的细节,习得有关民族文化的普遍概念,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同的民族、文化,能使学生形成更加真实和准确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自发研究中和与他人交流中形成概念。当学生成为教师,作为双文化课程开发者时,它更能以学习者的立场去理解概念形成,知识建构的途径。

2.项目课程的实施

学生结构和文化结构项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的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在帮助学生获得概念时,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更有可能使学生对任一事件或情境从多角度进行合理分析,使学生理解每个民族是如何不同的看到一种情境的,为什么会这样等。项目课程的实施重要的方面在于让学生对不同民族与文化有领悟和阐释,而非教师的简单说教。

在民族艺术学习中,不同民族学生可作为其他民族学生学习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活标本”,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观点与经验的讨论,有可能使他们形成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更好地融入到不同民族的生活中。对不同民族文化如音乐、舞蹈、文学作品的角色扮演与表演也可以贯穿于项目课程组织与实施中,深入学习不同民族的经验,是学生形成对自己民族与他民族的双重理解的有效途径。

课程的实施过程可有计划地进行田野考察和对不同民族的调查,使学生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动态性有深刻的了解。教师可邀请社区不同社会背景的居民、或不同民族学生家庭成员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回答问题,阐述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新观念,为学生的不同文化的学习打开另一扇大门。

3.项目课程的评价

项目课程组织实施不同于学校的其他课程,其最终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和确定,也因不同于其他课程,评价主体与方法应有所相异。这种评价手段理应反映来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学生的文化,必须与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与实践结合起来。评价学习的方法影响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学习与任务类型。通过关注学生不同民族与文化类型的评价,教师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和整合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对问题的真正的理解。

项目课程中,“能力表现+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并不是为了测试教学,评价事件是一次机会,让学生向他人展示他们掌握的内容。能力表现除了书面书写能力外,主要指学生在对不同民族与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理解的文化形式以形象的活动表现出来,如:舞剧表演等,能力表现倾向于强调对文化内容的理解与民族文化表现技能的综合、学生的合作群体工作和学生的选择与设计。档案袋是利用多形式收集学生工作的记录,其中包括能力表现中的内容。学生自己选择包含在档案袋中的内容,积极的评价和记录他们在项目课程进行中的个人的进步。教师可建议某种标准来指导学生的选择。档案袋在此评价中的反思性是其主要的功能,把学习的过程,包括早期的草稿、过程中的思考、创造、遇到的困惑文本化,以期学生在这一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不断地自我反省。“能力表现+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还可以作为学生在学校与学校、学校教工和其他学生获得不同民族与文化联系、理解、体验的一种手段。

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机构应该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帮助成长中的 “准教师”形成个人民族认同和对他民族的认同的认识,将这一认识融合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营造一个认可,鼓励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表达的教育环境,使得教育活动得到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一菲.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D].沈阳:辽宁大学,2011.

[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现象学(中译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3]杨骞.课程改革与生活化原则[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4]James A.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 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责任编辑陈育/校对云月)

[收稿日期]2016-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青海学前藏汉双语教师双文化问题研究”(CMA130202)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亚玲(1978—),女,土族,青海互助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民族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15;G 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4-0069-05

Project-based Curriculum: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Dual Cultural Literacy of Preschool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Teachers

MA Ya-Ling

(1.College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nxi,710062,PRC;2.College of Education,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08,PRC)

[Abstract]Developing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ibetan area is a project of vital and lasting importanc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education quality for Tibetans in particular,and the whole nation in general.In Qinghai Tibetan settlements,the prerequisite of cultivating children with dual cultural literacy is to have competent preschool teachers who are dual culturally literate.Therefore,project-based curriculum should be set up to develop the dual cultural literacy of preschool teachers,so that“prospective”teachers can build their personal nationality ident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identify to other nationalities.Then they can incorporate this new understanding to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and create a favorabl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here diversified ethnic cultural expression are accepted,encouraged,and respected,so that preschool children have access to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ir life world.

[Key words]Tibetan-Chinese bilingual;preschool education;teacher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师资学前教育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