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历崇祯间绘事—天津博物馆藏晚明绘画(下)

2016-04-15文/于

艺术品 2016年12期
关键词:衣纹陈洪绶人物画

文/于 悦

万历崇祯间绘事—天津博物馆藏晚明绘画(下)

文/于 悦

历史上通常将明代万历到崇祯(1573—1644)这一时期称为“晚明”。晚明时期,政治上朝政不修和官场乱相并存的同时,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表现出空前繁荣发展的特点,社会转型的剧烈变动使思想界出现了一股提倡发展人的“自然之性”,以“情”反“理”和“独抒性灵”的人文主义思潮。正是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中,中国绘画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晚明绘画的成绩在于山水、花鸟、人物画各科均有新的发展和成就。“松江画派”的董其昌通过绘画实践和理论使勃兴自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充实;徐渭用直抒胸臆的情绪表达和宣泄,创作出纵逸恣肆的水墨大写意花卉;陈洪绶笔下夸张变形的人物,以超凡脱俗的形象和高蹈出尘的精神内涵为画坛增添了亮色。以这三位艺术家为代表的晚明绘画诸家,通过各自的探索,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变的晚明画坛,并深刻地影响了清代甚至近代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

人物画

以文人画为主导的明代画坛,人物画呈衰落之势,但在晚明时期出现了人物画创作的小高潮。尤求、李仕达、袁尚统等苏州画家,继承吴门绘画优雅闲适的笔墨情调,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注入了新风。吴彬、丁云鹏的道释题材作品在取材立意和绘画风格上具有新意。肖像画家曾鲸创造出“墨骨法”,形成“波臣派”,对后世肖像画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陈洪绶以精湛的笔墨功力和奇绝的想象力创造出夸张变形却高古脱俗、富有深意的人物形象。

苏州地区绘画传统其来有自,以文人画为主的“吴门”绘画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画家身份也以文人居多。在晚明时期苏州画坛职业画家渐多,带有世俗色彩的人物画也随之繁盛起来。

尤求,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嘉靖末、万历初年,字子求,号凤丘,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后移居太仓。绘画学习仇英,

风格细秀。尤求的绘画以白描人物见长,题材多为文人雅集或历代典故,《围棋报捷图》即描绘了东晋淝水之战中的一段故事。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东晋在谢安的指挥下以八万余人对抗前秦百万之众,终于以少胜多,赢得了胜利。画面描绘捷报传来后,谢安不为所动,依然与客对弈的情景。作者将画中人物分为两组塑造,屏风前五人为一组,正中长髯者正是故事的主人公谢安,作者着力描绘了他平静闲适的神态;另一组人物是画面下方的武士和两个童仆,他们的动作表现较之主角更为生动,一个小童正指天画地眉飞色舞地说着什么,另一个更无暇手中的工作,扭头倾听,他们显然正为胜利的消息而兴奋不已。作者通过一静一动间的对比凸显了谢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沉着自信,可见画家对绘画内容、节奏的把握。作品笔墨圆润,人物衣纹线条细劲流畅,行笔均匀无粗细顿挫的变化,是尤求白描人物画精品。作品具有较强故事性的同时笔墨文雅,可谓雅俗共赏,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李士达,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万历、泰昌年间(1573—1620),号仰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晚年隐居在苏州石湖。绘画以山水、人物见长。《松下二老图》中人物置身竹林之中,青松之下,构图新颖巧妙。人物线描飘逸流畅,形态颇具动势,神态描绘生动传神,设色妍雅,风格文静秀逸,对直立挺拔的树木描绘细致,具有装饰性。

周道行,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万历年间,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以绘画知名,擅山水、人物。《岁朝图》是中国绘画描绘新年这一特定节日的传统题材。此图刻画了新年元日耆老聚会题诗欢赏、儿童嬉戏玩闹的情景。作者以楼台房屋的布局将众多人物分为几组,分别刻画了他们在同一时间的不同活动,颇为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浑圆,线条简练而有顿挫,五官描绘简括而传神。绘画设色妍雅,树木湖石有装饰性。此图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李士达《岁朝村庆图》在题材、构图、人物形象、树石画法相似,甚至在色彩运用上也极为相似,二者之间应有一定的关系。周道行图作于“癸巳”,李士达图作于“戊午”,因二人均不知具体生卒年而都主要活动于万历时期,推测创作年份可能分别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这种描绘世俗节庆生活的人物画样式似乎在苏州地区较为流行。

袁尚统(1590—1666尚在),字叔明,吴(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作品有浓厚生活气息。《锺馗图》描绘凸眼髭须的锺馗正要捉住一只衔花而来的蝙蝠。人物衣纹以浓重的墨笔描绘多转折和顿挫,形象奇伟,表情动作生动传神。一个面貌粗陋,大腹便便,却憨态可掬的锺馗立于观者面前。明代中期的吴门文人画即有作“寒林锺馗”的传统,但本图从画法到画意与之区别己较大,属于世俗题材的范畴。

晚明时期道释题材绘画也有了新的变化,丁云鹏、吴彬等人笔下,佛道神仙的形象已不是供信徒顶礼膜拜的偶像,造像程式化的倾向非常少见,呈现出的是个性鲜明的“人”的形象。同时,从画面构图方式、画意表现均受到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丁云鹏于“甲辰”,万历三十二年(1604),58岁所绘《释迦牟尼像》中佛祖置身山水之中,远景层峦叠嶂,云气蒸腾,近景苍松虬结,释迦随意坐于蒲团之上,大耳垂肩。发髻卷曲,头倚膝盖,似在沉思。人物衣纹线条均匀,勾勒流畅,螺髻的画法与色彩尤为引人注目。以圆劲的线条勾画人物五官,形神兼备,佛祖悲悯苦思的形象跃然纸上。图中松针规整有装饰化特点,山石皴笔较为繁密,用石青、石绿敷染,色彩虽浓重而风格典雅。与传统佛像画相较,此图无论人物形象或画意均有突破,是丁云鹏精品之作,也代表了晚明道释作品的新发展。

以传神写照为宗旨的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物画中的特殊门类,历经历代发展嬗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绘画技法、表现方式和风格特征。晚明时期的肖像画因曾鲸及“波臣派”的绘画创作而在画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曾鲸(1568—1650),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擅画肖像画,所画人像“如镜取影,妙得神情”。曾鲸在继承中国传统肖像画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洋画法,为中国肖像画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又多为当时的文人作画,其中多有互动,使肖像画创作逐渐向雅致化方向发展,跟随他学画者众多,世称“波臣派”。《王时敏小像》图绘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王时敏25岁时的肖像。图中人物身着宽大白衣,手持佛尘,盘膝端坐在蒲团上,面庞俊秀,双目有神。人物面目刻画用“凹凸法”,先以淡墨勾出五官轮廓,然后按其结构烘染数层,最后敷以浅赭色。墨、色运用恰到好处,形神兼备。衣纹线条秀劲流畅,设色清丽雅致,用笔稳重而有变化,充分表现出服饰的质感。曾鲸在敏锐地抓住王时敏体貌特征并准确描绘的同时,还将年轻士子温和儒雅的精神气质也展现于画卷之上,真可谓形妙神合。

晚明时期人物画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是陈洪绶,他的人物画临习古人而不拘成法,在长期绘画实践和版画创作中形成了人物画形象夸张奇古,线条沉着劲炼,色调清雅,风格雄健而重精神内涵的绘画面貌。绘画题材以历史故事、文人高士生活为主。《摘梅高士图》描绘白衣高士与侍从优游园林,赏玩梅花。人物形象伟岸,衣纹虽简单却刻画生动,线描圆劲流畅而有弹性,染色富于层次。树木以饱墨皴染,山石或染或曲笔皴写,笔墨松动,风格古朴,颇具特色。爱梅、赏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更是他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作者借由画笔表达了对孤傲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蕉林酌酒图》是陈洪绶晚年人物画代表之作。画面描绘了高士于园中饮酒把玩的情境。人物形象夸张脱俗,衣纹运笔圆转,线条细劲流畅,画法、格调上溯晋人,与顾恺之传世《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作品的线描画法颇相类。作者更通过细致精微的线描将不同身份人物的神情举止描摹得生动传神,饮酒的长者高古闲适,若有所思;温酒浣花的侍女动作柔美,神情专注。全图勾线染色不用皴法,充分反映了中国画的线条美。湖石、芭蕉等景物造型高古,富于装饰趣味。高士题材在陈洪绶晚年绘画中较多,其中蕴含的精神气质正是入清后,作为遗民的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论陈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陈洪绶继承中国人物画优良传统,以高超的线描技法创造出夸张而古意盎然、磊落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晚明乃至明代的人物画创作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本文作者任职于天津博物馆)

责编/杨元元

猜你喜欢

衣纹陈洪绶人物画
明 陈洪绶 仕女图轴
“泥人张”的“独门秘籍”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在高校雕塑基础教学中衣纹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浅析法海寺壁画中的线描艺术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