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人的读书生活

2016-04-14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李怀源编辑张小彩

教育家 2016年41期
关键词:五经蒙学读的书

文 |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李怀源 编辑 | 张小彩

中国古人的读书生活

文 |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李怀源 编辑 | 张小彩

中国古代,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以口头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自有了文字,才出现书面语,读书才成为一种可能。据目前的研究,中国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读书的历史,最长不过4000年。

在这段历史中,什么人在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让我们顺着历史的河流,走进古人的读书世界。

什么人在读书

在中国古代,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读过书的人;一种是没有读过书的人。在“书”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是在孔子出生以后,它也只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是不容易接触的。即使到了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末年,入学率也很低。

读过书的人,大概又能分为三种:一类是读了一点书,如,读了蒙学的杂字书之类的,然后就去从事相关工作了,与读书渐行渐远渐无书,严格上说,就不能算作读书人了;一类是一直读书,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从蒙学,小学,大学,读书成为谋生的手段;一类是读过很多书,也以读书为人生最大爱好,并且在读书治学方面有所成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

为什么读书

读书,在中国有着极广泛极重要的意义,读书即学习,读书人即文化人。读书的重要地位应该是从“书藏秘府”“学在官府”开始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读书意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很实惠的,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这是用通俗的方式告诉青年子弟,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这种教育一直延续至今,整个社会对高考的迷恋,就是这种读书追求的生动写照。

历代统治者都注重读书,连隋炀帝这样的“昏君”,都亲自组织文人在战乱以后,搜集整理图书。“隋炀帝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百人,尝令修撰书籍。二十年间,没有停顿过。凡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都有新书,共成一万七千余卷。对过去的书,删去那些重复猥杂的本子,得三万七千余卷。”这就说明,提倡读书是治国理政不可绕过的国策。

在读书人看来,读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人生价值一是“修己”,一是“达人”。读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中的“为”乃“修为”之义,也就是说人如果不修为完善自己,老天都不会容忍。读书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一个人的终极人生价值。在中国,一个不识字的人也会推崇读书,出身“耕读之家”是一件荣耀的事。

读什么书

没书的那个年代就不说了。自有汉字以来,就算进入了“书”的时代,最早的“书”主要是写的意思,后来,演变成静态的现代的“书籍”之义。

书从材质上说,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具体哪个最先写上字,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考证。真正可以称上书的,有帛书、简书、纸质书。还有其他可以阅读的,如:青铜器、玉器、瓷器,上面也有文字,但是不是书的概念。跟书有关的字有“册”“典”“策”“简”“篇”“符”“籍”“簿”,从这些字看来,通用的书应该是竹简木牍制成的。书写工具主要是刀和笔,字的颜色黑、红两种为多。也就是说,古人读的书在纸张发明以前,跟我们现代读的书是完全不一样的,读书不易,藏书不易,写书也不易。纸张发明以后,虽然体例,文字与现在不同,但是,从书的性质上来说,已经差别不大了。

书的内容也不同。在孔子修订“六经”以前,《尚书》等历史类的书已经开始有了,但是,藏在秘府,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阅读,所以,探讨那个时代的读书,不符合普遍的规律。探讨大众读书,应该自孔子设立私学开始,这时候,书才慢慢地普及,才有更多的人可以读书。

孔子以后,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汉代独尊儒术为分界线,一是“五经”时代,一是“四书”时代。此前,以学习“六经”“六艺”为主,六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乐经》早就不可考了,所以,其实是“五经”,这“五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而这些是共同的文化遗产,不是独属儒家。汉代以后,把儒家经典奉为教材,就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现,视为“四书”。到了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一出,其后的所有时代以科举取士,把《四书集注》的内容作为标准答案。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论语》《孝经》作为必读书,一直延续到癸卯学制颁布,小学方去除“读经”一科。

以上是对读什么书的一个简述,具体到不同的时代,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古代的学制,自汉代以后,大致分为“蒙学”“小学”“大学”,有时“蒙学”“小学”是融为一体的,按照朱熹的论述,小学是8—15岁,大学是15—20岁,20岁以后可以从事社会工作。而蒙学,是8岁前,当然能够接受蒙学教育的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李白曾“五岁诵《六甲》”,读的就是《六甲》这本启蒙读物。蒙学和小学一般是在“家塾”中进行,而大学是官府之学。

蒙学的书

汉代“能讽书九千字乃得史”,识字是一个人能够当个小官吏的基本条件。其实,在整个中国古代,蒙学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在六艺中有“书”一科。所以,字书,一直是受推崇的,一是因为是阅读的基础,再就是生活的基础,是受众最多的一门学问。

最有名的字书是《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据说是孔子门人所作,后来经过多次改订,但是这书比较难读。所谓难读,是因为隔的年代比较久远,文字不好理解,这个问题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一直存在,前代的书面语隔上一段时间,后人就不容易懂了,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很多“注”“疏”的原因。

周时以《史籀篇》来教儿童,“《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秦代有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 》、胡毋敬作《博学篇》;汉代有史游作《急就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南朝出《千字文》;宋代出《三字经》 《百家姓》;清代出《弟子规》等,这些书是流传较广的识字书。多由著名文人编辑的,也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私塾先生编制的,在识字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重要的书就是诗,中国是提倡“诗教”的国度。《诗经》对小孩子来说,有点难,所以就有了后人不断对诗歌进行选编。在蒙学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这些书是为了让儿童接受诗歌教育。

再有就是一些日用的书。如,《杂字书》《六言杂字》《益幼杂字》《群珠杂字》等都属此类。

还有就是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书。如,《太公家教》《弟子规》。

小学的书

小学的书,是以《论语》《孝经》来贯穿的。宋代以后,有朱熹的《小学》。“五经”“四书”也是这个阶段的必读书。

大学的书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各代的学子已经在读这些书。

除了这些通识读物,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专科的书,如:兵书、医书、药典等等。东汉有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南北朝有文科专门学校——文学、史学、玄学诸馆。唐代的专门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发达的,有算学、医学、律学、书学等,以后各代也多有延续。这些学校的学子就要读《九章算术》《素问》《黄帝内经》《唐律》《说文解字》等。

社会的书

不再上学的人,他们读书是为了修养品性,自由度就比较高了,诗词歌赋、礼乐文章都可以读。在朝与在野,入仕与出世的人,读的书也是不一样的。

术业有专攻的人,读自己需要的书,如:道家的人,要读《道德经》;医生,要读《黄帝内经》;农学的人,要读《齐民要术》,佛家的人,要读《金刚经》……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读的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说,学校里读的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且有舍弃。历朝历代,都会有学者怀疑前代,如,宋代包括朱熹在内的多名学者,质疑以孔颖达《五经注疏》为主的对经书的注疏之作,于是,对教材进行改订,朱熹出了《四书集注》。到了清代,颜元对程朱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安为之也。”

从教材建设的意义上说,宋代是个集大成的时代。出现了几本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还有朱熹编写的《小学》。自宋以后,各个学段的教科书,基本形成定局。清代也值得关注,先后出现了《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笠翁对韵》等读物,对现代还有影响。

古人读书以整本书为主。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昭明文选》开了文选的滥觞。到了唐代就有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是文选影响力的具体表现。《文选》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开始的“五经”到“七经” “八经”“九经”“十经”,以至于后来的“十三经”。一个普通人很难阅读完大量的书籍,因此,由著名学者精心选编,让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果感兴趣,然后再去找专著来读,这是一种很好的导读方法。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人只读文选,不读原著,读文选成为获取功名的一种手段,那就是应用的问题了。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以想象,不同时代的人,同在月光下,手里拿着的是怎样的“一本书”。

猜你喜欢

五经蒙学读的书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六一儿童节, 我们来荐书
“四书五经”包括哪几部书
日新才能启蒙
勤向窗前读五经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语文教师应该读的书
“五老”唱“五经”胜过指路灯