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公开课特征与功能探微
——兼论语文公开课实践的几个误区

2016-04-15石义堂李馥郁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开课误区特征

石义堂,李馥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中小学公开课特征与功能探微
——兼论语文公开课实践的几个误区

石义堂,李馥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公开课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级教师培训或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公开课的特征、功能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公开课与常态课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上。公开课基本的功能表现为诊断与改进功能、示范与展示功能、研究与推广功能。语文公开课依然存在实践上的误区:过于强调别开生面的文本挖掘,脱离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过于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导致课堂学习主体严重移位;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畅,忽视学生学习错误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公开课;特征;功能;误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开课已经成为各级教师培训或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也成为各级名师向人们展示其先进教学理念与高超教学技巧的舞台。几乎可以说,每一个名师成名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若干节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公开课的精彩“演出”。客观地说,名师们的公开课,对传播课程改革理念,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科教学的本质规律,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确实起到了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平心而论,由于各级名师本身也处在对教学规律的持续探索过程中,对教学问题的一些片面化的理解也有可能体现在公开课的展示过程中,从而对其他教师产生负面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教师教学竞赛中,一些经过精心“打磨”和“包装”的公开课频频登台,其虚假作秀的表演对许多一线教师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误导。因此,有必要对公开课的特征与功能重新进行审视和判断,并进一步反思语文公开课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一、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特征差异

公开课是与所谓常态课相对而言的。因此,要理解公开课的特征,就必须将它同常态课放在一起进行深入比较。常态课也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常规课、平常课或家常课等,一部分人认为常态课是学校教学中,教师按课表进行的日常课,简单地理解就是“经常要上的课”。还有人从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来定义常态课:用一节甚至更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1]。肖川教授将“按照教学计划仅仅面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称为常态课[2]。

“公开课”,又可称为“公开展示课”或“公开观摩课”,有时也称为“公开教学”。 “公开课”在 《辞海》 中找不到相关辞条和解释,但 《辞海》 有“公开教学”一词,其解释为“公开教学即观摩教学(Teaching observation)”。[3]《教育大辞典》 对“观摩教学”的阐述是“教师间有目的地互相听课的活动,用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定;对某一教学专题开展研讨或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可通过日常听课、示范课、教学专题研究课等形式进行。”[4]《教育大辞典》关于“观摩教学”的解释明确指出了观摩教学的示范和研究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指出,公开课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开设公开课的目的和对象都很明确,即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属于职前培训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初,公开课走入中小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公开教学又称“观摩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供教师与有关人员观看、聆听并进行评析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4]

在学术界,对于“公开课”的本质认识见仁见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个:一是认为“公开课是一种教师专业活动形式”[5];二是认为“公开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或评比活动”[6];三是认为“公开课是一种教学观摩和交流形式”。[7]

这些对常态课和公开课的认识或描述似乎还不能完全揭示其内涵与特征。作为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常态课和公开课当然有很多本质上共通的地方,比如,两者都要引领学生分享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都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都要帮助学生获得全面成长。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在教学原则上都应当遵循目标导向性、主体性、面向全体、知情并重、开放性等原则。但是,毋庸讳言,常态课和公开课也有明显的特征差异。在笔者看来,常态课与公开课在基本表现特征上的区别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常态与非常态的教学准备。教师针对常态课备课时所进行的教学准备一般也是常态的教学准备。所谓常态的教学准备,就是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所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与平时大体一致。从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来说,准备一节课的时间是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学艺术的不断成熟而呈现出逐渐缩短的态势的。在达到大致相同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年轻教师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占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优秀教师准备一节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小。但一般来说,教师准备一节公开课的时间就比准备一节常态课的要长出很多,而且往往要查找比平时多几倍的资料,花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来反复斟酌,仔细打磨。

第二,常态与非常态的教学内容。教师上常态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是被动的,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换句话说,常态课准备的也往往是常态的教学内容。所谓常态的教学内容,一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自然进度来准备和实施教学,“粗粮细粮都得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二是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原则主要是依据整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一般不会为了“展示”教师的精彩而刻意增加某个知识点或训练点;而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会回避自己不够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者不太适合于“精彩表演”的教学内容,而是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教学内容来教,或者在教学内容中刻意增加一些便于“出彩”的知识点或训练点。一些名师在全国到处展示某些特定内容的公开课,“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这种情况。

第三,常态与非常态的教学环境。所谓常态的教学环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常态课的物理环境,就是指常态课的教学一般是在和平时一样的物理环境下进行的,所用的教室、教具及其他教学设备和平时的教学毫无二致;二是指常态的心理环境,就是指学生在上常态课的时候,由于上课的教师就是自己的任课教师,教室里也没有其他听课者,学生的心理处于平静状态之下,其对教师的心理期待,学习的兴趣,表现的欲望等等,都接近于平时上课的一般心理状态。如果说常态课的教学是处在一种常态的教学环境中的话,那么,公开课的教学就是处在一种非常态的教学环境中。从物理环境看,公开课至少要在容纳人数较多的多媒体教室上课,甚至要搬到礼堂、剧院上课。这种物理环境的变化与反差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从心理环境看,在很多公开课上,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教室里还会有很多前来观课的“观众”,学生的好奇感,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期待,学生的表现欲望等普遍会得到强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会比平时亢奋许多。这种相对亢奋的学习心理状态,也必然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常态与非常态的教学过程。常态课与公开课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常态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换句话说,教师在设计常态课时,主要是关注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积累,思维的锻炼,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有多大的发展;而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除了考虑这些因素之外,往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将执教者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尽可能展现在听课者的面前。也就是说,公开课除了考虑教学的实际功效之外,还要考虑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示范性。出于这种需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自己教学艺术中最大的“闪光点”通过特定的教学环节设计尽可能展现出来。公开课中名师们的一些“表演”的成分,与其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这种特定的考虑不无关系,但也往往因此而受到人们的诟病。

第五,常态与非常态的教学效果。由于前述几个方面的差异,常态课与公开课的教学效果也就会相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是:在常态课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常态结果,具体来说:一是学生学习结果往往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少部分学生可能超越学习目标,还有少部分学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表现一般,学生面对习以为常的课堂,会出现各种纪律上的、规范上的问题。而在“公开课”上,学生的学习期待、学习兴趣、学习纪律一般都会优于常态课,特别是当学生得知即将给他们上课的老师非常有名望时,他们就会异常兴奋, 他们表现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 学生因此而变得异常活跃, 课堂因此而变得异常热闹,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往往会比常态课的学习效果更好。

二、 公开课的基本功能

结合学术界对公开课的内涵的认识以及前文对公开课与常态课的特征差异的分析与描述,笔者认为,公开课作为当下教学实践中的一种特定形态的教学活动,有必要对其功能进行梳理与澄清。

公开课的功能表现往往由于公开课的目标定位、执教者的身份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公开课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诊断与改进功能

公开课的诊断与改进功能更多地是年轻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执教的公开课上表现出来的。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断提升有很多途径。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有两个,一个途径是教学反思,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另一个途径就是公开课。许多学校都明确规定年轻教师要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节点执教公开课,一方面是为了向大家展示年轻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艺术,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公开课的评课活动,诊断出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年轻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获得专业上的进步与成长。

(二) 示范与展示功能

公开课的示范与展示功能更多地是在名师们执教的公开课上体现出来的。所谓示范与展示功能就是指公开课作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成熟的名师们的“舞台”,可以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尽情展示出来,给其他一线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说,很多人可能在心里明白了某个教学原理或方法,但苦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节名师的公开课恰好集中的体现了这种教学原理或方法,就会使听课的老师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彻悟感,促使自己的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年于漪老师在上海执教公开课《海燕》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就集中体现了公开课的示范与展示功能。

当然,我们说公开课的示范与展示功能更多地集中在名师们的公开课上,并不意味着其他教师的公开课不具备这种功能,因为名师也是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很多教师在其教学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正是通过公开课的展示,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跨入名师的行列。

(三) 研究与推广功能

公开课的研究与推广功能更多的是在某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中,许多教师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要将这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推广开来,使其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除了理论上的宣传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公开课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仅以语文学科为例,远的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洪镇涛的“语感教学模式”,近的像黄厚江的“本色语文教学思想与模式”、董旭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思想与模式”、余映潮的“板块式语文教学模式”等,正是创造这些模式的教师在全国各地通过“公开课”的展示,才使得这些模式的影响力得到逐步的扩展与推广。因此,公开课的研究与推广功能的发挥,对于进一步深化对学科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原理与教学模式,有效指导学科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 语文公开课实践的几个误区

公开课具有自身特定的实践表现特征,也具有其特定的教学实践功能,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公开课的理解和公开课的实践也存在一些误区,并因此影响到了公开课正面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导向作用。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公开课的实践中主要的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强调别开生面的文本挖掘,脱离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标提出这样的理念,本意是为了克服以前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依照教参结论“强制性一元解读”带来的弊端,使学生的个体生命经验进入文本解读的过程,增强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多元理解。但这样做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必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名师的公开课为了凸显所谓多元解读的“亮点”与课堂“特色”,往往脱离学生现实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过于强调那种“别开生面”的文本意蕴的挖掘,结果往往弄得学生一头雾水。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某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执教朱自清《背影》一文时的“过度阐释”。这位名师在执教《背影》一文时,脱开了人们对本文主题共有的认知结果——表现父子情深的亲情之爱,而是极力引导学生要从文本中挖掘出作者所谓的“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认为本文表现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笔者认为,作为读者个体,这位名师如何解读《背影》的主题是他个人的权利,他完全有理由对经典作品作出他认为合理的阐释。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和生命感受的基础上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现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特定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感受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基础,只有认识到并尊重这个基础,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落到实处,而不至于“临空蹈虚”,不着边际。就《背影》这篇经典散文来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理解所谓“生命意识”“死亡意识”上必然会存在不小的障碍;而相对于所谓“生命意识”“死亡意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文章中表现出的父子之情,显然更容易理解,也会产生更强的亲切感与认同感。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过于强调对文本意蕴别开生面的挖掘的现象,虽然还不是非常普遍,但由于名师公开课的“光环效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值得警惕与反思。

(二)过于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导致课堂学习主体移位

在一些名师们的公开课中,出于发挥公开课示范与展示作用的需要,课堂往往成为名师们展示各种教学“秘笈”与“绝招”的舞台。擅长导入的,会设计和展示各种“曲径通幽”、别开生面的导入语,让听课的老师自叹弗如;擅长诵读的,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声情并茂地示范诵读,使听课的老师“如听仙乐耳暂明”,对执教者的诵读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擅长分析的,会尽情展示其精致细微分析文本的能力,忽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忽而鞭辟入里,妙语如珠,忽而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擅长煽情的,会尽情展示其催生学生情感波涛的魔力,一会儿声嘶力竭,一会儿金刚怒目,一会儿声泪俱下,一会儿破涕为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错,这些名师们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艺术确实深厚高超,也能够为听课的教师带来美的享受,并让他们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和借鉴一些必要的教学技巧。但问题是,当教师在公开课上的展示欲望过于强烈,甚至于将课堂错当成演出的舞台时,在不知不觉之间,课堂的性质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位移——由学习的主人变成了教师的配角,变成了教师表演舞台上“跑龙套”的角色。这样的课,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吗?

(三)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流畅,忽视学生学习错误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催生学生语文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变化: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不懂到懂,由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学习错误,有知识上的错误,有理解上的错误,有方法上的错误……学生学习上的这些错误,既是教学过程的常态表现,也是教学活动赖以有效进行的宝贵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误,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水平,也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或矫正这些错误。这些错误被解决或矫正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学习行为的过程。但在某些教师的公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环节非常紧凑,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会有学生应声作答,而且学生的答案几乎就是“标准答案”。对于这样的公开课,笔者只有两个解释:一种可能是教师严重低估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整个教学目标定位过低,学生甚至不用踮一下脚尖就能摘到桃子;第二种可能是这节公开课已经经过了若干次的彩排,现场的展示只不过是彩排之后的正式演出而已。第一种情况还有情可原,若是第二种情况,则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不仅在愚弄听课的老师,同时也在愚弄学生的智力和人格,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生命。

这些语文公开课实践中的误区,已经并继续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警惕,并在正确认识语文公开课的基本特征与功能的基础上擦亮眼睛,拨云见日,驱除公开课中的“劣币”,使语文公开课回归其本来应有的面目,发挥其应有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建波.常态课向优质课学习,优质课向常态课靠拢[J].体育教学,2008,(3).

[2]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 2007,(01).

[3]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595.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9.

[5]朱晓民,秦杰.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6]马勇军,徐静竹.公开课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研究:对三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7]郭继东,钱英承.公开课实施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8]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1)

(责任编辑张永祥/校对水心)

[收稿日期]2016-06-28

[作者简介]石义堂(1964—),男,甘肃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培训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32.4;G 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6)04-0047-05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eaching Demonstration:Several Myths About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SHI Yi-tang,LI Fu-yu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Abstract]In our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demonstration is a fundamental medium and representative form of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and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and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there are some myths about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teaching demonstration.The features which mak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distinctive lie in its preparation,contents,environment and outcome.The basic functions of teaching demonstration is to diagnose and improve,to demonstrate and display,to research and diffuse.Several myths about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still exist:over-emphasis on spectacular text exploration which goes beyond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s;over-emphasis on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which undermines the role of students as the agent of learning;over-emphasis on the fluency of teaching process which leads to the ignorance of the pedagogical values of students’ errors.

[Key words]teaching demonstration;features;functions;myths

猜你喜欢

公开课误区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抓住特征巧观察
第一次公开课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